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国超 《贵州医药》2015,(3):279-281
低蛋白血症是一组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血清白蛋白,低蛋白血症指血浆总蛋白和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一般认为血浆总蛋白<60g/L或者白蛋白<35g/L。消化及肝胆外科患者低蛋白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低蛋白血症还可以影响许多疾病的预后,尤其是危重症的预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1]。本文主要综述低蛋白血症的成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蛋白血症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45例治愈,25例死亡,两组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白蛋白,对比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结果治愈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平均为(36.98±5.62)g/L,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平均为(28.46±4.35)g/L,治愈组高于死亡组(P=0.000)。治愈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22.22%,死亡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48.00%,治愈组低于死亡组(P=0.026)。结论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营养治疗对维持血透 (MHD)患者的疗效。方法 :15例维持血透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 (营养治疗联合血透 )和对照组 (单纯采用血透 )。治疗组采用的营养治疗的措施是 :1、热能供应为30~35kcal·kg-1·d-1;2、蛋白质供应为1 0~1 2g·kg-1·d -1 ,其中优质蛋白质占50 %以上 ;3、采用高钙低磷的饮食 (每日钙摄入量大于1000mg,磷摄入量小于1200mg) ;4、限制钾钠的饮食 (每日钾摄入量小于2 0g,氯化钠3~5g)。而对照组则采用自由饮食。结果 :治疗组血透前血清钾和尿素/肌酐比值均显著降低 (P<0 05) ,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 (P<0 05) ;对照组患者除尿素/肌酐比值升高 (P<0 05)外 ,其它指标变化不明显(P>0 05)。三个月后两组患者比较发现 :血透前血清钾和尿素/肌酐比值均显著降低 (P<0 05) ,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 (P<0 05)。结论 :饮食对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清钾、尿素/肌酐比值和血浆白蛋白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合理营养可使血透患者透前血清钾和尿素/肌酐比值明显降低 ,血浆白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17):239-241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血透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1日在本院接受血透治疗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和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50例,分别纳入A组和B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生化指标、血透充分性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在生化指标方面,A组肌酐水平(914.63±84.59)μmol/L、血浆白蛋白水平(31.26±4.59)g/L低于B组,血糖水平(9.58±2.15)mmol/L较B组更高(P<0.05),其他三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透充分性指标方面,A组尿素清除指数(0.34±0.05)低于B组,单位时间平均尿素浓度(596.36±46.15)mg/L较B组更高(P<0.05),剩余两项指标差别较小(P>0.05);在并发症方面,两组高血压发生率比较接近(P>0.05),但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均是A组更高(P<0.05);在生存率方面,A组两年和三年生存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血透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疗效主要受并发症的影响,临床在治疗期间应积极预防并发症,同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使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5.
黄先池  张涛  崔松 《贵州医药》2002,26(3):208-210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 (CRF)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测定 5 3例CRF患者 (未透析组 2 8例 ,血透组 2 5例 )及 2 5例正常人的瘦素 (Leptin)浓度、体重指数 (BMI)、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 (PA)、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肌酐 (Scr)、肌酐清除率 (Ccr)、主观评价法 (SGA)法等参数。瘦素测定用EIA法。结果 (1)血透组瘦素浓度 (10 4± 8 1μg/L ,P <0 0 5 )和未透析组瘦素浓度(8 3± 6 7μg/L ,P <0 0 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9± 1 7) μg/L。 (2 )血透组瘦素浓度与BMI、RBP呈明显正相关 (r值为 0 710和 0 714 ,P <0 0 0 1) ,未透析组瘦素浓度与BMI、RBP呈明显正相关 (r值为0 6 85 ,P <0 0 0 1和 0 4 36 ,P <0 0 5 ) ,而与其他营养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 (3)两组CRF患者按SGA分级比较 ,血清ALB、瘦素在原基础上随营养不良的程度加重而降低 ,PA则在升高的基础上降低 ,甚至低于对照组。结论血透组、未透析组血清瘦素浓度明显升高 ,且均与BMI、RB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慢性肾衰竭患者低血清瘦素水平提示有可能存在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药当归补血颗粒对慢性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改善慢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受试患者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剂量、透析液配方、膜材料均相同,治疗组另给予当归补血颗粒每日2次(相当于生药:黄芪30g、当归6g),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其他如降血压等治疗相同,观察1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瘦素水平以及血浆白蛋白(ALB)、红细胞压积(HCT),并通过计算相对体重(RBW)、上臂围(AMC)来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治疗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由8.11±7.87降至5.65±5.12(男)、18.76±16.32降至12.44±8.07(女);RBW(%)由85.1±6.51升为95.5±6.82;AMC(cm)由19.86±2.08升为24.26±2.45;ALB(g/L)由30.61±3.84升为35.0±3.32,治疗前后比较P<0.05。而对照组多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慢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的原因较复杂,血清瘦素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其中之一,降低血清中的瘦素水平也许是改善慢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的一种手段,目前的针对性干预手段不多。通过对两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经典中药当归补血颗粒对慢性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其改善慢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膜性肾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膜性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1组与试验2组,各35例。试验1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试验2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血清(血清甘油三酯、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血肌酐)指标水平。结果试验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0%高于试验1组的5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2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5±0.5)mmol/L、(1.7±0.5)g、(6.3±2.2)mmol/L,均低于试验1组的(2.2±0.6)mmol/L、(3.6±0.8)g、(9.6±2.0)mmol/L,血清白蛋白(36.5±4.0)g/L高于试验1组的(31.0±3.6)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膜性肾病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促进了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联合推广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症监护病房(ICU)人血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合理使用情况,促进HSA的合理应用。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ICU使用HSA患者信息,对HSA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64例患者使用HSA共计416支,平均用量62.5 g;使用HSA主要原因为低蛋白血症(39.1%),其次为脑水肿、颅脑外伤、各型休克及恶性肿瘤等。使用HSA前,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在25~35 g/L的占35.9%,15~25 g/L的占56.3%。结论 ICU的HSA使用广泛,涉及多种用途,但存在超适应证使用等不合理使用情况。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HSA使用指南,促使各医疗机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9.
徐龙  张骏  幸泽斌 《江西医药》2010,45(4):326-32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5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KM-8800换代型人工肝治疗仪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好转率为49%(25/51),其中PTA〉30%、临床分期早期、血清总胆红素≤400μmol/L、血清白蛋白(g/L)〉35、年龄〈40岁、无并发症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0%(16/20)、85.7%(18/21)、73.3%(11/15)、64.7%(11/17)、56.1%(23/41)、75%(21/28)。结论血浆置换疗法提高了慢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治愈好转率与PTA、临床分期、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时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为左卡尼汀组和对照组各20例,左卡尼汀组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g,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低血压和肌肉痉挛情况。结果本结果显示经12周治疗,治疗组透析期间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同时观察到治疗组的贫血的改善也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结论左卡尼汀可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期间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低血压和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血液透析治疗中经常发生低血压患者分为四组,每组8例。四组均行标准透析,其中三组在标准透析基础上进行其他透析。标准透析组:行1周标准透析(透析液温度37℃,钠浓度140 mmol/L);高-低钠序贯透析组:透析前3 h透析液钠浓度150 mmol/L,最后1 h降至135 mmol/L;低温透析组:整个透析中透析液温度为35.5℃;左旋卡尼汀组:标准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1.0 g,每周2次,共12周。四组共观察12周,比较各组间低血压发生率及血CRP水平。结果 12周后,左旋卡尼汀组低血压发生率[16.0%(40/250)]低于标准透析组[90.0%(225/250)]、低温透析组[20.0%(48/240)]和高-低钠透析组[50.0%(120/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左旋卡尼汀组血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三组血CR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能有效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血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晓华  房婧 《安徽医药》2019,23(3):498-50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营养状况、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A组(重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5 ng/mL)、B组(轻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5~15 ng/mL)和C组(非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16~30 ng/mL)。观察三组病人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别,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A、B、C三组病人白蛋白(Alb)[(42.35±4.63)g/L比(57.62±4.13)g/L比(68.95±5.57)g/L]、前白蛋白(PA)[(398.78±13.65) mg/L比(425.36±12.23) mg/L比(463.15±15.02) mg/L]、血红蛋白(Hb)[(65.74±6.11)g/L比(78.02±7.82)g/L比(95.86±10.02)g/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1.22±0.34)mmol/L比(1.39±0.46)mmol/L比(1.51±0.52)mmol/L]水平为C组>B组>A组(P<0.05);三组病人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C)、胆固醇(TG)、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为A组>B组>C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lb、PA、Hb、HDL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C、TG、LDL、CRP和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7天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161例AMI患者依照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5例),延期PCI组36例和药物治疗组90例,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观察第7天不同cTnI水平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MI患者发病第7天cTnI水平[(5.76±4.2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0.15±0.10)μg/L](P〈0.01);按第7天cTnI转阴率分析:总转阴率39.1%,其中急诊PCI治疗组转阴率(68.6%)高于延期PCI组(36.1%)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8.9%);按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cTnI阳性组总MACE发生率(34.7%)高于cTnI阴性组(1.6%)(P〈0.01);发生MACE者第7天cTnI值(13.99±8.39)μg/L明显高于不发生MACE者(3.65±2.55)μg/L(P〈0.01);按cTnI水平分析:心脏性死亡、总MACE的发生率随cTnI的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cTnI〉9.0μg/L者最高。结论发病第7天cTnI水平在AMI患者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是预测AMI患者总MACE发生率增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3月5日期间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出院的70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按血清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组(43例)和低蛋白血症组(27例)。统计...  相似文献   

15.
罗建琼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05-3406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EBN)在预防血液透析并发低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EBN组35例、常规护理组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概率(低血压发生次数/血压测定次数)。结果 EBN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1.00%(154/1 40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9.50%(295/1 000),并且在实施EBN干预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96.35±3.2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较干预前[(60.23±4.12)mmHg]升高,有效减少了低血压的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N可以有效减少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使透析能顺利完成,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低血压的预防。方法:选择我院透析室规律血液透析的老年血透患者80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普通透析组和可调钠透析组、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低温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等4组,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压情况、透析前后血钠水平、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及口渴感。结果:可调钠透析组、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组及低温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普通透析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低温可调钠及其联合超滤曲线等模式能改善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2年12月长期血液透析患者42例,采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估法评估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状况,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了解患者膳食营养摄入水平,并测定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功能以及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结果:42例患者中,无营养不良风险17例,有营养不良风险25例,占59.5%。无营养不良风险组的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高于营养不良风险组(P<0.05)。两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NRS-2002评分成负相关(r=-0.740,P<0.001),膳食铁、锌、铜及维生素E与NRS-2002评分成正相关(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较高,需要提高其膳食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摄入,以改善其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新生儿体格发育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对照组(337例)。干预组<35岁269例,≥35岁47例;对照组<35岁283例,≥35岁54例。干预组自妊娠28周至分娩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对照组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检测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统计分娩方式、早产比例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27.91±7.56)μg/L、(16.24±4.31)μg/L,均高于对照组(24.65±6.83)μg/L、(12.60±3.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9.62%(62/316)、17.09%(54/316),均低于对照组47.18%(159/337)、49.26%(166/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4/316)、2.53%(8/316),均低于对照组4.15%(14/337)、6.23%(2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孕晚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可以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并降低新生儿期重症疾病的发生率,但对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杜娟  谭峰 《河北医药》2016,(19):2951-2953
目的: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探讨肾功能不全的最佳透析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4例血透患者,按照患者意愿接受透析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连续血液透析3个月后,比较透析前和透析后以及2组间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清蛋白( Alb)、血β2微球蛋白(β2-M)、甲状旁腺素( PTH)和血清电解质( Na、K、Ca、Cl、P)等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透析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透析后Ur、Scr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 P <0吵.05),组间比较透析前、透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对照组透析后血清中Alb较透析前明显下降,而观察组透析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透析前,2组组间比较β2-M、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透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4)2组透析方式透析后Na、K、P、Cl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透析后Ca较透析前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5)观察组透析后感染率为18.75%,对照组为46.8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除对Ur、Scr和Na、K电解质具有滤过作用外,还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β2-M和PTH水平,同时透析后感染率也较对照组低。其较常规透析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