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利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循经针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曲池”、“臂Nao”,两穴对交会经穴“人中”和非交会经穴“承浆”两穴区皮下儿茶酚胺阳性神经的密度,面积及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1.针刺可使“人中”穴区儿茶酚胺阳性神经的荧光强度明显增高,同时儿茶酚胺阳性神经纤维的面积有增大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针刺对“承浆”穴区儿茶酚胺阳性纤维的密度,面积及荧光强度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循经诱导“手阳明大肠经”(电针刺激“曲池”、“臂”穴)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对同经线上“禾”穴和“人中”交会穴以及对非同经线上的“承浆”穴区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中”穴、“禾”穴区,电针刺激可使分布于皮下浅层的细小血管旁、皮脂腺、毛囊旁周以及皮下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的SP免疫反应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其SP免疫阳性纤维数量(密度)也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刺激使肌层内的小血管壁周旁的NPY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NPY免疫阳性纤维数量(密度)也明显增多(P<0.01)。但对“承浆”穴区内的SP和NPY免疫反应活性和阳性纤维数量(密度)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提示循经电针诱导可激发同经线上的SP大量释放,抑制NPY释放,这种激发和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循经特征,进一步说明SP和NPY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重要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捻转补法和平补平泻法针刺健康和类脾虚模型兔的“足三里穴”,观察针刺前后血糖、血脂、血钙的水平。结果表明:针刺能使健康兔类脾虚模型兔血糖含量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钙水平无变化,对上述三项指标,两种手法差异无显著性。针刺对健康兔血清甘油三酯影响不明显,但对高甘油三酯的类脾虚模型兔有降脂作用(P<0.05),且补法优于平补平泻法(P<0.05),符合“虚则补之”的治则。提示,针刺效应可能与针刺手法和机体机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局部麻醉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进一步证明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并探索其联系途径。【方法】于恒河猴合谷穴区施局部麻醉,并以后溪和外关穴区作对照,运用神经肌电技术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的变化,比较针刺合谷穴区与对照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局麻状态下,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额肌、颧肌肌电的峰峰值、面积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对口轮匝肌肌电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面口部肌肉肌电的影响显著强于针刺后溪、外关穴区;额肌肌电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合谷穴区显著高于后溪、外关穴区(P0.05);颧肌肌电峰峰值、面积变化率,合谷穴区显著高于后溪、外关穴区(P0.05)。【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外周感觉神经可能是实现这种特异性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心俞”穴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防治冠心病和腧穴配伍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复制冠心病模型,随机选择15只大鼠作为针刺预处理组,在模型复制的同时予针刺“内关”、“心俞”干预治疗。其余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5只。针刺治疗组选取“内关”和“心俞”进行针刺治疗,药物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治疗两周。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大鼠冠状动脉脂质沉积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冠状动脉组织MMP-9 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后,模型组大鼠冠状动脉组织脂质沉积及MMP-9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预处理组、针刺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冠状动脉组织脂质沉积及MMP-9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且针刺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组穴可以有效地降低CHD模型大鼠冠状动脉内壁脂质沉积量,同时能够减少MMP-9 mRNA表达水平,金属基质蛋白酶-9可能是针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目标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28只家兔电针与未电针的“足三里”穴区筋膜及非穴区筋膜内的肥大细胞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家兔筋膜非血管区肥大细胞数目较少。而大多数肥大细胞沿小血管排列;“足三里”穴区与非穴区筋膜肥大细胞的分布无明显差异;针刺对家兔筋膜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脱颗粒反应的影响也不明显。推测家兔的表里相关的调整平衡系统可能主要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内关”+“心俞”组(针刺观察组)、针刺“太渊”+“肺俞”组(针刺对照组),每组15只,针刺观察组选取“内关”和“心俞”穴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电流1mA,频率为2 Hz,每次刺激20min,1次/d,共3d。针刺对照组选取“太渊”、“肺俞”,电针方法同针刺观察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不电针。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NF-κB p65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针刺观察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梗死面积和NF-κB p65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lt;0.05),血清IL-1β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显著降低,IL-10明显升高(P&lt;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穴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L-10含量,可能是其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及“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疗效。[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穿梭箱实验观测各组大鼠联合型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分析针刺对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其被动回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主动回避反应率明显降低。针刺后,针刺组被动回避潜伏期与非穴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其主动回避反应率较模型组及非穴组明显增高(P<0.05),而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已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改善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大鼠的联合型学习能力,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电针治疗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机制.方法 制作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采用尿流动力学、HE染色观察电针对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膀胱最大容量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即治疗前1天模型组、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7d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膀胱最大容量呈下降趋势,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使其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可减轻膀胱组织形态病理损害程度,且针刺穴位组效果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的稳定性,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电刺激30只健康家兔“人中”穴区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兔“人中”穴区使颏舌肌活动出现明显的易化效应,在切断双侧眶下神经干后此效应消失,提示电刺激“人中”穴能加强颏舌肌的活动从而减小上呼吸道的阻力,其传入途径为三叉神经传入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穴激发的循经感传与循经表面肌电的关系。方法:分别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引发循经感传,观察肱桡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记录肌电振幅和肌电变化维持时间。结果: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字2=28.298,P=0.000),且针刺“曲池”穴和经脉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高于非经非穴(?字2=24.783,P=0.000; ?字2=19.113,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肱桡肌肌电振幅有明显差异(?字2=61.659,P=0.000),且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肌电振幅高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F=129.846,P=0.000),且针刺“曲池”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长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均能引发肱桡肌肌电振幅的改变。结论: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相伴的肱桡肌肌电活动强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兔“人中”穴区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电刺激30只健康家兔“人中”穴区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兔“人中”穴区使颏舌肌活动出现明显的易化效应,在切断双侧眶下神经干后此效应消失,提示电刺激“人中”穴能加强颏舌肌的活动从而减小上呼吸道的阻力,其传入途径为三叉神经传入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膀胱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针刺“次”穴、“足三里”穴及非经非穴点对家兔膀胱内压的影响。结果显示 :针刺家兔“次”穴、“足三里”穴对膀胱内压有显著影响 (针刺前后P <0 0 1 ) ,针刺家兔非经非穴点对膀胱内压无影响 (针刺前后P >0 0 5 )。结论 :“肚腹三里留”的理论性和经穴脏腑相关学说的“躯干部位穴的主治功能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的理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曾报道:内脏伤害性传入冲动可以达到大脑皮层内脏大神经投射区,引起内脏痛放电和诱发电位,电针“内关”穴或正中神经可以抑制内脏大神经诱发的皮层内脏痛放电和诱发电位。为了进一步确定大脑皮层与针刺“内关”穴抑制内脏痛的关系,本文对“内关”传入信号是否到达大脑皮层,皮层有无“内关”投射区,刺激皮层“内关”投射区对皮层内脏痛放电有无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兔“足三里”部位刺激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利用脑电波的记录方法,观察到针刺人“足三里”穴“得气”或针刺捻针兔的相应部位时,脑电波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针刺的神经冲动可达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且初步分析是刺激该部位深在的神经组织的结果。但是,针刺“得气”引起脑电波变化,还不足以说明针刺部位与大脑皮层有直接联系。由于不便于在人体上作分析,因而使我们想到,利用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6.
自主神经在电针“肾俞”穴利尿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电针“肾俞”穴前自主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利尿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电针“肾俞”穴后肾神经传出纤维丛状自发放电时间(Ti)、放电时间/放电周期之比(Ti/Ti Te)以及放电积分曲线峰(Peak)均逐渐增高,起针后60-120min维持在高水平;电针后肾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逐渐增高,起针后30-90min维持在高水平;电针后颈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逐涠增加,起针后90-120min维持在高水平,以上各项均于起针后90min达最高值。电针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家兔的“肾俞”穴后尿量不但不增加,反而逐渐减少,起针后60-90min和90-120min尿量分别为针刺前的0.64和0.53倍(P<0.05),起针120min后尿量逐渐加升,但直至起针后180min尚未恢复针刺前水平,起针后60-90min心率变异性频谱的低频峰面积(OLFA)均值为针刺前的11.37倍(P<0.05),高频峰面积(HFA)无显著性差异,两峰面积比(LFA/FHA)为针刺前的16.62倍(P<0.05)。结论①针刺兔“肾俞”穴可引起肾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加强,但迷走传出活动无明显变化;②肾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加,不但不能促进肾泌尿功能,而且对泌量和尿钠排出量的增加起抑制或推迟作用;③针刺“肾俞”穴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增加可能通过血浆AVP浓度降低和抑制肾交感传出纤维兴奋活动导致利尿和利用钠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31例全身麻醉病例,观察针刺“人中”穴后颈总动脉的血流及全身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现在针剌“人中”穴后颈总动脉的舒张期速度有明显增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明显下降并持续到拔针后1分钟,收缩期速度未见明显变化,而针刺后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无明显改变。提示针刺“人中”后,动脉血流搏动方式有改变,阻力明显降低有利于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复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预针刺小鼠足三里对穴区皮肤及穴旁腹股沟淋巴结记忆T细胞的影响,探讨预针刺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方法:C57BL/6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预针刺组6只.预针刺组小鼠于足三里行针刺,30 min/次,1次/d,共10d.治疗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穴区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TRM)、穴区CD3+ TRM、淋巴结CD3+ TRM、淋巴结CD3+中央记忆T细胞(TCM)、CD3+效应记忆T细胞(TEM)的细胞数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预针刺可增加穴区组织CD69+ 103+TRM和CD3+ TRM数量(P<0.05),对穴区组织CD3+ TRM亚群和淋巴结CD3+记忆T细胞(TM)亚群数量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预针刺对穴区TRM/淋巴结TRM比值、淋巴结内TRM/TCM比值、淋巴结内TRM/TEM比值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预针刺可增加穴区组织CD69+ 103+ TRM以及CD3+ TRM数量,这可能是针灸治未病的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下肢神经潜在性损伤前后的神经传导参数的定量变化,探讨针刺刺激在末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其腓神经和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而挑选出远端波幅或运动传导速度(MCV)小于其置信区(x珋-s)下限的神经,或潜伏期大于置信区(x珋+s)上限的神经,分组进行实验。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腓神经选取阳陵泉、解溪穴;胫神经选取委中、昆仑穴1,个月后复查并比较2组间前期和后期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被挑选的腓神经为20根,胫神经为17根。腓神经远端波幅及近端波幅平均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的传导参数平均值则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和解溪穴对压迫踝关节前部引起的腓神经潜在性损伤起到快速修复作用;而只有单纯的远端波幅降低的胫神经,对其针刺治疗,未见显著性的神经传导参数定量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下肢神经潜在性损伤前后的神经传导参数的定量变化,探讨针刺刺激在末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以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其腓神经和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而挑选出远端波幅或运动传导速度(MCV)小于其置信区((x-)-s)下限的神经,或潜伏期大于置信区((x-)+s)上限的神经,分组进行实验.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腓神经选取阳陵泉、解溪穴;胫神经选取委中、昆仑穴,1个月后复查并比较2组间前期和后期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 被挑选的腓神经为20根,胫神经为17根.腓神经远端波幅及近端波幅平均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的传导参数平均值则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刺阳陵泉和解溪穴对压迫踝关节前部引起的腓神经潜在性损伤起到快速修复作用;而只有单纯的远端波幅降低的胫神经,对其针刺治疗,未见显著性的神经传导参数定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