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症状要素的概念及其与症状规范化的关系,是关于症状术语规范化的思路与方法。症状要素是症状描述或症状术语中抛开部位的部分,大部分为症状的性质,多个同类症状经常含有共同的因素。"要"是简要、重要,不可或缺,也就是症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症状要素分为感觉异常、功能障碍……等20余类。症状要素+解剖部位+症状清单,三者相结合将最终实现症状术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症状在中医诊疗方面的权重较大,症状的挖掘是完善诊疗体系的前提.但是,中医的症状学概念相对宽泛,在建立和完善自身症状学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中医学的自身规律,而不是拘泥西医症状学概念.只要是对诊疗有价值的,不论是西医症状,还是非西医症状概念,都应该纳入中医的症状学体系.主要包括:症状的还原、挖掘病机所隐喻的症状、区分病证和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的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研究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字面化的,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认为在六经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出症状规范的方案,明确各症状群的症状正名,可以避免症状叫法多样化,很好的解决了症状采集的多渠道化,可以让症状量化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从而提出六经理论指导是解决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描述中医精神症状的现代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中医精神症状的辨证现状,为规范中医精神症状术语,探索中医精神症状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医精神症状辨证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使用Excel表格建立中医精神症状数据库,并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中医精神症状名词术语表述具有较大差异,症状内涵不明确,学术共识度较低;中医精神症状辨证意义不明确,精神症状的辨证多依附于躯体症状的辨证思路进行辨证,目前临床形成了以躯体症状辨证为主,精神症状辨证为辅的辨证模式。结论:中医精神症状术语需要逐步规范,精神症状的辨证意义亟待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文锋 《中医杂志》2005,46(9):649-651
症状规范首先应明确症、症状、体征、证候等的概念.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全面、准确,是正确辨证的基础.症状规范的内容包括症名选择恰当,症状各自独立,不使用诊断术语,利于反映病情本质,正确诠释症状,症状的轻重区分,客观指征的选择等.为了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应当开展症状辨证的定量研究,制定出统一的症状辨证量表,并且建立常见症状的鉴别诊疗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隐结构模型建立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症状人群的分类方法,探究PLC不同症状群的生存预后差异性。方法 利用人机协同表型谱标注系统(www.tcmai.org),对565例西医诊断为PLC的结构化中医电子病历文本进行实体标注,建立症状数据库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Lantern 5.0软件构建PLC的中医症状隐结构模型,结合中医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对分类结果进行模型学习诠释,归纳出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人群分类,分析PLC特征性症状占比进行症状群-人群匹配,结合患者住院时长及生存信息,分析PLC不同症状群人群的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131个中医症状(即显变量)构建PLC症状隐结构模型,获得14个隐变量,通过综合聚类归纳出10个症状群,具体表现为精神状态相关症状群、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群、癌性疲乏相关症状群、呼吸循环相关症状群和其他一般症状群5大类。其中癌性疲乏症状群和黄疸类症状群的预后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通过建立隐结构模型挖掘PLC症状群,划分人群的研究方法,证实了PLC不同症状群存在预后差异性,为症状群分类及人群划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学者将亚健康临床表现分为精神症状、睡眠症状、肌肉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和其他7项。  相似文献   

8.
重新定义病状的概念,用以区分病状和症状.根据病状术语普查内容划分出症状、体征、理化检查、影像检查、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临床特征等类别,并给出了概念.着重论述了症状要素及其与症状规范化的关系.症状要素是症状描述或症状术语中抛开部位的部分,大部分为症状的性质,多个同类症状经常含有共同的因素.症状要素分为感觉异常、功能障碍等10余类.症状术语规范是病状术语规范的核心内容,症状要素、发病部位、病状清单三者相结合,古今兼顾、中西并举、学科统筹的解决方案将最终实现病状术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风病首发症状的特点,为早期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从数据库中共提取3227 例中风患者的首发症状信息,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中风病首发症状以及首发症状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单侧肢体活动不利出现频率最高,占53.3%,为最常见首发症状;其次为头晕,占20.08%.对首发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中风病首发症状群主要表现为中风主症之间相关的症状组合和与头晕有关的症状组合.中风病首发症状最常见的二项关联是视物旋转+头晕,最常见的三项关联是恶心+呕吐+头晕.结论 中风病首发症状及症状群复杂,除中风主症外,特异性不高.  相似文献   

10.
王烁  王学谦  王丹丹  曹康迪  张英  侯炜 《世界中医药》2022,17(2):251-254,260
中医药在改善肿瘤复杂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症状评价方法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发挥其优势.本研究在总结现有症状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认为中医肿瘤领域症状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症状选择缺乏统一标准;症状评价缺乏具体实施规范;多症状量化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不同治疗阶段缺乏特异性量表;潜在症状指标难以走向临床应用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立中医肿瘤症状评价标准与实施规范;深入探索症状群量化方法;重视中医PRO量表的后续考评及验证工作;开发阶段特异性症状量表;挖掘新的症状评价方法等,以期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中医诊疗特色的中医肿瘤症状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临床上又可分为脾气虚弱、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征候。六味地黄丸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方剂,此方系宋代钱乙化裁金匮肾气丸而来,后世推广为滋补肾阴的主方,故适合用于治疗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的慢性肾炎患者。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1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秀杰  马良 《中医杂志》1996,37(1):34-35
本文通过对122例病程在3年以上精神分裂症(癫病)病人的临床观察,分析探讨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122例中,治愈66例,好转55例,无效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金季玲教授运用中药治疗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内治法以调补肝、肾脏为主,采用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之法;外治法则以清热祛湿、祛风止痒为主。结果:本病病因与肝肾精亏,外阴失养有关。治法则运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法以调补肝、肾脏为主,外治法则以为主。结论: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论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继承"生机学说"、创新"肝主生发"的理论基础,"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探讨了"补肾生髓成肝"早期干预、全程监控、动态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运用时机,以"形质毁坏"(组织损伤)、"形质衰败"(功能衰竭)、甚或整体"形体衰败"为基础的客观量化标准,"中间指标"结合"结局指标"的临床疗效考核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包陪荣教授认为妇女围绝经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当为本虚标实证并认为"肝肾阴虚"是形成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期综合征并提出应用滋养肝肾,清热养阴治疗围绝经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王行宽教授主张风眩与高血压病对应,病因重视先天因素,病位与五脏相关,尤重肝肾,病机关键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基本证型为阴虚阳亢证,取"滋肾、平肝并举,标本兼顾,虚实同调"法,治以补益肝肾、平潜肝阳,基础方选六味地黄饮合平肝煎,并根据兼夹证的不同而灵活加减,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并治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针刺取穴加天麻勾藤饮、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结果:个案病程中共针刺20次,服中药21剂,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针刺取穴并用滋补肝肾类中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4种中医辨证疗法的方药对DN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STZ诱导DN大鼠72只,按GLU和U-ALB排泄率均匀分成6组,模型对照组、益气养阴组、滋补肝肾组、补气养血组、温肾健脾组和阳性对照(缬纱坦)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观察连续给药4周对DN大鼠的一般症状、肾功能、蛋白水平和尿蛋白排泄的影响。结果:给予4种中医辨证疗法的方药可不同程度的提高DN大鼠TP、ALB,降低BUN和U-TP、U-ALB排泄率、U-ALB/U-CREA比值;其中,温肾健脾组降低BUN、U-TP排泄率和补气养血组降低U-ALB排泄率、U-ALB/U-CREA比值的作用最强。结论:4种中医辨证疗法可改善DN大鼠肾功能紊乱,减少尿蛋白排泄,其作用随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温肾健脾法和补气养血法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孙亮 《光明中医》2016,(16):2297-2298
目的初步探讨了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基本分型、病因病机以及运动神经元病的有效辨证中医治疗方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症状、舌脉等四诊信息)分为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脉络瘀阻4型辨证治疗。结果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病变选择性侵犯上下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西医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尚无有效措施。中医认为脾肾亏虚,肝肾不足,脉络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结论中医通过辨证,施以"补气、活血、养阴、填精"的方法,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放环后月经失调80例施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忻文华 《中医杂志》1994,35(10):612-612
本文报道放环后月经失调80例,以自拟方脾肾两补、养阴清热,佐以凉血止血之品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