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运动神经元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我科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8例MND组及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上下肢MEP测定.结果 8例MND患者中MEP总异常率占75%,主要表现为皮层刺激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未引出、波形呈复合波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结论 MEP结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进一步确定MND的诊断,并在分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MEP是诊断MND的一种必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梁银杏  葛辉  廖松洁  姚晓黎 《新医学》2010,41(8):511-514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E1 Escorial诊断标准的20例ALS患者(ALS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双小指展肌、胫前肌TMS-MEP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安静状态双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或易化状态至少一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CMCT侧间差增大为可疑异常。对两组患者的MEP中枢异常进行比较。结果:ALS患者小指展肌易化状态、安静状态CMCT、胫前肌易化状态CMC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ALS患者TMS—MEP中枢性损害的出现率为60%,主要表现为CMCT延长和MEP引不出,分别占50%(10/20)和50%(10/20),如将CMCT侧间差增大者计入,则总异常率提高到75%。按诊断级别分组后,临床确诊、拟诊和可能的ALS患者的MEP中枢性损害出现率分别为87.5%、71.4%和60.0%,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而无其他异常,仅见于拟诊或可能的ALS患者。结论:对于拟诊或可能的ALS,MEP中枢性异常可以帮助确立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可能发生于早期患者,有助于发现轻度或亚临床上运动神经元病损。  相似文献   

3.
磁场刺激对中风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家华  林菲 《中国康复》1996,11(2):65-68
对上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导通路的生理功能评定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以磁场刺激兴奋皮质运动区和脊神经根记录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和肱二头肌运动诱发电位(MEP)。27名正常受试者和18例患者(10例中风、8例运动神经元疾病)的MEP进行比较,正常人MEP潜伏时、中枢运动神经传导时间(CMCT)结果稳定,波形93.4%为二相,重复性好。但MEP幅度变异大。不同患者和病情使MEP、CMCT发生变化。轻者潜伏时延长、幅度减小、波形重复性差、相数增加和时程变宽,重者MEP完全引不出来,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相符合。资料表明用多块肌肉与多种参数的MEP能更准确评定中枢神经及其通道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者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ms,带通范围选择20~2000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最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10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动诱发电位在Arnoid—Chiari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rnoid-Chiari畸形(ACM)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规律。方法 经MRI证实的30例Arnoid-Chiari畸形患者接受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测试,对其中20例进行术后复查。结果 Arnoid-Chiari畸形患者MEP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异常率为96.7%(29/30),肌力减退愈重,MEP异常愈明显,Arnoid-Chiari畸形Ⅱ型的MEP异常较Ⅰ型更显著,MEP的改变与肌力的改变明显相关。结论 MEP改变比临床评定更为敏感,且能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MEP可预测预后,能作为评定手术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检测23例脑梗死后的脑皮质运动代表区,记录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MEP)的潜伏期、波幅、波形、中枢传导时间(CMCT)。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MEP观察指标中至少有1项为异常,提示MEP是脑梗死后锥体功能评价及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穴n=25雪,脊髓病变组穴n=60雪,脑梗死组穴n=30雪,其他疾病组穴n=30雪。另设正常组穴n=20雪,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穴P<0.01雪。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穴P<0.01雪。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穴P<0.01雪。  相似文献   

8.
运动诱发电位(MEP)系用电或磁刺激脑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下方的传出路径及效应器-肌肉所记录到的电反应,根据所采用的刺激器不同,有经颅电刺激(TES)和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两种运动诱发电位犤1犦。因为TMS是一种对受试者无创、无痛、安全有效易操作、易重复的检测方法,近10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MEP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比较直接和敏感的方法。我院通过对2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MEP潜伏时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测量,并对每一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发现MEP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入r TMS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侧刺激组给予M1区100%运动阈值(MT)的r TMS,健侧刺激组给予M1区70%MT的r TMS。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并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ermotion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FMA评分、BI及MEP潜伏期、CMCT均改善(P0.05),r 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r TMS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相似文献   

11.
<正> 经颅磁刺激(TMS)使测量中枢运动通路传导时间成为可能。多发性硬化(MS)病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明显延长。然而,MS者小脑功能障碍对TMS异常的作用尚无人评价。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有:①确定TMS与其他方法相比的诊断价值;②证实中枢运动通路功能障碍与TMS异常之间的可能关系;③确定TMS异常和MRI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一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ms,带通范围选择20~2000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最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中lO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患,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l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94-4596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康复训练及假刺激疗法,观察组在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低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观察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EP潜伏期与CMC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中,低频r TMS可显著增强康复训练效果,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检测23例脑梗死后的脑皮质运动代表区,记录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MEP)的潜伏期、波幅、波形、中枢传导时间(CMCT)。结果显示脑梗死患的:MEP观察指标中至少有1项为异常,提示MEP是脑梗死后锥体功能评价及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法评估长病程随访和初诊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探究长期PD病理改变对大脑皮层兴奋性和中枢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8年的PD患者和初诊未服药的PD患者各7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其运动功能,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通过TMS检测其双侧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活动运动阈值(active motor threshold,AMT)、MEP波幅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根据每位患者症状重侧和轻侧进行双侧对比和组间比较。结果:RMT、AMT、MEP波幅及CMCT在长病程PD患者与初诊PD患者间,以及在每位患者症状重侧与症状轻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PD患者症状轻侧的CMCT与其UPDRS-Ⅲ总分及症状轻侧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在长病程组中,患者症状重侧的CMCT与症状重侧的UPDRS-Ⅲ得分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病程PD并不改变患者的皮层兴奋性,但其中枢传导速度可能随疾病发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后及治疗1h后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的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治疗前后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的变化。结果:与振动刺激前比较,7Hz的振动刺激在治疗后即刻及1h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虽然均有缩短趋势,但只有1h后的CMCT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14Hz组在治疗后即刻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h后CMCT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7Hz和14Hz的振动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受损脑区兴奋性,且14Hz的振动刺激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3 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16例。针刺组接受针刺 (每周 5次 ,共 3周 )和常规治疗 (静脉滴注丹参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维亚脑卒中评定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 ,检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 ,并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髓鞘碱性蛋白 (MBP)含量。结果 治疗 3周后 ,针刺组患者MESSS评分、血清NSE及MBP含量明显降低 ,且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SL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 (N13~ 2 0 IPL)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其机制可能与其保护神经元受损、调节中枢运动及感觉传导通路的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将13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按肢体肌力≤3级和>3级进行研究,检查健、患侧的SEP,MEP,统计两组异常率。结果:SEP,M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MEP更为灵敏(SEPχ2=19.551,MEPχ2=79.934,P<0.001)。SEP,M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SEP缺失、延长、正常组未愈分别为12,14,7例;MEP缺失、延长、正常组治愈分别为20,12,1例。MEP,SEP检查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433,P<0.05;χ2=14.328,P<0.01)。结论:SEP,M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脑运动诱发电位(MEP)是采用高强度磁场短时限刺激大脑运动中枢所诱发形成的动作电位,通过测定中枢和周围运动神经通路的波形、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及中枢传导时间,以判断运动通路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将13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按肢体肌力≤3级和&;gt;3级进行研究,检查健、息侧的SEP,MEP,统计两组异常率。结果:SEP,M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MEP更为灵敏(SEP X^2=19.551,MEP X^2=79.934,P&;lt;0.001)。SEP,M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SEP缺失、延长、正常组未愈分别为12,14,7例;MEP缺失、延长、正常组治愈分别为20,12,1例。MEP,SEP检查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433,P&;lt;0.05;X^2=14.328,P&;lt;0.01)。结论:SEP,M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