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药引的作用     
《亚太传统医药》2006,(3):50-50
<正>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损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可以引导药物入肾。增强疗效:经引药作药引,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  相似文献   

2.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用药方式。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多为“使药”,能起到引药归经、提高药效、照顾兼症、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等作用。张仲景《伤寒论》和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均有药引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788种中药,多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之效。  相似文献   

3.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引”即向导,有引经报使之意,是借用一些药物的特殊功能引众药直达病所,或引药力集中于某脏腑,以达增强疗效、解毒扶正和护胃矫味的效果。常用药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5.
彭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47-48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临床实践中有的用作主药、辅药,有的为佐使药,犹如“导游”一样,将诸药引向一定的作用方向或作用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药引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起着引药的作用,同时根据每张具体处方药物的组成、药性特点、功能主治,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时间、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药引。由于药引自身的功效特点,还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矫除异味、便于服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宪斌 《江西中医药》2005,36(10):59-60
药引,又称引子或引药.它兴起于宋代成药的推广,宋代的药引,多是成药随症加减的药.从金元以来,多为煎煮时所加之药,或是饮用时所加之药.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药引?中医把能起到增强药物疗效和能起到引药归经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叫药引。先说能增强药物疗效的药引,风热感冒、高热、口渴时若以芦根、竹叶作药引,清热退烧的作用更强;风寒感冒,恶风怕冷时,若以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外感咳嗽、痰多时,若以鲜枇杷叶作药引,止咳祛痰更快;久咳无痰,口渴咽干,若以鸭梨作药引更有助  相似文献   

8.
<正>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其作用有二:一是引药归经,即把其它药物引导到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二是协助主药,起辅助治疗作用。因此,它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明白的。目前,有些医生对药引不够重视,常常弃之不用,这样,使治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近几年来,西药提出了“药物——载体学说”,即用载体直接把药物送到病变部位,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所谓载体,就是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引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引源流探析方醉广东省珠海市中医院(珠海519015)周文泉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是中医处方用药的特色,其应用很广泛。鉴于中药药引在方剂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对其起源和发展作一番探讨。药引属方剂中的佐使药,起...  相似文献   

10.
<正>服用中药的一种传统的做法——使用"药引",近些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药引是发挥药效的关键一步,别看是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药引的作用,一可补充成药的某些不足,协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二可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引导药物更好地到达病变部位;三可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盐水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常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相似文献   

11.
古代“药引”的应用主要是起“引药归经”的作用,实际其运用得法,既能增强药效,又能节省药源和经济开支。但古代很多药引不易取到,后世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提炼和发展了药引,并使其作用逐步丰富起来。现将药引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聂安政  高梅梅  凡杭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9,50(23):5901-5906
药引是中药特殊服法的一大特色,而对常用药引的作用及选择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药引运用不当,将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提及药引的中成药制剂为切入点,归纳出常用的中药药引,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引药入经、矫味矫臭、引药达病的角度剖析常用中药药引的作用,探讨常用药引的应用规律、适应证与用法用量,对如何选择药引及注意事项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2019,(23)
药引是中药特殊服法的一大特色,而对常用药引的作用及选择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药引运用不当,将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提及药引的中成药制剂为切入点,归纳出常用的中药药引,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引药入经、矫味矫臭、引药达病的角度剖析常用中药药引的作用,探讨常用药引的应用规律、适应证与用法用量,对如何选择药引及注意事项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药引 ,是根据患者病情及医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的需要 ,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它是中药学中独特的配伍形式 ,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灵活运用药引 ,可增强药效 ,扩大药物治疗范围 ,减轻其毒副作用 ,故被历代医家广为运用。中医治病最讲究的是立方遣药。临床经常会遇到虽选方用药正确 ,祛病却难中鸱鹄 ,此时若于原方中加一二味药作药引 ,则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无怪清代药学家张睿中在《医学阶梯》一书中云 :“汤之有引 ,如舟之有楫”。尤在泾亦曰 :“药无引使 ,则不通病所。”药引的作用主要有 :其一 ,引药入经 ,直达病…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达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中药的定向“载体”—药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胜 《陕西中医》1995,16(4):183-184
中药药引历来为医家们重视,在用药处方上更具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集各家之言,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中药药引的历史沿革,中医学意义、分类、临床运用要点及其现代研究与展望等五个方面加以系统的阐述,对有“定向载体”之称的药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药“引经药”与“药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喜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43-1143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迭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中药引经药,可引药入经,有引经报使的意思,其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当辨明疾病所在何经、何脏而选用该经的引经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服中药为何要用药引 ?祖国医学认为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 ,通达表里 ,内联五脏六腑 ,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药引”犹如导游 ,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 ,进行针对性治疗。若能辨证选用药引 ,则不仅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 ,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 ,从而弥补了它的不足 ,还减少了毒副作用。药引是以药物归经理论为基础的 ,药物归经则以中医的辨证方法为依据 ,如脏腑辨证理论 ,六经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等。根据以上辨证方法 ,药物的归经有以下几种方法。1 药…  相似文献   

20.
百家园     
刘完素对药引的运用经验药引是指方剂中用以提高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以及矫味的药物,它是在中医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代医家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清代尤在泾渭:“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反映了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应用药引使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令邪有出路、防阴阳格拒、减毒、调和诸药、矫味的丰富经验。1 为药至病所而用引刘完素虽未专门论述引药归经的目的与意义,但其选用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更好地发挥疗效的思想已昭然于所用方剂之中。如用保安丸(川大黄、干姜、附子、鳖甲)治疗症积时,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