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异质性,阳性精神病症状并不能完全解释其暴力起源。近年的研究开始关注人格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中的作用,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类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就精神分裂症暴力与人格关系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对暴力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进展。有报道认为,前额叶损坏者可出现突发躯体和言语攻击,有冲动行为者的额叶执行功能测验得分低,冲动量表得分高的男性药物滥用者的前额部脑电图呈现慢波化,男性暴力行为者全血5-羟色胺含量明显增高,有暴力犯罪行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有明显的前额叶灰质体积减少。随着功能性脑影像学的发展,使对暴力行为的研究上一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齐齐哈尔市高中学生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齐齐哈尔市高中学生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流行强度。方法 通过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社区干预试验的方法,按照ICD-10和DSM-Ⅳ的标准,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来调查齐齐哈尔市高中学生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齐齐哈尔市高中学生人格偏离的现患率低于国外患病率,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有明显自愈趋势;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亦处于较低水平;高一出现人格偏离者高三时人格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人格正常者。结论 证实对于人格障碍的发生,广义遗传因素的作用约占85%;人格障碍的家庭环境危险因素是父母关系不良和否认拒绝型及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同时也证实了社区人群预防人格障碍发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对青少年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群体精神卫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与病前人格特征的关系王松波任艳萍杨晓东范新刚随机选择于1994年8~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分裂症77例,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其中有过暴力行为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4~48岁,平均26.1±8.2岁。无暴力...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门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与轴I、轴Ⅱ疾病的共病情况。方法2006年5月至2006年11月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3402名就诊者进行调查。先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及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筛查,再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对PDQ-4^+筛查阳性者进行临床诊断。结果1.诊断为BPD者178人(5.8%);2.BPD常与多种人格障碍共病,抑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最高(35.4%);3.轴I疾病中,BPD与心境障碍者共病率最高(46.1%)。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与轴I、轴Ⅱ疾病存在广泛共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对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了45名强迫症伴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42名强迫症不伴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54名健康对照者参与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强迫症伴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两组强迫症患者的抑制过程的反应时(SSRT)都比健康对照者更长,但是两个强迫症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并不会加重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抑制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 使用SCID- Ⅱ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对抑郁障碍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 抑郁障碍组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51.9%,31.4%的患者被诊断为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女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率(63.5%)显著多于男性患者(40.0%);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为回避型、强迫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对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障碍共病状况。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系统轴Ⅱ人格障碍访谈问卷(SCID-II)(第2版)对90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评定及相关统计分析。结果:79例(87.8%)符合至少一种人格障碍,常见的为偏执型、强迫型、反社会型、未加标明组(被动攻击型及抑郁型)、边缘型、回避型、自恋型等,人均患2.5种人格障碍。以戏剧化-情绪组人格障碍最常见。结论:在海洛因依赖者中人格障碍共病现象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监狱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及分布特点。方法:对某监狱12个监区的2 229名在押男性罪犯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人格障碍倾向阳性检出率17.9%,人格障碍各亚型阳性率最高的是强迫型(36.0%)、反社会型(35.1%)和偏执型(26.7%);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案由等与不同亚型阳性检出率有关。结论:在押男性罪犯的人格障碍倾向较严重,强迫型、反社会型及偏执型多见;有必要加强早期筛查并对重点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观察住院的有暴力行为精神病人210例,其中男180例,女30例。精神分裂症164例,精神发育迟滞1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1例,慢性酒精中毒9例,情感性障碍7倒,人格障碍3例,其他4例。以大连地区健康人为对照。结果,患者组有O型血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并探讨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 (PDQ R)、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等调查北京市某理工科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结果 在 2 2 0 5名大学生中PDQ R总分为 (2 3 9± 8 4)分 ,阳性率为 6 30 % ;确诊人格障碍 5 5例 ,患病率为 2 49%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1 0 9% )和构成比 (37% )均为最高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有性别、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结论 大学生中人格障碍患病率较高 ,家庭环境不良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人口学及心理环境影响因素。方法:对1 804名服刑人员使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进行评估,筛选出反社会型、边缘型及共病人群,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冲动性量表(BIS-11)、自杀意念量表(SIO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SPD共病BPD组在冲动性、儿童期虐待、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各个维度和因子的得分均高于ASPD组和BPD组,除儿童虐待中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外,其他维度和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Logstic回归显示,情感忽视、抑郁、绝望对ASPD形成共病人格产生影响。结论:童年期情感忽视和情绪问题可能是ASPD患者发展成ASPD共病BPD患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格障碍长期结局的研究报告不多,文章集中于边缘性、反社会性和分裂型人格上。与此有关的问题涉及到人格的各个方面,包括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与相应的人格障碍是自我协调的,并不断强化固定于习惯之中,使矫正人格障碍成为一难事。各种治疗其目标大同小异,即用新的适应良好的思维与行为取代业已存在的适应不良的习惯,用理智战胜习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与其他相关人格障碍的表现异同.方法 对住院诊断为人格障碍的49例病史资料进行调查登记和再诊断.然后对各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有相似重叠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结论 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是一个亚型,与冲动型人格之间有较大联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及其年龄、性别分布。方法以现况调查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R)调查北京市海淀区1148名中学生。结果IDQ-R总分为23.94±7.42,总分大于均值1信标准差的问卷占14.3%,年龄和性别对PDQ-R总分有交互作用;表演型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阳性率分别为最高(25.4%)和最低(4%)。结论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较高,年龄和性别对其有交互作用。对青少年出现的人格障碍倾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为数众多的有关边缘综合征的文献中,介绍精神药物治疗的文献却很少。本文讨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四种精神病理学边缘相互关系,并复习边缘状态药物治疗的指导方针。分裂症的边缘尽管分裂型人格与边缘性人格有某些共同之处,但边缘性人格无论在遗传方面和预后方面都与精神分裂症有所区别。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暴力行为责任能力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暴力行为责任能力的评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抑郁症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特点。结果:责任能力评定除应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认和控制能力外,还应考虑到疾病分类、作案动机、与被害人关系、病前人格等。结论:应从严掌握、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抑郁症责任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预后极差。尽管曾有观点认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易发生强迫症,但实际只有很少的文章支持这一假说。本文作者对一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作一系统的评价,并以原发性重症抑郁病人作为精神疾病对照组,以便评价强迫症病人的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的特殊性。方法:23例入组病人均经RDC诊断为强  相似文献   

19.
人格障碍的共病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关于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的研究,包括共病率、共病的影响及共病之间的关系三方面;结论表明目前多数厂家采用DSM系统轴Ⅱ分类,人格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现象相当普遍,其中多数研究发现人格障碍对轴Ⅰ疾病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年来关于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包括共病率、共病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及共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