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女,45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病变,患者平素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当时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及其他部位检查均未见异常,遂行肝脏强化CT扫描,见肝右叶前段有一1.8 cm×2.0 cm结节,增强后呈低密度,内部密度不均匀,边缘规则,远端肝内胆管扩大,肿瘤标志物AFP、CEA均正常,即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恶性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1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1例,囊肿10例,行常规MRI平扫并动态增强扫描,对各种病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27例肝细胞癌为动脉型增强,4例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2例肝脏转移瘤为门静脉及平衡期边缘环形强化,4例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后病变持续高信号,另1例各期强化不明显;10例肝囊肿增强扫描各期均不强化.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肝癌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0岁。健康体检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患者于2008-02参加单位组织的健康检查。B超检查时发现肝左叶见约3.5cm×3.5 cm密度不均的圆形影,其内可见少量血流灌注。肝功能化验正常。AFP化验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门诊CT检查平扫见肝左叶约为3.5 cm×3.5 cm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光滑锐利。CT增强扫描肝动脉期肝左叶平扫所见病灶内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边缘光滑锐利。平衡期该病灶内对比剂轻度消退。延迟期扫描肝左叶病灶内对比剂完全退出。  相似文献   

5.
病例 男,40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晨起上腹部疼痛,纳差,无发热、呕吐及肩背部放射痛,上腹部查体及肿瘤系列检查未见异常.B超和MRI示:肝胃间隙一大小约3.0 cm×3.6 cm×4.3 cm实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实质均匀,考虑良性占位,间质瘤可能.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VR、MIP)示:肝胃间隙肿块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较平扫CT值升高约60 HU),病灶由腹腔干供血,周围有显著强化迂曲、扩张动脉影;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持续强化,与腹腔动脉强化一致,考虑良性占位,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可能性大(图1~7).术中所见:肿块位于肝胃之间小网膜处,大小约3.6 cm×4.0 cm×4.2 cm,实质柔软,与肝左叶及胃小弯分界清楚,肿块上极表面可见血管迂曲、扩张(图8).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4岁,以发现上腹部包块2年入院.2年来患者自觉上腹部包块逐渐增大,期间曾到就近医院就诊,诊断为PHC.发病以来,患者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上腹部膨隆,可触及一巨大质韧包块,表面凸凹不平,压痛不明显,边界清,肝区叩击痛阳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肝炎病毒阴性,肝肾功能正常,AFP等肿瘤学指标正常;腹部B超示:肝脏包膜光滑,肝左叶见15 cm×13 cm大小强回声块影,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中央部分液化,考虑肝左叶实性占位.腹部增强CT示:肝脏形态异常,表面光滑,肝叶比例失调,肝左叶及肝胃间隙可见巨大团块状低密度影,最大断面约20 cm×12 cm,压迫胃体及胰腺,与胃壁分界不清,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动脉期-延迟期局部呈逐步强化,测CT值分别为30 HU、43 HU、55 HU,中心低密度未见强化,腹膜后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考虑PHC.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胰腺炎误诊为胰腺癌3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0岁。因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进食后加重,厌油腻食物20 d为主诉,于2007-04-02入院。查体:平温,右上腹饱满,右上腹压痛阳性,可触及8 cm×6 cm大小包块,边界清,活动度尚可,压痛阳性,B超提示:肝脏稍大,回声增强,胰头部可见约6 cm×5 cm大小低回声影像,化验血淀粉酶190 U,尿淀粉酶1 205U,CT提示:胰腺体积明显增大,边缘模糊不规则,胰腺胆管扩张,并有不规则低密度影,胰体靠胰头低密度占位病灶和无强化的坏死区同时存在,其余各项检查均正常,初步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经相应术前准备后行手…  相似文献   

8.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91-3392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表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FN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螺旋CT检查16例,MRI检查13例,9例患者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16例肝脏FNH患者,结节位于肝左叶6个,肝右叶8个,尾状叶2个。肿瘤平均直径为3.6cm。MRI检查13例,FNH平扫T1WI6例为等信号,7例为稍低信号;T2WI5例为等信号,8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7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5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CT平扫低密度者10个,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者6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均一强化,其中1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3个在延迟期显示相对高密度中心瘢痕。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肝脏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1岁,左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查体: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似有涨满感,腹壁张力稍大.腹部B超:左上腹自左肋弓下缘至左脐旁可见弥漫团簇状无回声区,边界欠清,范围14 cm×12 cm×7 cm;CDFI未见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左上腹囊性占位(怀疑腹膜后来源),建议进一步检查.CT:胰腺下方可见不规则囊性病灶,最大截面约13.2 cm×6.6 cm,与肠管关系密切,平扫CT值约24 HU,增强后未见强化;肠系膜上静脉可见充盈缺损(图2).CT提示:腹腔囊性病灶,良性病变可能;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能.  相似文献   

10.
病例女,41岁,体检B超发现脾下极混合性肿块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听诊无特殊,腹软,左上腹可触及一肿块,无压痛,边界清,大小约7cmx8cm,双下肢无浮肿.化验:血常规、肝功能无异常.CT平扫:脾脏增大,脾下极见较大类圆形肿块,大小约7cmx8cm,边界欠清,内部密度尚均匀(图1a);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强化,中问部分见迂曲血管(图1b),静脉期病灶中间部分强化(图1c).CT诊断脾脏血管瘤可能.MRI示脾下缘见约8.4cmx7.0cm肿块,边界光整,T1WI以低信号为主,中间部分高信号,T2WI病灶边缘部分呈稍低信号,中间部分呈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及MRI表现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8岁,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半年,伴体重减轻入院.既往健康,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体检:肝区压痛,未触及肿块.实验室检查:HBs Ag(-),AFP、CEA及CA19-9均正常. CT:平扫见肝右叶7 cm×5 cm×4 cm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肝动脉期病灶中心斑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图1).MR: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肿块中心斑片状高信号(图2),T2WI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中心呈斑点状强化,门静脉、平衡期及延迟扫描增强消退呈低信号,肿块边缘逐渐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7岁,主因"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不适10余天、进食后加重"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平软,剑突下触及肝脏约10 cm,质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腹部CT:肝左叶和右后叶分别可见巨大不规则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可辨,其内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其余肝实质内见数个散在的1.0~2.5 cm小病灶(图1).行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病理提示肝脏恶性肿瘤,类癌可能性大.后多次复查CT,均未发现胃肠道病变.患者初诊2年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切除淋巴结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类癌转移.  相似文献   

13.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dar hyperplasia,FNH),为肝脏的良性病变,临床多无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出现肝痛,腹部包块,门脉高压及破裂出血[1]. 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图1),今入院治疗.入院后查AFP为5.96ng/ml B超检查示肝左外叶探及椭圆形等回声结构,边界欠清,大小约3.1 cm×4.6 cm×1.9 cm.复查CT扫描(图2):肝左叶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大小约3 cm×3.7 cm×2.1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8岁,体检发现腹腔肿物半年余,无腹痛、腹泻等。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升高(181.61 U/ml)。腹部CT示肝胃间隙见约9.4 cm×7.3 cm×11.4 cm囊实性肿块,平扫CT值21 HU,边界清楚,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CT值42 HU(图1A),静脉期CT值93 HU。腹部MRI示肝胃间隙巨大囊实性肿块,T1WI及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长信号(图1B),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图1C)。影像学诊断:肝胃间隙富血供肿瘤,考虑肝脏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肝脏无肝硬化表现,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结节灶,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最清楚,未见大片坏死区域,在MRI上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方式类似于CT表现,1例病灶可见假包膜,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胆道无扩张,血管未见受侵犯.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在螺旋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进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张南  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2021,12(6):106-107
患者女,56 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1 个月余"入 河北省人民医院,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一般状况良好. 影像表现:超声示左肾后方可探及一低回声团,大小约 4.4 cm×4.0 cm×3.4 cm,边界欠清,内回声欠均.彩色多普 勒及能量图:左肾后方低回声团未见明显血流信号.MRI 示 T1WI (图1A)呈高低混杂信号,病变于T1WI 反相位较同相位信 号未见明显变化(图1B),T2WI 呈混杂稍高信号(图1C),扩散加 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1D),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包膜可见轻度延迟强 化( 图1E).CT 示左侧腹膜后区可见团块状稍低密度影 (图1F),大小约4.2 cm×3.9 cm×4.0 cm,密度欠均匀,病变 内可见散在小点片状脂肪密度影,形态欠规则,局部可见两处 类圆形脂肪密度影突起,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病变与左侧肾 上腺外侧肢分界欠清,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图1G).  相似文献   

17.
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并肺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8 岁.2001 年4 月行健康查体时腹部B 超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一约4.0 cm ×5.3 cm 大小囊肿,经肝脏病灶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透明细胞癌(图1).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0岁,以“右上腹闷痛1个月,CT发现肝占位3天”为主诉入院,既往乙肝病史多年。查体:心肺正常,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Ⅳ肋间,下缘右肋下6cm,质中等,结节状,脾脏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及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超:肝左外叶探及大小约6.6cm×4.7cm混合性回声团块,形态欠规则,部分呈实性偏强回声,下缘可见一大小约3.1cm×2.5cm结节样低回声,团块周边及内可见较粗的条状血流信号。应用GE8层螺旋CT行上腹部增强三期扫描:肝左外叶旁可见多个低密度肿块影,部分病灶与肝左外叶窄蒂相连,最大层面约6.5cm×4.6cm,动脉期各病…  相似文献   

19.
对副脾误诊为肝脏肿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9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侧肾中上极低回声占位入院。入院后无明显阳性体征。CT表现:肝右后叶下缘结节状低密度影并突出于肝表面,密度欠均匀,大小约3.0cm×2.1cm,边缘光滑;动脉期均匀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扫描呈等密度,其内可见条状低密度区,脾脏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肝右后叶下缘良性结节(腺瘤或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及病理:行肝右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腹膜后,约4cm×3cm大小,与肝脏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肿瘤。病检示异位脾。  相似文献   

20.
对复杂性脾脏动脉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42岁.左上腹部反复疼痛3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突感左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行CT扫描和MRI扫描诊断为:(1)脾内多发梗死;(2)左肾上腺肿瘤.治疗3个月无好转,来院诊治.于2011-02-15入院.查体;患者痛苦面容,T36.9℃,HR 70次/min,BP 120/76mm Hg.心、肺(一),腹软,肝脏未触及,莫氏菲征(一),脾左肋下1 cm,叩击痛(+),移动性浊音(一).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显示:左肾上腺未见异常,脾脏中、下极外缘见多个大小不等扇形低密度影,脾门区见一约2.0 cm×2.0 cm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心强化明显.CT诊断:(1)脾脏多发梗死灶;(2)脾门区动脉瘤可能.建议血管造影确诊.于2011-02-20行DSA血管造影所见:脾脏动脉中、外段交界处见一约2.0 cm×2.0 cm的囊袋状影,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