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观察多次玻璃体取样造成的手术干扰对炎性PVR模型早期炎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采集由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和6(IL-8和IL-6)的含量,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曲线分析。结果:玻璃体内TNF-α含量在巨噬细胞注入后7天上升,21天达峰值580pg/ml,至70天仍维持在222pg/ml高水平。IL-87天起迅速上升,至70天呈线性上升状态(494pg/ml)。IL-6在7~28天呈一高水平状态84~188pg/ml,21天达高峰374pg/ml。结论:TNF-α、IL-8和IL-6在本模型的炎症期和细胞增生期均呈明显的高水平,提示它们对眼内细胞增生和修复具有重要的启动和调控作用。也证实眼内局部较长时间、较高含量细胞因子可促进PVR形成的观点,多次手术干扰或外源性刺激致血—眼屏障破坏在PVR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PVR玻璃体中的IL—6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PVR早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IL-6含量。结果IL-6含量14d达高峰998pg/ml,28d降至其基线水平;拟合二次曲线提示玻璃体中IL-6含量在10~21d呈一高水平平台251pg/ml。结论IL-6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含量在第2周明显升高,并持续至第3周,与PVR形成中的第二阶段细胞增殖期相一致,提示IL-6对此PVR模型细胞增殖、特别是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IL-6和TNF-α的异常分泌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翼状胬肉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生物活性法和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检测了30例患者翼状胬肉组织的体外培养上清中和正常组织中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 翼状胬肉组织培养上清中的IL6 和TNFα含量分别为19.8±12.1kU·g- 1 蛋白和43.8±22.1μg·g- 1,均明显高于正常球结膜组(4.7±1.6kU·g- 1蛋白和9.4±3.6μg·g- 1 蛋白,P< 0.01);进行期组的IL6 和TNFα含量分别为21.4±11.9kU·g- 1 蛋白和56.6±23.8μg·g- 1蛋白,均明显高于静止期组(16.9±12.3kU·g- 1蛋白和29.2±14.3μg·g- 1蛋白,P< 0.05),且抗TNFα抗体对IL6 的产生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结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IL6 和TNFα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炎性PVR模型中早期炎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方法 采集由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8和6(IL-1β)、IL-8和IL-6)的含量,并进行多元回归似合曲线分析。结果 玻璃体内TNF-α和IL-1β含量在巨噬细胞注入后7天上升,21天达峰值309p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IL—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一宁  惠延年 《眼科学报》1997,13(2):49-51,66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过程中白细胞介素IL-8的含量探讨其对早期炎性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其IL-8含量。结果:IL-8分泌量14天达高峰1325pg/ml,是基线95pg/ml的14倍,随后迅速下降,28天降至基线水平(48pg/ml)。二次拟合曲线提示,IL-8分泌高峰为13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前膜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视网膜前膜进行观察。结果 IL-1β、IL-6、IL-8和TNF-α分别在9、12、11和15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尤其以细胞外基质中明显,4种细胞因子在4例膜中同时表达,仅有1例膜中人表达IL-6。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含量变化。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第7,14,21,28天抽取玻璃体液,每组4只眼,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其TNF-α含量。结果:TNF-α的含量1~21天逐渐上升,21天时达最高,为434pg/ml,28天时下降至122pg/ml。结论:TNF-α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内的含量变化与PVR形成的自然病程相吻合,提示可能在PVR启动和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Yang P  Zhang H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70-272
目的探讨8氯腺苷(8chloroadenosine,8CLA)对生长因子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RPE细胞培养,采用3HTdR掺入测定8CLA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诱导的RPE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三种因子单独使用均可使RPE细胞3HTdR掺入每分钟计数(countperminute,CPM)值明显增高(P<0.05),8CLA在其终浓度为2~16μmol/L时可使三种因子刺激的RPE细胞3HTdRCPM值明显降低(P<0.05)。在TNFα、IL1β、bFGF和8CLA组,分别于16、8、2μmol/L时,CPM值与基础值相近(P>0.05)。结论8CLA可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RPE细胞增殖,为抗增殖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对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n F  Zhao H  Song G  Pan Y  Zhang S  Ch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96-39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hyroidrelatedimmuneorbitopathy,TRI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眶成纤维细胞,应用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因子对眶成纤维细胞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Ⅱ(humanleukocyteantigenⅡ,HLAⅡ)异常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对眶成纤维细胞HLAⅡ抗原异常表达有诱导作用,IFNγ的诱导作用最强且与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IFNγ,IL1,TNF等)可诱导眶成纤维细胞HLAⅡ抗原异常表达,在启动免疫反应及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兔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活性及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对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青紫蓝兔27只,分为晶体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组;晶体囊外摘除术组;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3、7和14天抽取房水,采用ELISA双层夹心法检测TNF,采用MTT比色法检测IL-1。结果房水TNF含量和IL-1活性在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术后第1、3、7及14天高于正常对照组,TNF含量在术后3、7、14天,IL-1活性在术后1、3天高于晶体囊外摘除术组(P<0.05)。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7~14天房水TNF含量最高,术后第3~14天IL-1活性最高。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水TNF和IL-1在术后早期眼内炎症反应中作为炎症介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研究多西环素对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多西环素作用于角膜碱烧伤的抗炎机制。方法 使用自制模具建立64只SD大鼠一侧眼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分成以3g?L-1多西环素眼液滴眼的实验组和以溶媒滴眼的阴性对照组,每日滴眼4次。于碱烧伤后3d、7d、14d、21d分别取下32只大鼠烧伤侧角膜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IL-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ELISA检测显示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7.58±35.92)μg?g-1,第7天为(89.54±42.63)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53.77±21.18)μg?g-1,第7天为(36.60±10.78)μg?g-1,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IL-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均为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L-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69.45±21.43)μg?g-1,第7天为(55.37±18.34)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4.06±9.39)μg?g-1,第7天为(14.81±5.72)μg?g-1,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TNF-α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NF-α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西环素作用于碱烧伤大鼠角膜可下调IL-1、TNF-α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多西环素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  Hu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56-259,I018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细胞因子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和玻璃体液中的水平。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前膜沉积的IgG和补体C3;用ELISA测定33只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眼和8只正常眼玻璃体液中IgG、补体C3的含量;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玻璃体总蛋白;采用待测标本对IL-6依赖细胞株增殖反应的影响测定玻璃体液中IL-6的相对活性;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的发病机理。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HHV-6诱导单核细胞表达和产生IL-10,细胞因子mRNA动力学研究发现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1β及IL-6随IL-10mRNA积累而减少,用抗人IL-10单克隆抗体阻断HHV-6诱导的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13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含量,结果表明:病人组sIL-2R为290.2±167.4u/ml,对照组为184±21u/ml,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sIL-2R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提示sIL-2R可能是通过阻断IL-2的活性,抑制IL-2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造成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葡萄膜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LED光源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alcells,RPE)细胞增生及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的ARPE细胞分别置于500lux、1000lux的LED白光、蓝光、绿光中分别照射6h、12h、24h,并分别设置对照组避光培养。采用MTT法检测RPE细胞的增生值(A460),分别使用Real-time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RPE细胞MCP-1和IL-8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法检测细胞增生值显示:蓝光、白光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白光500lux24h和1000lux12h、24h,蓝光各照度6h、12h、24h,RPE细胞增生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胞增生值随着白光和蓝光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RT-PCR结果显示,各组RPE细胞中MCP-1和IL-8的mR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白光500lux24h和1000lux24h,蓝光500lux12h、24h和1000lux12h、24h,绿光500lux24h和1000lux24h,各组RPE细胞中MCP-1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结果显示,白光500lux24h和1000lux12h、24h,蓝光500lux12h、24h和1000lux12h、24h,绿光500lux24h、1000lux24h,与对照组相比, RPE细胞MCP-1、IL-8分泌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蓝光在500lux24h和1000lux12h、24h,MCP-1和IL-8分泌量较白光、绿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ED白光、蓝光和绿光能以照度和时间依赖性影响ARPE细胞增生及分泌MCP-1和IL-8,以蓝光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储三军  王敏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2015,(11):1025-1028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纤维化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贝伐单抗治疗后新生血管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在正常氧含量及缺氧条件下培养HUVEC,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25g·L-1贝伐单抗,根据处理时间的不同分为0h组(对照组)、6h组、12h组、24h组、48h组。分别用RT-PCR及ELISA方法检测各组纤维化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氧含量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IL-6、IL-8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各实验组均明显增加,而IL-1β、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仅在12h、24h、48h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氧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IL-1β、IL-6、IL-8及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无论在正常氧含量还是缺氧条件下,贝伐单抗均可刺激纤维化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此部分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sTNF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按照EDTRS分期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retinopathy,NDR;n=22)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n=24)组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n=20)组。21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sTNFR-1、sTNFR-2水平。组间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血清中TNF-α中位数分别为:对照组0pg·mL-1、NDR组3.45pg·mL-1、NPDR组3.92pg·mL-1、PDR组8.12pg·mL-1。对照组与PDR组(P<0.001)、NDR组与PDR组(P=0.0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sTNFR-1水平中位数:对照组1.50ng·mL-1、NDR组1.88ng·mL-1、NPDR组2.58ng·mL-1、PDR组3.00ng·mL-1。对照组与NPDR组(P<0.001)、对照组与PDR组(P<0.001)、NDR组与NPDR组(P=0.007)、NDR组与PDR组(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sT-NFR-2中位数分别为:对照组3.88ng·mL-1、NDR组5.01ng·mL-1、NPDR组5.21ng·mL-1、PDR组6.33ng·mL-1。除了NDR组与NPDR组(P=0.07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血清中sTNF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表明sTNF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sTNFR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寻找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Zhang F  Lu D  Wang L  Chen C  Wu N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106-10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小牛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epithelialcel,BLEC)增殖和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探讨它们在后囊混浊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细胞增殖的机理。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IL-1及TNF-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荧光指示剂Fura-2测定它们对胞浆内游离Ca2+的影响。结果IL-1102~105ng/ml、TNF-α102~104U/ml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并增加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结论推测IL-1、TNF-α参与了白内障术后的后囊混浊形成;它们影响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胞浆内游离Ca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瞬间性视网膜缺血重新灌注对大鼠视网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实验对象为21只(42眼)SD大鼠。以升高眼压的方法造成瞬间性视网膜缺血重新灌注的模型。视网膜内IL-1β和TNFα的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方法定量。结果 正常的视网膜内含有少量的IL-1β和TNFα;视网膜缺血1min和5min组,视网膜内TNFα在缺血重新灌注的过程中与正常视网膜内的含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视网膜内的IL-1β在缺血重新灌注后6h则比正常视网膜含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瞬间性视网膜缺血重新灌注可以影响大鼠视网膜IL-1β和TNFα含量的改变,这种改变与视网膜缺血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Hui Y  Shi Y  Zhang X  Yang K  Yu C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2):140-143
观察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中几种早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方法采集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际测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