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术对术后无再流的影响。方法 包括 12 7例接受直接冠脉内支架术患者 (直接支架组 )和一般情况匹配的 12 7例球囊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患者 (常规支架组 ) ,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即刻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直接支架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较轻(82 %± 6 %和 87%± 11% ,P <0 .0 5 ) ,支架植入术最终扩张压力明显增高 [(15± 5 )atm和 (12± 3)atm ,P<0 .0 5 ],5例 (4 % )支架植入后发生无血流 (常规支架组 6例 ,11% ,P =0 .14 )。随访期两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亚组分析显示无血流组患者预后显著较正常血流者差 (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5 0 %和 8% ,P <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直接支架或常规支架术对术后无血流现象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介入治疗后发生无血流现象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直接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TM,codis)在A或B1 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6 2例接受CYPHERTM 支架直接置入的患者 (直接支架组 )和一般情况匹配的 5 1例球囊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 (常规支架组 ) ,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 ,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即刻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直接支架组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 [(17.2± 8.6 )比 (2 6 .3± 7.1)min ,P <0 .0 1],直接支架组平均扩张压明显高于常规支架组 [(14± 3)比 (12± 1.9)atm ,P<0 .0 1],两组无一例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心脏事件。随访期间两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A或B1 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CYPHERTM 支架直接置入术可缩短介入操作时间 ,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临床随访与常规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直接冠脉支架植入术结合围手术期肾功能保护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0 4名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未预扩直接植入支架术 (Ⅰ组 ,n =5 2 )和预扩后植入支架术 (Ⅱ组 ,n =5 2 )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小剂量多巴胺加水化疗法进行肾功能保护 ,观察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器材消耗和肾功能情况 ,肾功能恶化通过造影剂相关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例数来评价。结果 Ⅰ组和Ⅱ组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Ⅰ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 [分别是 (9.5± 4 .96 )min、(2 0 .1± 5 .0 )min、(90 .2± 10 .8)ml]均低于Ⅱ组 [分别是 (15 .4±2 .4 5 )min、(4 0 .5± 11.2 )min、(130 .1± 15 .2 )ml],3项数据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P <0 .0 5、P <0 .0 1、P <0 .0 1) ;造影剂相关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者Ⅰ组 (8例 )明显低于Ⅱ组 (19例 ) ,P <0 .0 1。结论 直接支架植入术和预扩后植入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成功率均较高 ,但前者节省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器材消耗 ,且术后肾功能恶化发生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球囊预扩张后行支架术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接受冠脉内直接支架术患者(直接支架组)和150例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患者(预扩张后支架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预扩张后支架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13.0%)高于直接支架组(8.9%,P〈0.01);直接支架术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为2.0%,预扩张后支架植入组发生率较高,为5.3%,P〈0.05)。结论冠脉内预扩张后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无复流现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直接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1例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术 ,其中 6 7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SES组 ) ,34例接受普通金属支架 (BMS组 )。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和支架术 ,以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 1年中 ,SES组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MS组 (7.5 %比 32 .4 %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中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安全有效 ;与普通支架相比 ,药物洗脱支架能显著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非离子型造影剂 (典比乐 370 )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5 4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 (内径减少 >5 0 % )接受肾动脉支架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0例单纯肾动脉狭窄患者仅行肾动脉支架术 )与 2 2例冠状动脉及肾动脉均正常者 (对照组 )比较。详细记录术中造影剂用量 ,同时测定患者肾动脉支架术前及术后 12h血清肌酐水平。结果 各组间手术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各组间造影剂用量随接受支架植入数升高而增高。术后 12h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轻微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前肌酐与术后 12h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9)。结论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能安全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左心室 (左室 )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包括 6 6例左室功能不全 (射血分数≤ 0 .35 )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 (左室功能不全组 )和同期 6 6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但左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 ,冠脉内支架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左室功能不全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增多 (6 7%和 4 7% ,P <0 .0 5 ) ,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 (6 5 %和 82 % ,P <0 .0 5 ) ;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支架术成功率均相似 (分别为 3%和 0 % ;95 %和 96 % ,P >0 .0 5 )。平均随访 2年发现左室功能不全组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术后0 .35± 0 .11和术前 0 .30± 0 .0 4 ,P <0 .0 5 ) ,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和对照组相似 (80 %和 86 % ,P >0 .0 5 )。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能对左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 ,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左室功能正常者相似。  相似文献   

8.
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研究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Firebird)在原发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32例患者接受Firebird或普通支架置入术 ,其中Firebird组 6 0例 ,Cypher支架组5 2例 ,裸支架 (Mustang)组 2 0例。比较各组支架术即刻及近期结果。结果  3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10 0 .0 %和 10 0 .0 % ,随访率为 88.3%、92 .3%和 85 .0 % ,硝酸脂药物停用率为 32 .1%、33.3%和2 9 .4 % ,再住院率为 5 .6 %、8.3%和 11.7% ,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但Mustang组较Firebird组心脏事件、再狭窄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升高 (术后 3种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是 17.6 %和 0 % ) (P均<0 .0 1) ;而Cypher组与Firebird组比较 ,则无差异。结论 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较裸支架有效降低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提供与Cypher药物洗脱支架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高龄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 2 39例接受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 ,≥ 70岁 88例 (高龄组 ) ,<70岁 15 1例 (对照组 )。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成功率、心绞痛复发和远期心脏事件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支架术的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相似。随访期间 ,高龄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为 2 3.9%和 7.3% (P <0 .0 0 1) ,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为 5 .7%和 2 .7% (P <0 .0 0 1)。冠脉造影随访两组的再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成功率高 ,但其缓解临床心绞痛症状较年轻患者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48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 ,2 7例接受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2 1例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组血管开通率为 92 .6% ,LVEF为 5 7.5 9± 5 .96,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61.9% ,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 1.76± 6.2 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住院期间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组再发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率和死亡率较溶栓组有减小趋势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介入治疗 (尤其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较溶栓治疗可使梗塞相关血管 (IRA)充分开通 ,更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住院期间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115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12h内直接PCI和支架术。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 (甲组 ) 6 6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 (乙组 ) 4 9例。询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 ,发病后 10d作二维心动超声检查 ,出院前记录心脏事件。结果 甲组 12例出现梗死前心绞痛 (12 / 6 6 ) ,乙组 18例 (18/ 4 9) ,P <0 .0 1;甲组PCI后平均左心射血分数为 (6 3.0 0±6 .76 ) % ,乙组为 (6 2 .18± 8.5 2 ) % ,P >0 .0 5 ;术后甲组心功能衰竭发生 6 / 6 6 ,乙组为 4 / 4 9,P >0 .0 5 ;甲组心绞痛发生 3/ 6 6 ,乙组为 2 / 4 9,P >0 .0 5 ;甲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2 / 6 6 ,乙组为 3/ 4 9,P >0 .0 5 ;甲组心源性死亡发生 2 / 6 6 ,乙组为 0 ,P >0 .0 5 ;甲组复合终点事件为 13/ 6 6 ,乙组为 9/ 4 9,P >0 .0 5 ,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AMI后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途径安置心脏起搏器的价值。方法 将 10 0例需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头静脉切开组 (均包括单腔亚组和双腔亚组 ) ,每组各 5 0例患者。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患者对手术切口及囊袋的满意度。结果 无论是手术时间 ,还是X线曝光时间 ,锁骨下静脉组中单腔亚组及双腔亚组均比头静脉组中的对应亚组为短 [(6 4.1± 14 .2min与 (73.8± 11.6 )min ,(86 .4± 13.2 )min与 (10 6 .5± 19.4 )min和(3.4 5± 0 .83)min与 (4 .5 1± 2 .2 7)min ,(5 .5 9± 0 .78)min与 (8.2 7± 4 .91)min ,P均 <0 .0 5 ]。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心室电极导线放置成功率为 10 0 % ,而头静脉切开组则为 5 6 % ,两者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P >0 .0 5 )。患者对切口及囊袋的满意程度 ,锁骨下静脉组明显高于头静脉组(P <0 .0 1)。结论 只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熟练 ,安置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直接PCI组为 96 %。超声心动图LVEF值静脉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为 0 .5 9± 0 .12和 0 .6 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直接PCI和静脉溶栓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和 38.6 % ;非致死性心功能衰竭 4 .0 %和 14 .0 % ;病死率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和 5 0 .9%。结论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分为桡动脉组(164例)和股动脉组(92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2%。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9%,2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4例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9例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无血流”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一般临床特征、blush分级、ST段抬高的变化、磷酸肌酸激酶的峰值 (CPK)、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F组 18例患者 ,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 18.2 % ,既往心梗史、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增加 (P <0 .0 5 )。NF组blush分级和ST段抬高下降≥ 5 0 %者显著减少 ,CPK显著增加 [(32 38± 10 0 8)和 (2 4 5 1±112 4 )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0 .38± 0 .11)和 (0 .6 3+0 .10 ) ,P <0 .0 1];NF组总死亡率较非NF组有增加趋势 ,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非致死性心衰 (2 1.4 %和 4 .8% ,P <0 .0 5 )和复合终点事件(4 2 .9%和 18.5 % ,P <0 .0 5 )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 1年均明显增加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降低 [(0 .5 8±0 .14 )和 (0 .6 3± 0 .10 )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过程中NF的发生率为 18.2 % ;出现NF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 ,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年轻冠心病患者 (<4 5岁 )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6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 ,6 5例年龄 <4 5岁的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术治疗 (年轻组 ) ,随机选取 6 5例同期年龄 >4 5岁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 (心梗 )较对照组多见 (分别为 6 8%和 35 % ,P <0 .0 5 ) ;单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较多 (83%和 5 7% ,P =0 .0 0 1) ,单支病变中以左前降支多见 (4 6 5 7和 2 4 37,P =0 .0 2 ) ;介入治疗后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者多 (95 %和 78% ,P =0 .0 0 4 )。平均随访 (6 7± 9)个月 ,年轻组患者再发胸痛及再次住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35 %和 17% ,P =0 .0 2 ,2 8%和 14 % ,P =0 .0 5 ) ,新生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4 %和 11% ,P =0 .0 2 )。年轻组随访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3%和 9% ,P =0 .0 3;35 %和 17% ,P =0 .0 2 )。结论 年轻患者冠脉支架术完全血运重建率高 ,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主要由新生冠脉病变引起。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作为年轻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溶栓组(44例)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治疗效果,术后1~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及LVEF 分数均优于药物溶栓组( P<0.05);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97.8%优于药物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84.1%( P<0.05);术后1~3年随访,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2%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低于药物溶栓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15.9%及死亡的发生率11.4%(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心脏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支持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作用。方法  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 ,记录临床、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冠脉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完全血运重建 12例。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平均时间为 (3 1± 17)min ,主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压显著升高 ,分别由 (69± 11)mmHg升至 (13 1± 15 )mmHg和 (82± 13 )mmHg升至 (111± 7)mmHg ,(P <0 .0 0 1)。平均随访 2年 ,1例死于心力衰竭 ,其余 15例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无严重心脏事件存活率为 75 %。结论 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可行 ,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支架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的方法 ,将 74例直接支架植入的病例分为氯吡格雷组 (38例 )及噻氯匹定组 (36例 ) ,观察发病 4周内出血、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随访发病后 6个月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事件总发生数分别为氯吡格雷组 8(2 1.1% )及噻氯匹定组 16例 (4 4 .4 % ) ,P =0 .0 31。轻度出血数分别为 6例 (15 .8% )及 14例 (38.9% ) ,白细胞计数分别为 (5 .8± 1.7)及 (4 .2± 3.6 )(× 10 9 L) ,血小板计数分别为 (130 .3± 4 2 .1)× 10 9及 (89.2± 5 3.3)× 10 9 L(P <0 .0 5 )。结论 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对直接支架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少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