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我国中医与西医病名是不同的。中医没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病名,中医认为感受湿热所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困阻脾胃累及肝胆为急性无黄疽性肝炎。气滞血瘀,热伤肝阴为慢性肝炎。湿热痰瘀胶着。郁阻血分。肝胆失泄为瘀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属“急黄”或“瘟黄”。  相似文献   

2.
我治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型肝炎,古代属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一般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之分。治疗均用清热利湿药。个人体会,清热利湿这类药物可能有抑制病毒、消除炎症、排除黄疸等作用。古代治黄疸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还有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治黄疸型肝炎是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利湿药。仲景茵陈蒿汤原方以茵陈为主药,用至6两,栀子用14枚,大黄用2两。明代吴又可认为本方当以大黄为主,以茵陈为辅。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他还认为,如果不用大黄,只用“茵陈五苓”,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吴氏专攻瘟疫,以临床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肝炎是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肝脏疾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这种病名,但对黄疸病却很早就有了认识.内经云:"湿热相交,民病瘅也.""溺黄赤,安卧者,黄疸."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更有详细的分类及治疗方法;至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更肯定了黄疸具有流行的性质.高学山氏注:诸病中有先因热而致水,后又积水而更化热者.先因热起,故从黄疸之病例而曰黄疸,亦从黄疸之治例而主茵蔯.此热黄水黄相兼之症,故从两治也.据症论治,我体会与今传染性肝炎类似.兹将在本门诊部临床上运用茵蔯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三例,初步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病情重、预后差 ,发病机理错综复杂 ,治疗十分困难 ,国内外近年来报导的病死率大多在 6 0 %~ 80 %之间〔1〕。对本病发病机理及提高其存活率的研究 ,历时半个多世纪 ,迄今仍是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对于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若能穷源竟委 ,既识得全局之常 ,又晓其中之变 ,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提高 ,兹就此作一探析。1 湿热疫邪内侵酿毒成瘀是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毒”。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 ,其《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急黄候》曰 :“脾胃有热 ,谷气…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黄疸是以目黄,身黄,色鲜明如橘,溺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范围比较广泛,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身黄目黄皆可包括在内,现代医学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等病皆属祖国医学湿热黄疸的范畴,通过临床实践,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认识到湿热黄疸的产生是湿热瘀三者相合为病,现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湿热黄疸病因病机早有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继之《金匮要略》又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湿热黄疸的病因在于湿热为患继《内经》之后,后世医家进一步阐发饮食不节,劳倦均可致黄疸发生,《圣济总录…  相似文献   

6.
我院张海蜂教授,业医近五十年,在临床上,极力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治疗肝炎一病尤有心得。现将张老对肝炎病中常见的黄疸、肝痛、食欲不振、转氨酶升高等几个问题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一、关于黄疸黄疸主要是湿热之邪蕴结于脾土,郁蒸而发黄。张老认为肝炎病人出现黄疸后,辨清湿热偏重的不同,是临床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其偏重的不同,而来立法、选方,用药。如何来辨其湿热的偏重?张老的经验是注重辨舌苔的白腻或黄腻;辨口渴思热饮或思冷饮;辨大便的稀溏与干结。一般舌苔白腻口渴思热饮者为湿偏重,舌苔黄腻口渴思冷饮者为热偏重。如果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从1983年始,笔者在传染科工作期间,诊治过多例肝炎病人,其中并非都以“热毒”、“湿热”辨治而能奏效,而按“痰湿”、“寒湿”论治获效者,亦不乏其例,特别是曾用温化痰湿法治愈过数例重症肝炎,体会颇深。 如一患者,男性,24岁。就诊时身目皆黄,黄疸指数120单位,表情淡漠,少气懒言,抬进诊室。详问  相似文献   

8.
孙卫民 《陕西中医》2000,21(1):22-23
<正> 冯志雄老中医中医理论造诣深,诊治技术精湛。被陕西省人事厅、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笔者有幸跟师学艺,获益非浅,冯老尤其善长于肝病的治疗,并对其有独到的认识,经验丰富。兹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病名的认识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是现代医学两个独立的疾病,从其临床、体征,分别归类于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病证。但根据临床观察来看,许多肝炎患者只表现一些轻微症状,  相似文献   

9.
中医古籍无传染性肝炎病名,一般认为,本病有黄疸者,属中医的黄疸证范畴,若无黄疸而病情迁延反复者,多属中医胁痛等证范畴。临床表现常见有身目俱黄,尿短黄,或食欲不振,恶心疲倦,胁痛腹胀,便溏低热,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试验不正常,或HAA阳性等。本病多因脾胃素弱,外感湿热时邪,加上饮食不当,情志不舒,以致湿热郁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若迁延不愈,湿热内蕴,可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酿成慢性。其治疗原则,有黄疸者,多以清利湿热为主;无黄疸者,以健脾舒肝,滋养肝肾,活血化瘀为主。饮食疗法是遵循这些基本治则作为指导配方的。《饮食治疗指南》一书指出,肝炎病人的饮食,“食物  相似文献   

10.
周亚男 《世界中医药》2011,6(5):418-419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肝炎大国,属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高发区,据统计我国约有40%~60%的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与肝硬变和肝癌的发病又有直接关系,本病已严重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乙肝是十分迫切的。中医典籍中无乙肝病名的记载,有关乙肝的论述分别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腹胀”“症积”“鼓胀”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11.
刘君颖 《中医杂志》2011,52(1):66-67,83
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基础上,病情急剧恶化,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的一种重型肝炎。具有来势猛、进展快、病势重、变证多的特点,临床最主要的特征是高黄疸和出血倾向。中医认为,本病属“急黄”、“疫黄”、“瘟黄”、“臌胀”及“肝厥”等范畴。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赵文霞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病临床研究30余载,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1祛湿邪详辨三焦黄疸是慢性重型肝炎的主要表现之一。赵老师认为,太阴中土,易受湿困,湿邪有自表传来,有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蕴或内外相合而成者,故中焦湿证居多,但有湿热寒湿之分。薛生白谓:“中气实则病在阳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属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湿热、症积等范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以前人的论述为主要依据。古籍曾有记载:“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疸也),“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湿热久罨,其病乃成”。“黄疸症,非湿热熏蒸,即寒湿郁久”。“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凡诸病疸,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郁热所致。”“内伤,中寒,发黄者,脾胃素虚或伤冷物停滞不散”。上述基本上可概括中医对肝炎的病因病理的认识。病邪入侵人体,先犯及脾胃,脾胃气机受阻,土湿木陷,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肝胆病早有认识,在祖国古医籍中虽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称谓,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可查询类似本病的记载,属中医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疾病的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眩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中医对本病之认识,除黄疸、胁痛外,尚有肝着、肝积、虚劳等论述。肝积义名肥气,严川利《济生方》云:“肥气之状,往左胁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类似本病之肝脾肿大,只是部位在左,…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肝炎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医学虽无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症肝炎)的病名,但在关于黄疸的文献中,早有对其主要症状,如身黄如橘子色、腹胀、腹水、出血、昏迷等斑状的记载。后世又认识到此病是由于“热毒所加”或“天行疠疫”所致。历代以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枢”可分为经络学说中的“枢经”和藏象理论中的“脾胃为枢”两个概念,文章从“枢经”和“脾胃为枢”两个角度认识调枢治疗湿热熏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出“枢经”理论是“调枢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黄疸病与枢经关系密切,调理枢经有助于湿热熏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而“脾胃为枢”理论是“调枢论”另一重要理论基础,脾胃枢机通畅与否决定了黄疸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故调理脾胃枢轴是治疗湿热熏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根本大法。目前,调枢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调枢论”创立的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湿热熏蒸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疗效,并附医案一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6.
浅论慢性乙肝纤维化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现代医学无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中医药不但能阻断肝纤维化,还能达到肝纤维化的逆转,且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对乙肝纤维化的中医诊治现状作一浅述,以便对其病名诊断、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乙肝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名,临床以右胁胀痛、黄疸、胁下结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后期可出现腹部胀大,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但有这些表现的症状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急诊尺》:寒热,身痛面色微…  相似文献   

17.
扶正法即补法,具有补益阴阳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认为,扶正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炎病人免疫功能,扶正以祛邪,达到治疗肝炎的目的。揭示了扶正法在肝炎治疗小的重要意义。一、机理的探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正气是人体内的抗病能力,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产生和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肝炎病,一些医家则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与外感毒邪有关外,也与人体正气的虚弱,抗邪无力有一定的关系。如关氏认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再加上正虚不能抗邪而致”。陈氏等认为,慢性肝炎则是“由于湿热病邪蕴结不懈,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一般认为乙肝发黄的病因病机乃湿热瘀毒侵袭肝胆 ,枢机不利 ,疏泄失司 ,胆汁不循常道 ,渗入血液 ,溢于肌肤 ,其病机关键是湿。故利小便、去除壅积之湿热是其主要的治法。然而验之临床 ,部分慢性肝炎黄疸患者用上法未见有效。《景岳全书》指出 :“黄疸一证 ,古人多言为湿热…… ,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 :曰阳黄 ,曰阴黄 ,曰表邪发黄 ,曰胆黄也……。岂果皆如曲 ,悉可谓之湿热耶 ?弗足凭也。”“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 ,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 ,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 ,血气复则黄必尽退。”可知黄疸非独湿热而为 ,内伤不足、脏腑功能紊…  相似文献   

19.
内容简介1 .质疑乙肝中医病因旧论作者饶国峰医师 (出生于 1 94 2年 )认为 ,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不是湿热 ,不是湿毒 ,用湿热、湿毒理论指导治疗乙肝只适用于其中一个阶段 ,不能用于指导治疗乙肝的全过程。还认为 ,顽毒、疫毒之说只是一种仿古提法 ,其实质意义不明不白 ,没有指导临床作用。2 .提出“阴阳火毒”乙肝中医病因新学说作者长期留心众医家经验、处方、观点 ,结合个人实践 ,从量变到质变 ,爆发了突变思维 ,开拓性地提出了“阴阳火毒”乙肝中医病因新学说。3.以一个式子一个证型治疗乙型肝炎《条陈》将纷繁的中医分型辨证化简为只列…  相似文献   

20.
温阳调气治疗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学恩 《中医研究》2009,22(3):49-50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染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中医对黄疸的认识由来已久。《内经》有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