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2.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3.
100例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循经感传与疗效分析何汝益(川北医学院附院中医科)针刺腧穴治疗疾病出现循经感传已为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现象,本文笔者就取天宗穴作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出现“感传气至病所”时,疗效甚佳,这说明循经感传现象不仅是客...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气至病所”感传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激发出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40例次病人,留针定位,同时向针尖部位注入0.3ml盐酸利多卡因液,1min后,原“气至病所”感传所达部位出现麻木和面瘫。此时,原位提插针刺,“气至病所”感传消失,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提插探刺,“气至病所”感传又迅速出现。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气至病至”感传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激发发出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40例病人,留针定位,同时向针尖部位注0.3ml利多卡因液。1min后,原“气至病所”感传所达部位出现麻木面瘫。此时,原位提插针刺,“气至病所”感传消失,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提插探刺,“气至病所”感传又迅速出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证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拟就治疗冠心病前后1482幅心电图R-R间期的变化,分析气至病所治疗对心动周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气至病所”时 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出现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30例次病人,留针进行X射定位观察。结果证明尖均准确刺中出自圆孔、卵圆也或眶孔上神经干,为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气至病所”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出现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角例中,选择30例次病人,留针进行X线定位观察。结果证明,针尖均准确刺中出自圆孔、卵圆孔或眶上孔的上、下颌神经或眶上神经干,为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体的经络感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前有人用声发射技术对人体经络感传所发出的信号做过分析。为了探讨经络感传的客观指标,本工作以绵羊为实验动物,旨在激发其足三里穴而沿胃经检测声发射信号,并与其对照经和非经穴作比较,分析声发射信号循经的规律性和特异性。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郑魁山教授家传针法之一的“二龙戏珠”针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思路。[方法]详细介绍郑老家传针法“二龙戏珠”的操作准备、消毒及进针操作、针法注意事项,并选取一则“二龙戏珠”针法临床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案例加以按评,以探讨“二龙戏珠”针法的中医针灸理论来源,即“气至病所”和“针至病所”。[结果]“二龙戏珠”在操作中强调上下眼睑的感传,因感传如两条龙包围眼珠而得名。该针法扩大针刺作用面,疏通眼周经气。通过“目-经络-脏腑”循行,调和机体阴阳,使阴平阳秘、正气自得,达到祛邪风止痒、通畅经络的目的,有效治疗了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二龙戏珠”针法融合了“气至病所”和“针至病所”两种中医针灸理念,于眼周穴位进行干预,有效刺激局部气血、缩短经络感传距离、增强针感。[结论]“二龙戏珠”针法善于畅经络、通气血,对反复过敏性结膜炎等气血不通的眼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全息适应与全息互感田道正姜瑞兰林秀英潘吉惠由于对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发现了不少经络敏感人,在他们身上可再现古代经络图,而且印证了经络感传现象、针感得气、气至病所等中医经络学说基本理论。许多科学实验仪器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探讨经络实质提供了不少客观...  相似文献   

12.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循经加热对经络感传现象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我们曾对针麻手术病员进行观察,发现沿内关至天泉一段右手厥阴心包经加热20分钟后,有34.6%的病员提高了经络感传的敏感性,有73%的病员心包经劳宫,天池两穴提高了皮温。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经络感传的激发,研究经络现象的本质是很有意义的,有必要将这项观察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络感传现象的肌电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灵枢、海论第三十三》早就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明确阐述了人体存在一个经络系统。在经络研究中,循经感传是经穴接受刺激时所出现的人的主观感觉。到目前为止,尚难从形态学方面找出人们在推理中所认为的,类似管道的经络结构。故为经络感传寻求客观指标就是十分重要的了。它可以借助这些指标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现象,并为揭示经络的实质开辟途径。近年来,不少单位在探讨经络感传的客观指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肌电作为经络感传现象客观指标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我们亦试图以肌电作为针刺出现感传现象的指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我们曾对针麻手术病员进行观察,发现沿内关至天泉一段右手厥阴心包经加热20分钟后,有34.6%的病员提高了经络感传的敏感性,有73%的病员心包经劳宫、天池两穴提高了皮温。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经络感传的激发,研究经络现象的本质是很有意义的,有必要将这项观察继续下去。过去,我们工作的特点是。1.在循经加热的同时不予其他刺激。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单独观察  相似文献   

17.
对经络传导或“气血运行”与神经传导的关系;“气血运行”的实质;针刺镇痛原理等若干现象,试图运用经络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论的知识阐述或摸拟。对经络感传与“气血运行”关系的研究指出,经络感传出现的几率上肢大干下肢;三焦经大于其它各经感传;阳经大干阴经;多气血(胃、大肠经)组大干多气少血(三焦、胆、肾、  相似文献   

18.
“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符仲华(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关键词经络起源,内圣外王,手厥阴心包经关于经络起源,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由穴连经说、导弓旧气说、感传论、血管论。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经络学文献(下文简称《帛书经脉)...  相似文献   

19.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应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和现代针具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体,国内外对循经感传的报道和循经感传与临床研究,论述了循经感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药物循经导入对循经感传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6年我们发现沿内关至天泉一段右手厥阴心包经加热20分钟,有34.6%的针麻手术病人提高了循经感传。在加热的沿线上皮肤发红,并有73%的病人在加热起止点远端的天池,劳宫两穴的皮温亦见提高。这就提出了循经感传是否常伴有穴位皮温改变的问题。如果皮温与血管运动有关,那么,能否使用局部扩血管药物,改变皮温进而影响循经感传呢? 经络实质持神经论者认为,经络与神经关系密切,而神经末稍为递质传递。目前公认的外周递质有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