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五禽戏配合控力抗阻康复运动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日期尾号的单双号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优化的腰背肌康复运动方案。观察组给予五禽戏运动方案和智能化运动控制训练系统下的控力抗阻康复运动方案。两组患者均每天训练,3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对患者腰背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干预3周、6周、9周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评分均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禽戏配合控力抗阻康复运动治疗对慢性下腰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卧床休息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LBP)恢复的影响。方法87例ANLBP患者随机分为卧床休息组(42例)与自由活动组(45例)。卧床组绝对卧床1周,1周后可适当室内活动,逐步过渡到室外自由活动,同时给予理疗、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口服;活动组嘱自由活动,其他同卧床组。于患者就诊当天、2周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定;6周后进行RMD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就诊当天,VAS、RM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周时VAS、RMDQ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6周时RM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卧床休息对ANLBP早期恢复不仅无促进作用,而且阻碍ANLBP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改善,对ANLBP后期恢复也无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出院时、术后4周及12周的疼痛评分、Oswestry腰背和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及腰痛疗效评分。结果手术前及术后12周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4周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59±0.56),(1.01±0.34)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2.04±0.70),(1.98±0.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I.98,2.63;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Oswestry腰背、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及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在出院时、术后4周、术后12周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7,3.39,3.47;P〈0.05);JOA腰痛疗效评分在出院时、术后4周、术后12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04,6.18,5.91;P〈0.05)。结论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采用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更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多方位牵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一例周希东岳寿伟黄丽雯患者女,62岁,腰背剧裂疼痛5天。5天前患者晨起做饭,侧身看炉火时突感腰痛,随即卧床休息,疼痛不缓解,且腰背部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翻身及活动受限。体检:腰背肌紧张,广泛压痛,以腰4、5棘旁左侧为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8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年龄、性别匹配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使用疼痛数字评分(NRS)、Oswestry腰痛调查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轻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慢性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占腰痛病例的 1 5。在没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 ,多数患者需要在家中治疗。自 1 994年 1 2月至 1 998年 1 2月 ,我们对 1 6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进行家庭治疗及康复指导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具体措施1 .1 卧床休息及饮食指导 需绝对卧床休息 1周 ,采取仰卧位时 ,需把腰下垫上 1个 2 0厘米宽、8厘米厚的软垫维持其自然的生理屈度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症状 ,也可短时俯卧位 ,每次坚持最少 4 0分钟 ,两种卧位轮流交替 1周后 ,再坚持每天卧床 3~ 5小时 ,两周后根据病情可以做一些不弯腰的轻…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腰椎不稳症病人127例,采用非手术康复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腰椎不稳症病人127例,男68例,女59例;年龄23~76岁,平均49.5岁。方法:1急性期让患者卧床休息,减轻椎间关节和腰背肌的承载负荷是基本治疗方法,有的无须其它治疗,仅绝对卧床就可使症状缓解。2如卧床后疼痛已消失,训练和鼓励患者持久地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以强有力的腰背肌恢复不稳节段的稳定性。方法:腰背肌锻炼,由五点式到三点式,开始由100次/d,逐渐增至300次/…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素巧  李静  孙惠萍 《中国康复》2006,21(4):283-28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A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早期进行被动、主动活动等康复护理;B组常规卧床休息.结果:1周后A组下床活动时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AMI静脉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骨折患者骨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骨质疏松症伴有单纯性椎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期功能锻炼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饮食治疗。观察组: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康复锻炼,4~6周后进行腰背部康复锻炼。药物及饮食治疗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4~6周后31例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骨量增加,骨密度改善,优良率为79%,无效率6%。对照组17例患者腰部疼痛缓解,骨量增加,骨密度改善,优良率61%,无效率1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对促进钙盐的骨沉积,保持和提高骨量,恢复骨质结构,缓解骨痛症状,加速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产后腰痛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和美式脊椎矫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腹横肌厚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腹横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6周后,两组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 14.579, P 0.001);两组腹横肌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t 15.855, P 0.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 4.818,P 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理疗和美式脊椎矫正治疗基础上再辅以悬吊训练,可进一步减轻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经皮肾穿刺(PRB)术后患者早期开始床上活动对术后长时间卧床所致的腰背部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43例行PRB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2组采用不同床上活动方法,比较2种方法对术后发生腰背部疼痛的影响.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0 h和24 h 2组腰背部疼痛的程度及强度比较,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RB术后早期床上活动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腰背部疼痛.  相似文献   

12.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是以休息为主,还是以活动为主,临床上一直有所争议,文章收集了40例AMI,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室重塑(VR)等角度进行以下探讨。1对象与方法从1996~2001年收治的AMI40例。年龄50~70岁。根据梗死部位、面积及临床症状均衡地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对照。主要是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AMI后的康复治疗及对VR的影响进行探讨。保守组:绝对卧床休息1周,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第2周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行走,第3~4周帮助患者逐步从室内到室外…  相似文献   

13.
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75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拔罐组与平衡罐组,分别采用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口服、拔罐与平衡罐治疗,观察治疗3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平衡罐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均低于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P<0.05),而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平衡罐疗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技术治疗社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方法 35例成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分成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7),分别采用电疗+悬吊运动训练和单纯电疗治疗4周。使用疼痛数字评分(NR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问卷,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R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改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减轻社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治疗护理人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在职护士29例。在康复知识宣教、姿势调整、局部扳机点压力治疗等基础上给予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并辅以有意识腹肌提前收缩(VPAC)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治疗结束随访8周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本研究干预期间及8周随访时均未发现复发个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随访8周时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残疾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随访8周时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残疾指数亦显著优于干预12周时疗效结果(P<0.05)。 结论 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辅以有意识腹肌提前收缩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护士疼痛病情,减轻残疾程度,该疗法值得在临床护理人员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骨折患者骨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质疏松症伴有单纯性椎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期功能锻炼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饮食治疗。观察组: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康复锻炼,4~6周后进行腰背部康复锻炼。药物及饮食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4~6周后31例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骨量增加,骨密度改善,优良率为79%,无效率6%。对照组17例患者腰部疼痛缓解,骨量增加,骨密度改善,优良率61%,无效率1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对促进钙盐的骨沉积,保持和提高骨量,恢复骨质结构,缓解骨痛症状,加速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后 ,病情相对稳定至半年时间为整个心肌梗塞康复期。其康复期强调综合治疗 ,应包括药物治疗 ,早期活动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心理康复等等。如能在患者恢复健康的全过程积极贯彻康复治疗的宗旨和目标 ,则有利于降低心肌梗塞出院病死率和提高心肌梗塞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心肌梗塞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方面不赘述。传统疗法要求急性心肌梗塞后病人绝对卧床休息6周以上。现仍有大多数医院要求病人完全卧床休息1周以上。唯恐早期活动加重心脏负担 ,增加心脏合并症(心脏破裂、猝死…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患者许某,49岁,因腰痛伴右下肢活动障碍1年,加重1月入院,缘于1年前出现腰部钝痛不适,右大腿前、外侧疼痛,活动稍受限,卧床休息可缓解,活动后加重,未予诊治,1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右大腿疼痛明显伴行走困难,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20年前腰背部刀刺伤,伤后双下肢全瘫,当地医院行后路椎板切除予以减压(具体过程不详),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心肌梗塞后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一般主张绝对卧床休息1周,以免发生再梗塞或心衰,我们对心功能允许的患者,在严密的监护下让患者早期适当活动,促进了患者  相似文献   

20.
术前俯卧位体位练习对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在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00万人因骨质疏松发生压缩性骨折,70万人因骨折疼痛需要治疗[1].这种疾病除引起严重腰背疼痛之外,还限制病人活动能力,带来长期卧床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由于病人常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合并症等原因,不宜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卧床休息、辅助药物抗骨质疏松及对症治疗.卧床时间往往需6周~8周,长期卧床可能进一步加剧骨质的丢失,并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压疮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院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护士指导病人术前行俯卧位练习,减轻了术中长时间俯卧的不适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