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40例,并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疗效评价。结果:40例患者接受膀胱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艳华 《哈尔滨医药》2021,41(6):134-136
目的 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激发排尿技术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治疗效果和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签法将72例SCI伴NB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对照组仅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仪治疗,进行两组疗效、排尿日记和尿动力指标、USDS评分对比.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22%,较对照组的77.78%显著高(P<0.05);两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较术前明显提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比对照组增多,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降低(P<0.05);联合组U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比仅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伴NB患者,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降低USDS评分,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SCI后NB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开塞露+膀胱功能训练),B组(膀胱功能训练),C组(膀胱功能训练+膀胱治疗仪);标准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尿流动力学(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膀胱平衡状态,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及与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膀胱平衡状态,A组的疗效优于B组(P 0.05),与C组疗效相当(P 0.05)。结论开塞露保留灌肠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CI后NB治疗作用显著,是治疗NB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对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资料,将31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将29例采用多沙唑嗪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排尿日记及尿流动力学.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24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24h平均单次尿量、24h平均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可增加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改善尿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试验组通过优化的简易膀胱测容量压力测定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更接近正常成人,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优化的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确定膀胱安全容量结合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不同训练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探讨有效的训练方法及预防并发症。方法 48例男性不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反馈法、外触法和内触法3组,每组16例,观察并纪录3组患者在治疗训练期间首次有尿排出的时间、腹部加压(Crede法手法)前的尿量、腹部加压后的排尿量及间歇导尿残留尿量,同时记录期间3组尿路感染、肾功能损害以及3周后患者尿动力学测定值。结果所有患者腹部加压是使尿液排出的最有效方式(P<0.01);内触法训练组加压前排尿量及腹部加压后残留尿量分别与另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训练方法尿路感染率及肾功能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动力学比较除膀胱压力外(P>0.05),内触法训练组的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及最大尿流率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膀胱功能手法训练直接影响后期膀胱功能处理措施,而内触法并腹部加压是3种训练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疗效.方法 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溴吡斯的明和坦索罗辛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测定、日排尿次数、24h单次排尿量来评价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测定、日排尿次数、24h单次排尿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的24h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压力、日排尿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9.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采取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结果两组均能减少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间歇导尿对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取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对照组仅行针刺,不加用神经妥乐平。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疗程4周。用彩超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治疗组分别为(46.0±19.8)、(390.0±99.7)ml,对照组分别为(106.0±42.5)、(339.0±90.3)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8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各2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结果经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显著,可减少其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2.
胡琼丹  汪澄 《安徽医药》2017,21(12):2314-231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合并尿潴留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保留导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下降,QOL得到明显提高(P<0.001).观察组以上各项与对照组8周后相应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降低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瑾 《家庭医药》2016,(12):45-4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性训练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收集我院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上综合性的膀胱功能训练.结果: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留置导尿时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尿残余量下降(P<0.01),差异具存显著性;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尽早实施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可减少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我科自2005年开始对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清洁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理护理、尿道口护理、皮肤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以及并发症防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膀胱容量(357.1±12.5)ml较对照组(319.2±10.4)ml显著提高,残余尿量(101.7±8.5)ml较对照组(129.1±8.8)ml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并降低残余尿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3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实施间歇性导尿,而对照组在患者每次间歇性导尿之前先予以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容量测定,若尿量<300 m L暂不予以间歇性导尿,适当推迟导尿时机,若尿量>300 m L立即给予间歇性导尿,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减轻因频繁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67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的导尿,手法的训练,局部中频电疗,针刺疗法等康复训练。结果61例患者经康复训练后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60~100ml,6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仍需实施间歇性导尿。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膀胱冲洗或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应用后,3—5d后症状消失。结论康复训练可促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2012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基础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时产生酸胀,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而且患者的血糖水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增强了患者尿动力功能,减少了尿路感染机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