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血清层粘蛋白(LN)含量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放免法)检测126例病毒性肝炎(肝炎)及20例非肝炎组血清LN含量。其中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52例,肝炎肝硬变33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非肝炎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中,重度)、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果表明,LN含量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是一项非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与可溶性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29例肝硬化(无腹水)、23例肝硬化(有腹水)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浆NO2^-/NO3^-水平及GMP-140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较健康对照组血浆NO2^-/NO3^-水平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肝硬化有腹水组较健康对照组GMP-140含量显著性增高(P〈0.01),无腹水且亦增高但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提示NO和粘附分子可能参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活化在运动所致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冠心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踏车试验(ET)前后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_2(TXB_2)浓度变化。结果显示,冠心病组36例ET阳性,19例ET阴性,正常对照组20例ET均阴性。冠心病ET阳性组运动后即刻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_2较运动前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ET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运动前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_2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小板活化可能是运动所致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血清SIgA RIA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29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显示,各型肝炎患者其SIgA含量均增高,增幅随病变严重程度而增加,顺序海依次为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迁肝,HBV携带者。慢活肝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慢迁肝组。  相似文献   

5.
了解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运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9例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进行检测。结果中度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IL-1β、IL-6和TNP-α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非肝病组(P值<0.001);肝癌时,癌旁肝组织中IL-6和TNF-α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肝病组(P值<0.01),而且高于其它各型肝病组(P值<0.05),IL-1β与非肝病组无差异(P值>0.5)。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阳性细胞数依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症黄疸肝炎和肝癌癌旁肝组织逐次增多。结论IL-1β、IL-6和TNF-α可能直接参与和加重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的病变过程。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内皮素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结果表明,NIDDM患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NIDDM组中有血管并发症者较无血管并发症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均增高(P〈0.01),且血浆内皮素与GMP-140变化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9766,P〈0.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放免法测定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心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2升高尤为显著,提示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小板高度激活,血小板活化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放免法测定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显示,U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明显高于S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正常对照组,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心绞痛终止后30分钟,升高的GMP-140全部恢复至正常组水平。GMP-140显著增高者,易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提示血小板活化在UA的发生和发展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80例AMI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及溶栓+阿司匹林组各40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6、12、24小时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依临床间接指标(3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比较两组间及两组中再通与未通患者血浆GMP-140浓度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60例。结果: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GMP-140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个溶栓组溶栓后再通与未通患者均呈现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血管再通,则血浆GMP-140浓度降低,血管未通,血浆GMP-140浓度升高;阿司匹林对血浆GMP-140浓度无影响。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浓度与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阿司匹林不是抑制血小板活化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良的MV1LU细胞生长抑制MTT法,检测了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活性和血清PCⅢ、HA、LN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活性较正常对照都明显增高(P<0.01)。随病情的发展,TGF-β1活性逐渐增高,PCⅢ、HA、LN含量也明显增加,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各组间TGF-β1活性和PCⅢ、HA、LN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呈正相关。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TGF-β活性较正常对照增加10倍以上。作者认为TGF-β1活性可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状况,是调控肝纤维化的重要因子;肝硬化合并肝癌时,TGF-β1活性显著增高,提示其可作为肝癌诊断、预后判断的另一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血浆GMP-140及vWF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肝硬化患者血中变化的临床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试验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31例对照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浆GMP-140、vWF水平比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增高(P<001),且发现肝硬化患者ChildB、C级均较ChildA级的GMP-140水平显著升高(P<001),有上消化道出血组比无出血组的血浆GMP-140、vWF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同时还发现肝硬化组血浆GMP-140、vW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关系均不相关(r分别为-00349及-01621,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GMP-140、vWF的升高可作为体内血小板活化与肝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可用来反映肝损伤状况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2.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本文作者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1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sIL-2R水平(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8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分别为907.9±254.0u/ml和795.7±198.2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期血清sIL-2R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间血清sIL-2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LENK)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病人及10例正常人LENK含量变化,并观察其与机体免疫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LENK含量在各型肝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慢重肝和慢性肝炎重度显著高于其它各型肝炎(P<0.05);在慢性肝炎中,LENK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结论 病毒性肝炎时LENK显著升高,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它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NIDDM患者血浆GMP-140和PA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NIDDM患者GMP-140、PAGM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GMP-140和PAGM较无微血管病变者明显增加.25例合并微血管病变的NIDDM患者2 ̄4周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改变。方法 ARDS临床患者13例,检测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并与10例正常对照血标本测定值比较;另取ARDS患者尸检肺组织及正常对照肺组织各5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vWF含量。结果 ARDS患者CEC计数、血浆GMP-140、E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55例,无微血管病变49例)及38例健康人GMP140含量和血小板直接计数,并对部分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血小板GMP140及血浆GMP140含量,2型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血小板GMP140与血浆GMP14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9,r2=0.75,P均<0.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后并坚持服用阿斯匹林6个月,GMP140含量及眼底改变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GMP140含量测定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与方祛:1997年11月一1998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21-63岁,平均(37.5t9.1)岁。急性肝炎14例、慢性肝炎轻度(慢肝轻度)13例、中度(慢肝中度)15例、重度(慢肝重度)7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18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6例经肝穿活检证实。患者均无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无肾脏损害、高血压及内分泌、神经系统疾患及服用激素史。以10名健康人为对照。患者人院次(部分在出院前)晨6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V1LU细胞了制MT法,检测了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活性,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前季Ⅲ型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型肝炎患者TGF-β1活性较正常对照都明显增高(P〈0.01)。随病情的发展,TGF-β1活性逐渐增高,PCⅢ、HA、LN含量也明显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popathy,HIE)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3例HIE患儿分为轻、中、重3级,并以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血浆GMP-140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起病初期,血浆GMP-140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症及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UA患者(UA组),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 2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同时对UA及S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积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SIL-6R及GMP-140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01),而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UA组患者sIL-6R、GMP-140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结论:结果显示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有关;在判断预后方面,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较之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