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刚 《中国保健》2008,16(3):44-44
1 临床资料 患父,男,65岁.于2006年3月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3cm,活动,质硬,无鼻塞、血涕、耳闭、头痛、复视等不适.在我院行淋巴结活检提示为转移癌,鼻咽MRI示右侧鼻咽部占位病变伴右颈部淋巴结肿大,鼻咽镜取活检病理为右鼻咽部低分化鳞癌,于同年4月份,行根治性放疗,鼻咽部DT70Gy分35次,左颈部60Gy分30次,右颈部70Gy分35次,放疗后患者拒绝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
发现颈部长有肿物,患上肿瘤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颈部肿块是指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或颈部出现异常的包块。颈部淋巴组织大约有150~200个,占全身淋巴结的1/3。颈部肿物中,较常见的炎症性病变,如急慢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炎性肉芽肿等。炎症性病变约占颈部肿物的15%~20%。炎症性病变多发生在青壮年,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全身表现有发烧、盗汗等,治疗后症状可明显减轻,肿物缩小或消失。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肿物中约有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61岁,发现右侧甲状腺肿物1月。甲状腺右侧可触及一质中等偏硬包块,随吞咽活动,无触痛。同位素扫描为单个实性冷结节。超声示甲状腺右叶见一2·6 cm×1·6 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术中见右叶腺体增大中部突起,腺组织柔软,无肿大淋巴结。切开腺体内有一灰白色实性肿物,无包膜,连同部分腺组织一并切除送冰冻病理,诊断为可疑低度恶性组织。故将右叶腺体及峡部完整切除。大体病理:肿瘤无明显包膜,切面为实性似生姜样。低倍镜下可见肿瘤与甲状腺组织混杂。瘤组织内可见明显纤维化,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又称Kimura病,是一种少见、慢性进行性的免疫炎性反应疾病.本病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1948年日本的Kimura等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对本病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1],之后多数学者遂称此病为Kimura病(木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淋巴结或/和软组织包块.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2000-2011年收治的20例ELG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因发现颈部包块17+年入院.17+年前,患者发现颈部一约鸡蛋大小包块.于当地医院就诊,胸片示"肺结核",予抗痨治疗9月,颈部包块未见明显变化.后再复查胸片示肺部多发结节,行纤支镜活检示"肺泡细胞癌".其后颈部包块逐渐长大,并于4+年前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症状逐渐加重,伴活动后心累气促,夜间需高枕卧位,行手术治疗,包块巨大未能切除,仅取活检示"甲状腺滤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8岁,因颈部渐增性肿块30余年。30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一包块,无不良反应,以后肿块缓慢增大,无特殊不适。近2个月来,颈部肿块迅速增大入院。体查:T37℃,P82次/分,R18次/分,BP110/60mmHg,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颈部两侧明显不对称,右侧及正中部可见9×15cm~2大小肿块,表面无红肿,触诊质韧,无压痛,表面凹凸不平,不能移动,边界清楚,其内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如骨质样坚硬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无血管杂音,气管向左侧移位,颈淋巴结无肿大。血红蛋白10.1g%,白细胞6750,中性78%,淋巴,21%尿常规正常,尿糖(—),血糖106mg/dl,BUN12.8mg/dl,纤维蛋白原0.21g/d1,血清无机磷3mg/dl,K~ 3.6mM/L,Na~ 138mM/L  相似文献   

7.
正孩子免疫力弱,特别是季节交替容易感冒,除了咳嗽咳痰、发热、畏寒等症状,有些还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经过治疗后的肿大淋巴结会快速消退,也有些炎性肿大淋巴结消退比较缓慢。所以家长对孩子脖子上的肿块司空见惯,觉得过一阵子就会退掉,并不在意。但对于一部分淋巴结不消退甚至逐渐增大的孩子,家长要警惕是不是患了鼻咽部肿瘤。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48岁.主诉耳鸣、双耳重听半年余,伴双侧面颊麻木感.检查两鼓膜内陷,有液平面.鼻窦X线摄片示双侧上颌窦模糊,再次复诊有回缩性涕血.咽部检查见咽隐窝饱满、粗糙、伴血痂.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活检报告为"鼻咽慢性炎症".随后按渗出性中耳炎治疗无好转,再次活检结果同前.2年后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再次活检确诊为:未分化癌(T2N2M0).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52岁。因发现颈部肿块8年,近3月逐渐增大,于2008年11月入本院。起病以来无呼吸、吞咽困难,无烦躁、易怒等,未曾治疗。入院体查: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右侧甲状腺可扪及一1.5cm×2cm大小肿块,质韧光滑,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压痛。右颌下可扪及一2cm×2cm大小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欠佳,轻压痛。入院诊断:(1)右侧甲状腺肿块性质待查;(2)右颌下肿块,考虑肿大淋巴结。入院辅检:甲状腺功能全套正常。颈部CT示右侧甲状腺占位,性质待查;右侧颌下腺区异常密度灶,考虑异位甲状腺。经积极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0.
对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的临床观察与病理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例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患者进行病理观察与分析来获取相关特征资料.结果从临床表现来看,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多表现出咳血、胸痛、发热等症;在进行胸部X光片观察中发现,存在圆形肿瘤状物影,且合并有胸腔积液、肺叶不张等症状;在组织学检测中,样癌细胞肿大,且具有嗜酸性,核呈泡状,核仁不明显,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间质包绕.结论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病例较少,需要从病理学、免疫学等方法来进行辅助确诊.  相似文献   

11.
涕中带血的症状,约70%的患者会出现该症状,这与鼻咽部的解剖位置有很大关系。鼻咽位于鼻腔的后面,口腔的上方,也就是说它与鼻腔、口腔是相通的。当鼻咽部出现肿瘤,患者大力吸气或擤鼻时,气流就会摩擦肿瘤表面的小血管使其破裂,继而引起出血。所以,鼻咽癌所致的鼻出血常表现为涕中带血丝,一般量不多,最大的特征是,当用力吸气后吐出的分泌物中带血丝。一般还会出现诸如鼻塞、头痛、耳鸣等其他相关症状。颈部肿块鼻咽癌引起的颈部肿块(即肿大的淋巴结)常见于耳垂后方,或下巴与脖子交接处,且前者最具代表性。肿块通常不痛不痒(如合并感染或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证实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CT检查,2例MRI检查,发病部位肩胛骨、耻骨、股骨。结果:CT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影;MRI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需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例颈部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检查颈部浅表淋巴结之前,应先确定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位置。从颈下部开始,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作横切扫查,这种扫查方法可以精确地评估任何一处的淋巴结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的关系。位于甲状腺下极尾部和深面的淋巴结检查常需作吞咽试验,应用这种声像图动态观察法有助于淋巴结的检出及鉴别。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超声表现可见多发性圆形、椭圆形结节呈蜂窝状,结节内为低回声且回声欠均匀。皮质与髓质结构不清,边界欠清晰,其内可见暗区或弱回声斑块。CDFI显示:淋巴门样血流消失,周边血流比正常增多。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与超声检查相符。结论:正确掌握彩色多普勒检查方法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特征,对疾病的早期发现,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临床所见的全身症状均较轻,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以致误诊率较高.喉结核发病率最高,喉结核症状以声嘶为主,咽结核和咽喉结核以咽痛或吞咽疼痛为主.原发性中耳结核易误诊.颈部肿块应常规行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活检,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活检. 结论 深入掌握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尽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2岁.因右颈前区肿块3年,伴疼痛7 d,于2006年1月23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人院查体:T 36.6℃,P 65次/min,R 19 次/min,BP 124/84 mmHg(1 mmHg=0.133kPa).一般情况可,右甲状腺中下极扪及3.0 cm×2.0 cm质硬肿块,边界清楚,无压痛,随吞咽活动,颈部淋巴结无肿大.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8岁,2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颞头皮肿块,质软,无压痛,无红肿化脓,大小0.5 cm×1.0 cm×2.0cm,一直未予重视,后肿块逐渐增大,1年前大小4 cm×3cm×2 cm,超声检查示右颞头皮肿块,未予治疗;肿块继续有所增大,3 d前再行超声复查示"右颞部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查体:右颞头皮肿块,大小5 cm×4 cm×2 cm,质韧,无压痛,边界不清楚,表面未见回流血管;头颅CT(图1)示右侧颞肌明显肿大呈肿块样改变,最厚层约2.5 cm,邻近肌间隙消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于2008年3月26 日在全麻下行右颞肌肿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张春丽  杨敏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008-1008
例1,男,52岁,因右腹股沟肿块切除术后2年余再发1年于2007年3月6日入院,2年前外院病理示“良性肿瘤”,1年前又扪及原手术部位肿块,逐渐增大伴右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T示右腹股沟及盆腔区多个软组织块影,最大径7cm×6.7cm,左腹股沟可见混杂密度软组织块影,界不清,与股骨颈紧密相连,未见骨质破坏。巨检:送检肿块较破碎,总体积35cm×20cm×15cm,切面灰白质中;镜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散在分布大的淋巴滤泡,滤泡血管增生明显,异常的生发中心玻璃样变性,玻璃样变的中心有许多核呈空泡状的滤泡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血液科门诊来了一个因"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前来就诊的20多岁小伙子.起初他无意中摸到颈部有肿块,不痛不痒,也没在意.过了一个多月后,肿块不但没消散,反而比之前更大了,而且摸起来跟橡皮一样坚实.不放心遂来就医,经过一番查体和B超、穿刺活检等检查,确诊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王付龙  侯爱军  彭正  刘岩青  高振海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589-1589,1593
患者,男,28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10 d于2008年11月21日入院.查体:右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外缘可触及一大小约6 m ×5 m质韧肿物,呈囊性感,边界清楚,无压痛及移动度,不随吞咽上下活动,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无搏动感及血管杂音.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及包块.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大小、形态正常,内未见异常回声,于右颈部探及一约6cm ×4 cm ×4 cm的无回声团块,其内可见条索状强回声,边界清,与甲状腺界限清楚,CDFI:血流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混合瘤37例,乳头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混合瘤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乳头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强化较为显著,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无渐进性强化;管状腺瘤平扫可见囊变区,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平扫成囊样低密度,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脂肪瘤平扫呈典型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腮腺癌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良性肿瘤包膜一般较完整,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并可有相应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腮腺区肿瘤的存在及定位,一定程度上可鉴别良恶性肿瘤,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