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仍缺乏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我们在16SrRNA基因内,自行设计引物,建立了16s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反相杂交法诊断败血症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90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致病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9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另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无感染症状及临床指标为阴性)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结果 90例败血症患儿中,28例为早发型败血症,62例为晚发型败血症。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中黄疸发生率最高,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吃奶差、腹泻、肤色苍灰或发花、心动过速或过缓、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WBC计数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异常患儿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败血症患儿阳性率27.78%,共培养分离致病菌28株...  相似文献   

3.
立克次体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立克次体的16S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为其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从基因数据库中选择不同的立克次体属代表种的16SrRNA基因序列,在计算机上用多序列排列程序对序列进行同源位排列和对比分析,以及依据序列的相似程度构建进化树。结果 立克次体的16SrRNA基因含有4 个高变区,这些高变区的序列具有种或属的特异性,依据序列的相似程度构成的进化树可将立克次体目内成员分为柯克斯体、巴通体、立克次体、埃立克体等4 个大基因群,每个大基因群含有若干个小基因群。结论 16SrRNA基因高变区的序列可用于设计立克次体种、属特异性PCR引物和杂交探针;16SrRNA 基因序列的分析是目前立克次体分类和鉴定的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利用该系统诊断云南及海南疟疾患者血样,并随机选取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模板均扩增出长度为205bp的特定基因片段,经T-载体克隆测序与恶性疟原虫SSUrRNA特定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符合。该系统特异性强,除恶性疟原虫外,间日疟原虫(P.v.)、三日疟原虫(P.m.)、卵形疟原虫(P.o.)、正常人血DNA样本及空白对照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1.5个原虫/μl,大大高于常规镜检。61份P.f.镜检阳性标本在进行PCR检测时亦均呈阳性,同时联合应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SSUrRNA特定基因片段的检测系统,发现61例恶性疟病人中23例是P.f.和P.v.混合感染。该检测系统具有特异、敏感、稳定、简便的特点,对疟疾的诊断、混合感染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16SrRNA基因PCR加基因芯片杂交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63例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45例疗效分析,血前降钙素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不同剂量氢化可的松对大肠杆菌致休克早期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16SrRNA基因快速诊断败血症病原菌研究;老年人真菌败血症5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低体重儿、早产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一起水源型引起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新生儿败血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22例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西医方式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1%、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温、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疗效,颇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16SrRNA基因PCR加反相杂交技术检测细菌DNA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反相杂交技术在细菌DNA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以16S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及寡核苷酸探针,采用PCR法加反相杂交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标本细菌DNA。结果对20株不同标准菌株进行PCR扩增,均出现371bp长度的DNA片段,敏感性试验可检测出10-12g的细菌DNA,与人基因组及病毒无交叉反应;2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及4份脑脊液培养阳性标本均扩增出371bp长度DNA条带,反相杂交区分革兰阳性/阴性细菌与培养结果相符。结论16SrRNA基因PCR加反相杂交技术检测细菌DNA,具有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为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位置,本文对我院七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作了分析。也了解菌群的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自1985.7~1992.5月共收治经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败血症63例,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数808例的7.8%。除血标本外,另取其他感染部位,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及抗生素耐药性,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9—10—2013-01该院1560例住院新生儿中血培养阳性的4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培养结果以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发现大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大部分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舒巴坦、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较敏感,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监测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对指导临床防治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血标本的快速处理及PCR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二氧化硅──高盐吸附法及16S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早期血标本进行了快速处理及检测,经反复试验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敏感,对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恶性疟原虫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小亚单位核解体核糖核酸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CD14~+/CD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降钙素原(PCT)3种不同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01—2018-03收治的6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同期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集2组新生儿血清标本,CD14~+/CD16~+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TNF-α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PCT的检测采用免疫发光法,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CD14~+/CD16~+、TNF-α及PCT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CD14~+/CD16~+以8.48%、TNF-α以7.52 pg/ml、PCT以1.02 ng/ml为诊断阈值时,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4%(62/66)、80.00%(24/30);CD14~+/CD16~+、TNF-α及PCT单独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较低,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69、0.76,灵敏度分别为69.70%(46/66)、77.27%(51/66)、80.30%(53/66),特异度分别为66.67%(20/30)、73.33%(22/30)、70.00%(21/30)。三者在诊断阈值时联合检测与新生儿生后实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并无显著性差异(χ~2=0.10,P=0.75)。结论: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视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CD14~+/CD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降钙素原(PCT)3种不同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01—2018-03收治的6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同期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集2组新生儿血清标本,CD14~+/CD16~+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TNF-α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PCT的检测采用免疫发光法,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CD14~+/CD16~+、TNF-α及PCT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CD14~+/CD16~+以8.48%、TNF-α以7.52 pg/ml、PCT以1.02 ng/ml为诊断阈值时,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4%(62/66)、80.00%(24/30);CD14~+/CD16~+、TNF-α及PCT单独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较低,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69、0.76,灵敏度分别为69.70%(46/66)、77.27%(51/66)、80.30%(53/66),特异度分别为66.67%(20/30)、73.33%(22/30)、70.00%(21/30)。三者在诊断阈值时联合检测与新生儿生后实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并无显著性差异(χ~2=0.10,P=0.75)。结论: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视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住院的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其中确诊为真菌败血症8例(观察组),未确诊12例(对照组),均行血培养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分析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例,血小板降低4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2例(其中死亡1例);应用抗生素>2周,有喂养不耐受、长期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及静脉营养史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多见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外科手术史、营养状况差、长期PICC置管、行静脉营养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且高危因素越多,患病率越高。对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及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系统感染 (RSI)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形式[1] ,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作者分析住院SLE并发RSI的临床特征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住院SLE 198例 ,男性 32例 ,女性 16 6例 ,年龄 16~ 6 7岁 ,平均 38 7岁。SLE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修定的SLE诊断标准[2 ] 。其中 83例 (41 9% )并发RSI,诊断根据全国制定的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确立。1 2 方法 :常规咯痰或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毛刷采样 ,采用VITEK AMS及API系统进行细菌鉴定。抗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肺炎新生儿并发败血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 969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合并新生儿败血症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690例)和无败血症组(1 279例)。比较2组患儿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性别、日龄、体重、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和入院前病程)和入院首次检测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NPAR]。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NPAR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新生儿并发败血症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NPA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ALB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败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患儿性别、日龄、呼吸频率和入院前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败血症组患儿入院时的体重低于无败血症组[(3.08±0.80) kg比(3.34±0.63) kg, t=7.81, P<0.0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儿科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月3月我院儿科住院确诊有感染的119例患儿,随机分为细菌感染组(A)、病毒感染组(B)及非细菌感染组(C),比较各组患儿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患儿血PCT、中性粒细胞比值(%)(NGR%)的水平及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儿PCT阳性率44.16%(34/77)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PCT检测诊断儿科呼吸道感染明显优于CRP,对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有较强特异性。结论PCT是诊断临床儿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其特异性大于CRP,其结果对于指导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儿童并不少见。小儿起病急,如果不得到及时、系统的治疗,5~10年病死率达20%,接近成人[1]。本文立足临床,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对我院近15年收治的113例SLE患儿进行临床分析,试图找出与SLE死亡有关的因素,探讨治疗小儿SLE的更为合理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1983年3月至1998年3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113例SLE患儿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据绒毛膜羊膜炎孕妇早产患儿出生时的脐带血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并发和不并发新生儿败血症的早产儿各12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母亲均患有绒毛膜羊膜炎),检测比较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SAA和CRP水平,分析根据SAA和CRP水平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SAA和CRP水平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以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脐带血的SAA、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儿脐带血SAA水平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为88.3%,特异性为78.3%,阳性预测值为80.3%,阴性预测值为87.0%;根据患儿脐带血CRP水平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为65.8%,特异性为41.7%,阳性预测值为53.0%,阴性预测值为54.9%;根据患儿脐带血SAA、CRP水平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69.2%,阳性预测值为73.0%,阴性预测值为8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患儿脐带血SAA、CRP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732,0.655),SAA、CRP水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722,-0.558)。结论根据患儿脐带血SAA、CRP水平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同时也能对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