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伸和跖屈肌群的协调控制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常规训练组19例,踝关节协调控制组20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对比研究,评定指标: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10m步行速度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各评定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踝关节协调控制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强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肌群协调控制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踝关节背屈训练练习对膝过伸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给常规康复训练外加踝关节背屈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练习.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 o l d en功能步行分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踝关节背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膝过伸进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联合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121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治疗,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疏经通督推拿治疗,佩戴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进行8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及时相参数,以及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2组患者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 疏经通督推拿联合背屈踝足矫形器可以纠正膝过伸,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万氏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对症治疗及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及万氏温胆汤。2组连续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2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前升高(P<0.05),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肌张力和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平衡、运动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下肢Berg平衡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DL各维度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重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行功能、10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能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58例患者为研究组,5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水平,给予患者肌电图检测,记录Hmax波、Mmax波,计算H/Mmax,采用 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两组患者平衡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步行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Vm、V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Hmax、Mmax、H/Mma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BBS、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ADL、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调节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升患者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绳带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及平衡训练、迈步及行走等训练时加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来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治疗前后分别用步态参数、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步态参数、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整体的平衡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BI、下肢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绳带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步态以及平衡等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1—11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训练前后评定患者的平衡、躯干控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生活质量以及行走过程中下肢的步态时空参数。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37.61±4.36)分、(83.41±8.61)分、(80.71±9.19)分、(3.86±0.23)分]均高于对照组[(34.86±4.11)分、(76.83±7.36)分、(72.37±9.57)分、(3.66±0.34)分,均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步态时空参数的步速、步频和跨步长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跨步时间和支撑相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可有效优化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功能,改善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 型肉毒毒素在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8 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104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A 型肉毒毒素)和对照组(酒精),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关节活动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M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 步行时间和 3 m 起- 坐时间低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肌表面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被动 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局部注射A 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成效显著, 能够解除下肢肌痉挛,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对下肢骨关节术后康复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51例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8例)分别给予传统术后康复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结合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较之本组治疗前,两组的各关节屈曲和伸展活动度均出现提高的情况,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关节屈曲和伸展活动度均出现大于对照组,P<0.05.较之本组治疗前两组的6min的步行距离和10米的步行时间均出现改善的情况,步行距离增加,步行时间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6min的步行距离和10米的步行时间均出现大于或者短于对照组,P<0.05.较之本组治疗前,两组的平衡能力评分均出现提高的情况,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平衡能力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骨关节术后患者实施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可以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提高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等,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配合实施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促进效果.方法 将我院所选78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法与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行治疗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功能(ADL)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肢体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比较,这两项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周后,两项指标仍显著较高(P<0.05).结论 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能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对A型肉毒毒素(RTX—A)治疗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跖屈畸形的体会。方法将48例(共93足)18个月以下足跖屈畸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小腿后肌群多点注射BTX—A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做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的疗效评定。结果两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在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BTX—A对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是有效的、安全的,对促进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