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枕部着力致颅脑损伤的CT特征。方法154例患者经手术后,回顾其CT改变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有局部头皮损伤,颅骨骨折98例,脑肿胀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9例,跨颅内或跨幕上/下硬膜外血肿25例,小脑挫伤3例,小脑半球出血2例,幕上对冲性脑挫裂伤127例,硬膜下血肿119例,脑内血肿67例,硬膜外血肿4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小脑幕裂孔疝41例及枕骨大孔疝6例。结论枕部着力致颅脑损伤以弥漫、多发伤为主,且多以迟发或复查时加重为特点。充分认识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早期CT改变及枕骨大孔疝的CT征象,可以降低病人猝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冲水法在救治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 笔者所在科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共收治59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后发现外侧裂血管发黑、无脑搏动、脑表面受压凹陷明显形成脑疝,不能自然复位,在尽量咬去颅底骨窗后,在棉片保护下,用脑压板轻轻抬起颞叶,显露小脑幕裂孔缘,在上抬颞叶的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向小脑幕裂孔缘冲洗,使颅腔内冲满生理盐水,让脑组织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漂浮并借助冲水过程'中的冲刷作用,松动下疝的颞叶钩回,达到脑疝复位. 结果 恢复良好50例(84.74%),中残6例(10.16%),死亡3例(5.08%). 结论 冲水法复位颞叶钩回疝及时解除继发性脑干伤,明显降低了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认识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征象.评价脑定位血肿抽吸术的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的小脑幕裂孔下疝75例均做CT检查,总结所有的CT表现.临床依据血肿的量和病情分别采取脑外科手术、脑定位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为鞍上池缩小闭塞(52/75),脚间池狭窄闭锁(22/75),环池缩小闭塞(48/75),四叠体池填塞(20/75),中脑变形移位(33/75),脑室扩张(7/75),蛛网膜下腔出血(26/75).出血量<30ml10例,行脑定位抽吸术.出血量30~60ml,行脑定位抽吸术7例,脑外科手术5例.血肿量>60 m1 16例,脑定位抽吸术7例,外科手术9例.结论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有特征性,可以据此作出较早期的CT诊断,并可依据血肿的量,脑疝的程度及时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额颞(顶)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挫裂伤灶及廓清蛛网膜、脑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术中额颞部开颅但未行脑疝复位的116例患者进行术后CT、神志改善、瞳孔恢复、颅内压情况及脑梗死、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采用直视下脑疝组织复位术式的病例组,其术后CT特征、神志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治疗部分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重型、特重型颅脑伤合并颞叶钩回疝可继发脑干、丘脑、枕叶等多处损害,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以往的处理多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效果不佳.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自1994年7月至2002年6月,我们在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切迹切开减压术,治疗颞叶钩回疝患者102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龙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4例,A组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脑疝复位术治疗,C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76%、79.41%、88.23%,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更适合选择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的CT表现和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小儿颅脑创伤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128例中,颅骨骨折占13.28%,脑挫裂伤占7.03%,硬膜外血肿占3.9%,硬膜下血肿占5.46%,外伤后腔隙性脑梗塞占2.34%,小脑幕裂孔疝形成占0.78%,弥漫性脑挫裂伤1.56%。结论:CT扫描检查是诊断小儿颅脑创伤的首先诊断方法,它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小脑幕裂孔疝后脑梗塞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幕裂孔疝(tentorialherniationTH)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的危重症,可发生在不同的颅脑疾病中,它不但可以压迫脑干威胁患者生命,而且会引起颅内血管闭塞,造成脑梗塞,加重病情,影响预后。现报导7例我科经MRI、CT证实的小脑幕裂孔疝后所致脑梗塞病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原发病:外伤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2例。发病到脑疝形成时间:2~16h。脑疝发生后均采取手术治疗,脑疝到手术时间:2~14h。本组病例中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  相似文献   

10.
张健  李杨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2):824-826
目的分析和探讨应用天幕切开加罂粟碱贴敷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啮幕切迹疝患者在常规术式的基础上,加行天幕切开、罂粟碱贴敷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治疗。与同期32例此类患者应用常规术式治疗进行对比临床研究。结果天幕切开组26例.随访0.5—5年.恢复良好10例.中残6例。重残3例。无植物生存,死亡7例。常规术式组32例。随诊0.5—5年,恢复良好4例.中戏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9例。结论天幕切开加罂粟碱贴敷术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是效果显著的术式,可以明显地降低此类疾病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继发脑干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危急症,发病率高,约占颅脑创伤的50%-60%。而目前国内外对脑疝治疗尚未取得一致的方法,我科1999年4月—2008年4月共收治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68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常规开颅减压术﹙A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脑疝复位术﹙B组﹚及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小脑幕裂孔切开术﹙C组﹚三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3组疗效。结果:预后: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适合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小脑幕裂孔切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术结合穿刺碎吸术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小脑幕切迹疝早,中期患者根据CT影像提示后,局麻下先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后引流颅内血肿,全麻下开颅彻底行颅内血肿病灶清除术。结果20例小脑幕切迹疝行血肿腔穿刺碎吸,4例瞳孔缩小到正常,9例双侧脑疝病例一侧瞳孔缩小到正常。4例瞳孔有所缩小,3例无效,有效率85.0%;行开颅术后,2例由双侧脑疝缩至单侧脑疝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8例瞳孔均缩至正常,均存活并恢复良好,存活率达90.0%。结论穿刺碎吸术可以提高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成功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病例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天幕缘切开术治疗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嵌顿性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救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6月~2007年7月间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21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行颅内血肿清除并充分的内外减压术,同时加行天幕缘切开术。结果:随访6月~2年,21例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4例,重残2例,迁延性昏迷2例,死亡9例。结论:天幕缘切开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及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11月“2004年11月间收治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患者在清除颅内血肿的基础上行大骨瓣减压及小脑幕切开术。结果 术前CT显示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中线移位,脚间池消失15例.环池消失或受压28例,四叠体池消失12例,术后48h内行CT观察中线基本恢复正常28例(87.5%),脚间池出现13例(86.7%)。环池恢复25例(89.2%).四叠体池出现10例(83.3%)。结论 应用大骨瓣减压及小脑幕切开术可以快速使颞叶钩回疝复位,缓解脑疝引起的继发性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经验,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结果:术后复查CT,血肿基本清除17例,血肿仍大片存在5例,脑挫裂伤加重3例,继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出院时GOS评定: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死亡率40%。结论:采用“早减压”、“分步减压”的方法,可以较好的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在救治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对1999~2004年收治的23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结果]GCS3~5分9例,6-8分14例,恢复良好12例(52.1%),中残5例(21.7%),重残3例(13.8%),植物生存1例(4.3%),死亡2例(8.7%)。[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颞叶钩回疝及继发脑干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中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用颞肌下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方法治疗的单纯外伤性颅中窝硬膜外血肿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全部手术治疗并临床治愈,术前形成小脑幕裂孔疝的6例中,3例术后遗留轻微的对侧肢体活动障碍.结论:颞肌下可避免面神经颞支损伤,显露颅中窝充分;颅中窝硬膜外血肿可继发性撕裂脑膜中动脉,病情急骤恶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常规开颅减压术(A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脑疝复位术(B组)及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小脑幕裂孔切开术(C组)三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3组疗效。结果:预后: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死亡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适合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小脑幕裂孔切开术。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医学》2017,(1):24-2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海门市人民医院脑外科2011-01—2015-12间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的治疗经过,总结分析患者的年龄、伤后意识及GCS评分、颅内血肿类型及出血量、脑疝持续时间、影像学特点、有无严重合并伤对致死致残率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预后标准评分,其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13例,重残20例,植物样生存10例,死亡68例。研究显示,患者年龄越大,术前意识障碍程度越重,GCS评分越低,脑疝持续时间越长,颅内血肿量越大,中线移位越明显,患者预后越差,由单纯硬膜外血肿引起较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或多发脑内血肿继发的预后好。结论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术前意识、GCS评分、颅内血肿的类型及出血量、脑疝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