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兆民 《海南医学》1994,5(3):130-132
商洛地区位于北纬33°5′30″~34°24′40″,东经108°34′20″~111°1′25″,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非稳定性低疟区。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1991年经“陕西省疟疾防治效果考核专业组”考核审评,全区7个疟疾县、市,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疟疾流行概况商洛地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疟疾的流行[1]。建国后,各时期疟疾的发病率分别为:1953年9.56/万,1960年32.51/万,1970年160.73/万,1980年23.40/万,1990年0.04/万。本地和外地感染病例分别为99.81%、0.19%。1980~1990年全区7个县、市…  相似文献   

2.
百色市位于北纬 2 3°32′~ 2 4°17′ ,东经 10 6°7′~ 10 6°5 6′ ,面积 3713km2 ,辖 12个乡 (镇 )、116个行政村、833个自然屯、32 2 112人口 ,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 2 2 .1℃ ,4~ 10月气温在 18℃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为 12 0 0mm3,相对湿度76 %~ 84% ,主产水稻 ,自然条件适宜疟疾传播和流行。平原以中华按蚊 ,山区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 ,属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区。 5 0年代至 70年代发生过三次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 ,1971年发病率高达 946 .8/万 ,80年代初期仍有部分村屯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 。经…  相似文献   

3.
<正> 如东县位于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9,地处长江下游黄海之滨的水网地区,属非稳定性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60年代和70年代疟疾曾二次爆发流行,高峰年份的发病率达30.13%和5.70%,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大力防治,在70年代后期疟疾得到控制,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88年全县的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从1992年起进一步降至1/10万以下。在疟疾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  相似文献   

4.
都匀市位于贵州南部,地处东径107°3′,北纬26°17′,海拔1280—540m,年平均气温15.9℃相对湿度79%,降雨显1400mm,自然条件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农村住房简陋,人房畜圈相连,卫生状况较差,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是以间日疟为主的历史流行区,建国初期1955年发病率为881.9/万,经过40余年积极防治,疟疾年带虫发病率逐年降至为1980年的0.66/万,1985年经卫  相似文献   

5.
龙岩市辖7个县(市、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中高度流行区。据1937年资料记载,龙岩市二县曾是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是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捕获微小按蚊。1950年疟疾发病率达108.03/万,疟疾曾是龙岩市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概况宽阔水林区位于贵州绥阳县北面约40公里,地处北纬28°11′13″—28°11′13″,东经107°8′30″—107°11′10″,为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部分。海拔1,400—1,750米,年降水量约1,200—1,400毫米,年均雨季长达198天。境内水源丰富,为芙蓉江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济宁市任城区地处鲁西南南阳湖之滨 ,海拔 34~4 1m ,年平均气温 13.5℃ ,年平均降雨量 684 .9mm ,系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建国后 1960年和 1969年两次爆发疟疾流行 ,发病率分别为 110 .7/ 10万和 12 7.2 /10万 ,第二次爆发流行特续达 6年之久 ,发病率最高年份达 188.9/ 10万。经过多年防治 ,1984年已连续 2年发病率在 1.0 / 10万以下 ,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控制疟疾标准。此后 ,年发病率稳定在 0 .1/ 10万以下。为总结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征 ,现将 1985~ 2 0 0 1年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本站疾病防治科 ,每例病人均经疟…  相似文献   

8.
凯里县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全县为山区。1958年以来为省疟疾现场防治应用研究的试点县。灭疟前的1957年,发病率为944/万,原虫率为1120/万,脾肿率为2870/万,是一个以间日疟为主,同时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的高疟区,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1958年开始灭疟以来,1961、1965和1982年发病率分别降为5/万、1/万和0.06/万,原虫率分别降为5.4/万、3/万和零,有力地保护了人民健康,促进了  相似文献   

9.
1.贵州省凯里县疟疾现场防治应用研究 1957年以来,以凯里县(山区、人口31万)为省疟疾防治和研究的试点县。疟疾发病率从1957年的944/万,下降到1961年的5/万,1965年的1/万和1982年的0.06/万。通过26年的研究已解决了下列问题:(1)山区型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并对间日疟提出了防治对策。(2)提出不同灭疟阶段的划分及其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措施。(3)进行了灭疟后期疟疾防治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巢湖是五大淡水湖唯独无钉螺孳生的湖泊,原因何在?我们于1979~1987年对巢湖进行全面地血吸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一般情况巢湖地处东径117°6′54″~51′46″,北纬31°25′28″~43′28″。主要位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安徽医学》1998,19(3):65-66
<正>阜阳市位于北纬32°24'~34°03',东径114°56'~116°46',全市辖9县(市)3区,人口为1 320余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年均相对湿度73%,年均降雨量857mm。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本市属非稳定性疟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974年发现首例恶性疟,到1996年全市共发现恶性疟117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收集、整理1974年以来有关恶性疟病情及防治资料,所报恶性疟均经血检确诊。  相似文献   

12.
陇川县1991~2001年疟疾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春松 《医学动物防制》2002,18(11):615-617
目的 :对陇川县 1991年~ 2 0 0 1年疟疾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陇川疟疾流行趋势 ,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陇川县疟疾发病率波动幅度较大 ,11年间平均发病率仍高达2 4 1.4 8/ 1 0万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疟疾病例平均每年递减 2 .32 % ;间日疟和恶性疟比例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 ,间日疟比例自 4 1.4 8%上升至 5 7.32 % ,平均每年递增 3.2 9% ,恶性疟比例自 5 3.7%下降至 38.6 2 % ,平均每年递减 3.2 4 % ;发热血检阳性率自 4 .0 0 %下降至 3.14 %。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是疟疾流行较严重的省份,属不稳定疟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间日疟在全省范围内流行,20世纪80年代恶性疟在北纬31°~33°之间的江淮丘陵地区的20个县、市中流行。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曾高达3 214/万。经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省自1991年以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10万左右。2000年起,全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局部暴发时有发生,病例集中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至2006年全省报告病例34 984例,发病率达57.2/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99%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其他为境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年发病率降为44.69/10万,2008—2013年疟疾疫情连年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2013年,全省仅报告3例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起至今,全省境内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安徽省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计划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消除疟疾。目前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两个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和5个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乐业县位于东经106°13′,北纬24°53′,系非稳定性疟区,70年代初发生过疟疾大面积流行,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85年疟疾年带虫发病率降至1.54/万,次年起疫情逐年回升.为了解其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收集乐业县1985年~1990年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病灶点追踪、现症病人根治调查以及流动人口疟原虫阳性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6.
凯里、麻江、黄平、镇远、天柱、施秉、锦屏、台江、剑河、岑巩、三穗等十一县(市)(以下简称十一县、市),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不稳定性间日疟区。经过解放后三十余年的防治,发病率从1955年的1235.2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29/万,疟防工作进入了灭疟后期监测阶段。近十年来疟情呈现持续稳定的低发态势,年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33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对流行因素及特征作了分析。该县解放前属高度流行区,解放后曾出现三次流行高峰,但发病率逐次降低。1980年始降至1/万以下,平均年递降27.5%。流行高峰年病例呈片状分布,具明显的季节性和好发年龄。五十年代为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三日疟的混合流行区,七十年代始均为间日疟。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灭疟后期病例呈点状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及好发年龄;发病率、脾肿率和人群带虫率均不能反映其流行情况。强调只有抓好四热病人血检,搜索传染源,拔除病灶点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才能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李锦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75-1177
广西开展全区性疟疾防治以前,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等三种疟疾流行,遍布全自治区82个市县,1954年疟疾发病率296.67/万,死亡率1.4/10万,疟疾病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总人数7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反复斗争,1987-1999年全自治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0-2010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3-2010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本文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疟疾流行与防治进展。  相似文献   

19.
缺碘性疾病是我区的主要地方病之一,经采用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后,1985年已基本上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的流行,但是地方性克汀病(简称地克病)至今尚无完整的资料。为了摸清全区地克病的病情和流行规律,考核补碘措施对地克病的预防效果,我们于1987年对全区地克病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概况宁夏地处祖国西北,东经104°17′~107°38′50″,北纬35°14′70″~39°23″之间,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折皱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貌自南向北大体上分六盘山地、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评价中越边境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龙州县历年的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1950-2012年的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患者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779.05/10万、307.88/10万和282.61/10万,疟原虫种类包括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50年代三日疟病例多于间日疟病例,三日疟和恶性疟直到1975年和1978年在当地消失.80年代该县开始出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但人群发病率下降至10.56/10万,90年代至本世纪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98/10万和4.27/10万.本世纪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并有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结论:该县自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流动人口中的疟疾患者呈现增多趋势,应该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