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分级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45例,统计患者生物化学指标、心电图、介入手术资料、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根据心电图有无碎裂QRS波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n=108)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n=137),分析两组患者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PCI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有fQRS波的患者侧枝循环等级比nfQRS组高,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有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脑钠肽均有下降,fQRS组与nfQRS组相比以上指标改变更加明显,且侧枝循环分级与心功能改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呈正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心功能,合并fQRS波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合并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01-2014-10成功行PCI治疗的260例CTO患者,根据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184例),随访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但和fQRS波相比,nfQRS波组的患者LVEF[(42.1±3.51)%∶(53.26±4.47)%,P0.05]增加更显著,LVEDVI[(85.3±8.29)ml/m~2∶(76.14±8.05)ml/m~2,P0.05]减少更明显,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运重建治疗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功能,不合并fQRS波的患者较合并fQRS患者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 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 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 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 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 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 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意义。方法入选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92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PCI后72 h内是否出现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患者在术后1年MACE显著高于非fQRS组[15(31.2%)vs.4(9.1%)]。生存分析显示,fQRS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减低(P<0.004);Cox风险分析显示,fQRS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2.19,95%CI 1.38-3.50,P=0.023)。结论 fQRS波可能是判别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发MACE的一种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oincare散点图联合心电图QRS碎裂波(fQRS)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8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40例。根据十二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fQRS波组(56例)及无fQRS波组(28例),其中fQRS波组患者根据Poincare散点图形状分为非彗星状组(A组)和彗星状组(B组),无fQRS波组(C组)。均以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各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6.7%),多支病变28例(93.3%);B 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例(19.23%),多支病变21例(80.77%);C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8例(64.29%),多支病变12例(42.86%),其中B、C组多支病变百分比较A 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的完全闭塞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B组(19.23%),C组(2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incare散点图联合心电图QRS碎裂波形检查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Poincare散点图正常合并fQRS波形及无fQRS波形,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对高危心肌梗死预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伴碎裂宽QRS波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入院12导联心电图中是否出现碎裂宽QRS波,分为碎裂QRS波(fQRS)组、无fQRS组,比较fQRS组与无fQRS组的心电特征指标、心功能指标。再根据fQRS波群宽窄情况,将fQRS组分为窄fQRS组与宽fQRS组,比较窄fQRS组与宽fQRS组的心功能指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心电特征指标方面,fQRS组患者的QRS时限、QTc间期均长于无fQRS组(P0.05)。f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无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无fQRS组(P0.05)。宽fQRS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窄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窄fQRS组(P0.05),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窄fQRS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预后呈负相关,其与急性心梗患者的NT-proBNP水平、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呈正相关。结论心电图中出现碎裂QRS波会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碎裂宽QRS波,其预后较差,临床上可将碎裂宽QRS波作为急性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介入后心功能分级及再灌注与碎裂QRS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心肌梗死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病人,根据入院时病人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48例)和无碎裂QRS波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心肌梗死溶栓情况、灌注分级(TMP)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PCI治疗后,无碎裂QRS波组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碎裂QRS波组,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低于碎裂QRS波组(P0.05);术后两组病人的LVEF及WMSI均有明显改善,但无碎裂QRS波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PCI治疗后,碎裂QRS波组中出现梗死范围增大和梗死情况加重的病人明显多于无碎裂QRS波组(P0.05);无碎裂QRS波组中TMP 2~3级的病人比例明显多于碎裂QRS波组(P0.05);无碎裂QRS波组病人PCI术后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碎裂QRS波组病人PCI术后的心功能水平并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PCI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心肌再灌注情况和心脏功能,缩小病人的心肌梗死灶,而无QRS波出现病人的改善更为显著。提示碎裂QRS波出现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组织与不同时期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发病后4、8、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相应导联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应用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测量室壁运动应变比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后不同病理阶段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心肌瘢痕范围及心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联合fQRS及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可使临床诊断心肌瘢痕的阳性预值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8.7%;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fQRS阳性导联比率明显降低,室壁运动应变改善,LVEF提高(P均(0.05)。结论早期行PCI治疗开通冠状动脉血流可减少心肌瘢痕形成,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入选OMI伴有fQRS的患者68例(fQRS组),无碎裂QRS波的患者70例(OMI对照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复极离散度和HRV指标;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等指标.结果:与OMI对照组比较,fQRS组患者的复极时程显著延长[(378.5±22.3) ms比(426.7±19.3) ms]、离散度显著增大[(37.2±10.7) ms比(48.3±10.9) ms],P均<0.01; HRV降低: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45.8±10.7) ms比(125.9±13.9) ms]、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141.4±14.6) ms比(116.2±12.2) 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6.8±8.3) ms比(48.3±7.7) 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2.8±2.0)%比(8.4±2.8)%)]均显著降低(P均<0.01);左心功能较差:LVEF[(53.1±6.0)%比(50.5±6.2)%]显著降低,LVD[(46.4±3.0) ms比(51.3±3.5) ms]、LAD[(36.2±2.8) ms比(37.4±3.2) ms]显著增大、E峰[(67.3±18.8) ms/s比(64.8±16.4) ms/s]显著降低(P<0.05或<0.01);右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伴有碎裂QRS波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明显异常,左心功能较差,这可能是该类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连续的472例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9.4±11.5)岁,按PCI结果分为CTO开通成功组(n=421)与CTO开通失败组(n=5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分析两组间心功能的差别。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有391(92.9%)例及46(90.2%)例患者于PCI术后(6.2±1.7)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成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50±6)%vs(44±3)%,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术前〔(78±14)ml/m2vs(85±14)ml/m2,P0.05〕。而失败组LVEF和LVEDVI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42±4)%vs(44±4)%,(87±14)ml/m2vs(6±15)ml/m2,P0.05〕。另外,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NSTE-ACS 患者160例,其中高危者72例,非高危(中、低危)者88例。比较fQRS在高危及非高危NSTE-ACS 患者中的发生率,并比较fQRS组与无fQRS组NSTE-ACS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STE-ACS 高危患者中有fQRS者20例(27.78%),非高危患者中有fQRS者12例(13.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LVEF≤40%)、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68.75%、43.75%、18.75%和12.5%;而无 fQRS 组分别为45.31%、21.88%、5.47%和1.5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高危患者fQRS发生率高。出现fQRS的NSTE-ACS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故fQRS可作为预测NSTE-ACS近期预后及筛查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T)、NYHA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100例,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8.26±5.23)岁。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4组,A组[(8.0~93.9)pg/mL]22例;B组[(94.0~349.9)pg/mL]30例;C组[(350.0~988.9)pg/mL]21例;D组[(989.0~5000.0)pg/mL]27例。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测量各组患者LVEF、6MWT、心功能分级以及随访出院2个月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135.13±32.24)pg/mL]比较,B组[(323.14±52.37)pg/mL]、C组[(568.47±132.13)pg/mL]、D组[(1687.57±432.66)pg/mL]血浆BNP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49.56±8.63)%]比较,C组[(42.24±4.41)%]、D组[(35.03±3.87)%]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血浆BNP水平升高,6MWT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功能也逐渐下降,MACE发生率增加。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893,P0.05),与6MWT呈负相关(r=-0.913,P0.05),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r=0.927,P0.05),与2个月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r=0.909,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心功能分级、6MWT及预后密切相关,为临床诊断老年心衰以及评估心衰严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不同时机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0月~2011年6月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治疗组(n=26),观察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洋地黄类等,治疗组在观察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20mg,tid)治疗,疗程6个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脏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6个月后LVEF增加[(47.46±9.28)%vs.(41.35±7.66)%],LVEDD降低[(49.50±4.38)mm vs.(59.38±6.85)mm]、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508.83±204.61)m vs.(278.49±106.78)m],同时NT-proBNP亦有明显下降[(1925.00±1287.20)pg/ml vs.(3873.01±3333.59)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增加其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对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9月至2013年12月因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入院并接受PCI的患者中,2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其中两支血管呈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单支开放的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对27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PCI,观察PCI造影和临床成功率,院内临床症状、术前及术后1周血浆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PCI即刻造影及临床成功率均为27例(100%)。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改善为27例(100%),NYHA心功能分级由Ⅳ级提高到Ⅲ级有22例(81.5%)。术前与术后1周血浆BNP[(2699.6±1104.7)pg/ml比(737.0±261.7)pg/ml,P〈0.05]、LVEF[(26.89±5.70)%比(36±3.41)%,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1例(3.7%),经床旁血液透析48 h后肾功能恢复。院内及30 d随访,未发生MACE。结论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两支血管CTO未开通情况下,对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成功率高,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经外科旁路移植术(CABG)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ULMCA196例,其中PCI95例,CABG105例,比较2组围术期并发症,左心室大小和心功能,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围术期死亡:PCI组4例,占4.4%,CABG组8例,占7.6%;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PCI组12例(13.2%),CABG组23例(22.0%);MACE:PCI组15例(16.5%),CABG组22例(21.0%),P<0.05;平均随访(13±5)个月,PCI组死亡3例,免于MACE77.6%,MACE19例(22.4%),CABG组死亡3例,免于MACE87.6%,MACE12例(12.4%),射血分数改变PCI组1.2%±0.7%,CABG组2.3%±1.1%,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大小变化PCI组(3.5±0.2)mm,CABG组(4.6±0.7)mm,P<0.03,纽约心功能分级PCI组(2.5±0.6)级,CABG组(1.5±0.3)级,P<0.02。结论:PCI和CABG术对ULMCA治疗都有较好的近、远期结果,但围术期PCI疗效优于CABG,对左主干累及分叉病变,CABG则优于P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伴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连续入选在我科住院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45例,按照QRS时限、形态分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组,分别评估、测量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结果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改善[(2.8±0.3)级比(3.6±0.2)级,(2.9±0.3)级比(3.5±0.4)级,P<0.05],LVED缩小[(67.2±7.5)mm比(74.2±6.5)mm,(66.4±9.9)mm比(75.8±9.1)mm,P<0.05],LVEF增大[(33.6±7.7)%比(26.6±7.2)%,(44.4±5.1)%比(28.6±5.7)%,P<0.05],血浆BNP浓度下降[(3988.4±628.3)pg/ml比(8542.6±1384.9)pg/ml,(3573.2±749.5)pg/ml比(6666.2±1110.5)pg/ml,P<0.0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NYHA分级没有改善[(3.3±0.2)级比(3.4±0.3)级,P>0.05],LVED无变化[(61.2±5.0)mm比(62.4±4.3)mm,P>0.05],LVEF没有增大[(35.2±12.3)%比(33.4±11.8)%,P>0.05],血浆BNP浓度无明显变化[(6844.7±774.8)pg/ml比(7558.6±1327.4)pg/ml,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改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不能改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