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力松驰接骨板对骨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采用粘弹性材料制成垫圈置于接骨板螺孔与螺丝钉之间,构成应力松驰接骨板系统。实验证实,有垫与无垫接骨板在固定早期对模拟骨的应力遮挡作用相同,固定8周后垫圈出现明显变形和破坏,使有垫骨板的应力遮档率从第10周起明显低于无垫接骨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局部皮质骨结构紊乱和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传统坚持硬接骨板(RP)螺孔内加一具有螺变性能的聚乙烯垫圈,构成应力松弛接骨板(SRP),对48只兔胫骨干截骨后,分别以SRP和RP固定,术后2 ̄36周,采用偏光镜、胶原m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两种接骨板固定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对修复过程中I、III型胶原mRNA表达和蛋白合作比较。结果12周前板下骨结构紊乱相仿,但SR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后钢板下骨质改变情况,探讨塑料与钢垫圈组合接骨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雄兔64只,单侧胫骨中段骨折造模后分别采用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实验组,n=32)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n=32)处理,固定术后第4、8、12、20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8只,解剖胫骨标本,进行X线放射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固定术后4周,两组骨质情况无明显差异;8周时两组钢板下皮质骨开始出现松质骨样改变,但实验组皮质骨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术后12周,对照组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钢板下皮质骨呈明显松质骨样改变,实验组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术后20周,组织学上观察到对照组钢板下皮质骨骨质疏松较实验组更为显著.结论 传统加压钢板固定后钢板下骨质疏松是血运障碍和应力遮挡共同作用的结果;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可以明显减轻固定早期因血运受损害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先龙  戴克戎  汤亭亭 《上海医学》2000,23(12):734-737
目的 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体内应力遮挡率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作兔两侧胫骨干截骨,分别以应力松弛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术后2~48周采用X线、光镜(含偏光)、及力学测试,对两组骨折愈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 两组固定后,应力遮挡率均在70%左右,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至术后8周,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6~48周稳定在27%左右。2~4周时,实验组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局部皮质骨结构紊乱和修复的影响。方法在传统坚硬接骨板(RP)螺孔内加一具有蠕变性能的聚乙烯垫圈,构成应力松弛接骨板(SRP),对48只兔胫骨干截骨后,分别以SRP和RP固定,术后2~36周,采用偏光镜、胶原m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两种接骨板固定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对修复过程中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作比较。结果12周前板下骨结构紊乱相仿,但SRP组骨结构紊乱发生较迟,程度轻,12周开始出现修复;8~12周,SRP组吸收腔表面可见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mRNA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12~24周,上述变化逐渐增加;至36周,吸收腔基本修复。RP组各期胶原基因表达和合成均少见。结论应力松弛接骨板可减轻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通过吸收腔表面成骨细胞高效表达和合成Ⅰ型胶原,使疏松骨结构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局部皮质骨结构紊乱和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传统坚硬接骨板(RP)螺孔内加一具有蠕变性能的聚乙烯垫圈,构成应力松弛接骨板(SRP),对48只兔胫骨干截骨后,分别以SRP和RP固定,术后2~36周,采用偏光镜、胶原m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两种接骨板固定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对修复过程中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作比较。 结果12周前板下骨结构紊乱相仿,但SRP组骨结构紊乱发生较迟,程度轻,12周开始出现修复;8~12周,SRP组吸收腔表面可见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mRNA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12~24周,上述变化逐渐增加;至36周,吸收腔基本修复。RP组各期胶原基因表达和合成均少见。结论 应力松弛接骨板可减轻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通过吸收腔表面成骨细胞高效表达和合成Ⅰ型胶原,使疏松骨结构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骨外固定的应力遮挡作用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取30条成年狗于左侧胫骨用简易单边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固定后2,4,8,12周处死取材。通过组织学,超微结构,CT扫描及生物力学方法测定和分析。结果 外固定2-4周,固定段无明显变化,8-12周固定段发生骨质疏松。结论 骨外固定的应力遮挡作用较小,因此早期会促进骨的愈合。但如果长期固定则会造成骨质疏松,不利于骨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实验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50只。其中45只动物在左右侧胫骨分别作不锈钢和有机玻璃接骨板固定,5只作正常对照。术后1d、3d,1周、2周、4周、8周、12周、16周、24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5只。取材分别作光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接骨板固定均可使固定骨段骨吸收增加,引起局部骨质疏松。与有机玻璃接骨板固定相比较,不锈钢接骨板固定后骨质疏松发生快,程度重。接骨板固定后的骨吸收包括破骨细胞性骨吸改和骨细胞性骨吸收。接骨板固定后骨细胞的变化可能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应力遮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运用有限元法分析下颌骨功能状态下及坚固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 ,探讨可能发生的应力遮挡作用 ,为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下颌骨体部骨折在骨愈合的不同时期及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固定时的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法分析 ,计算各种工况下的应力遮挡率。结果 :骨折愈合的早期 ,单、双钢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98.90 %、99.63 % ,钛板为98.65%、99.58 % ;骨折愈合的中期 ,单、双钢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6.8%、22.96 % ,钛板为5.12 %、20.99 % ;骨折愈合的后期 ,单、双钢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5.73 %、14.14 % ,钛板为4.47 %、13.71 %。结论 :小型接骨板用于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固内固定时 ,在骨折愈合的各个时期均存在明显的应力遮挡作用 ;钢板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钛板 ;接骨板固定位置的选择对骨断层的应力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用BP神经网络建立应力刺激与愈合骨强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为临床上准确预测骨折愈合程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兔双侧胫骨干横形截骨后,分别以应力松弛接骨板和传统坚硬接骨板固定,观察术后2~48周应力遮挡率和愈合骨弯曲强度变化。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用应力松弛接骨板组的实验数据进行训练,然后用训练好的网络对两组实验进行仿真,根据骨折部位的应力预测愈合骨强度。结果 当输入已学习过的样本时,该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愈合骨强度随应力的变化曲线,但对未学习过的样本,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大。结论 BP神经网络可用来定量地研究各种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预测骨愈合程度,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