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以下简称《重订霍乱论》)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孟英先生的晚年著述。它成书于同治年间,正值上海“霍乱”大流行之时。全书共分“病情”、“治法”、“医案”、“方药”等四卷,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和王氏防治“霍乱”的实践经验,是一本较有价值的中医古代文献。该书  相似文献   

2.
王士雄《霍乱论》预防医学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刺络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个组成部份,古称“络刺”,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它是以三棱针、皮肤针等为主要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4.
刺络疗法又称刺血或放血疗法,它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刺破人身上的表浅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为“刺血络”,在《灵枢·官针篇》中早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记载。刺络疗法有祛瘀通络、理气调血、清热解毒等作用。临床适应于支气管哮喘、结肠炎等内证及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红、肿、热、痛诸证,以及陈旧性固疾而见红、紫、青络脉者。拔罐疗法,最早见于晋代 “肘后方”,当时用于外科拔吸脓血。  相似文献   

5.
刺络疗法是以针刺人体一定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络刺”,如《素问·刺法论》说:“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灵枢经》则称为“刺络脉”,如《灵枢·经脉篇》说:“故诸刺络脉者,必剌其结上甚血者”。其它如“赞  相似文献   

6.
漫谈"连朴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朴饮又称“王氏连朴饮”,为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士雄(字孟英)所创制,载于其1838年撰著的《霍乱论》一书。1862年,王氏又对该书予以重订,并改名为《随息居霍乱论》。连朴饮的药物组成是:制厚朴6克,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克,豆豉(炒)、焦山栀各9克,芦根60克。原方用治湿热霍乱,临床以呕吐腹泻,胸膈满闷,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同时也可见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小便赤涩,以及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中医所说的“霍乱”,是指以骤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疾病。由于其发病急,变化快,在挥霍(顷刻)之间,便可导致撩乱…  相似文献   

7.
《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由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刺络疗法在书中多有描述,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以下均简称《卷之*·****第*》)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笔者通过仔细研读,对书中刺络疗法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施术部位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总结该书对刺络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王孟英关于“露”的学术思想与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氏主要论著(以《王孟英医学全书》为主)的系统研习,搜集、整理、分析王孟英关于“露”的论述和临床医案,结合历代医家论述,总结分析王孟英对“露”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经验。[结果]王孟英认为“露水”甘凉润燥,清暑除烦,有升降之机,随所落生之植物不同而功效不同,既可直接入药,又可代水煎药;他认为“露剂”可保留药物本性,质轻而芳香,可治疗上焦肺病、中焦胃病,亦可治疗痰热内结、肠燥便秘、神昏抽搐等证。[结论]王孟英对“露”的认识独到,应用灵活,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可为现代发展和应用药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刺络疗法,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所记载:“故诸刺络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写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注文中,亦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流行于西北的这一疗法:“凡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是为结上,即当刺处也。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必急取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各成一派,但在针灸尤其是在刺络方面其思想却有相似之处。笔者从《内经》“菀陈则除之”这一刺络疗法的历史渊源入手,总结了金元四大家刺络的共同理论基础以及各自在实践中对《内经》更深的阐述和发挥,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孟英治痰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著《王氏医案》中应用痰药之病例占十之八九,足见其对治痰的重视。1痰之成因王孟英治痰,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痰邪袭于隧络之关格,...  相似文献   

13.
刺血疗法是临床上根据“血实者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者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治疗原则而直接针刺于络脉,并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故又称刺络.由于刺血具有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尤其治疗软组组损伤的患者,采用刺血疗法以逐瘀消肿,能提高疗效,迅速减轻病人的痛苦。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络以通为用”理论,总结刺络放血从络治虚的理论基础,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拓展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及临床观察,从“络以通为用”理论出发,探讨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及虚证的治疗,并浅析刺络放血从络治虚的理论基础。[结果] 《黄帝内经》及张从正、李东垣、杨继洲、傅青主等医家的著作中均有刺络放血用于治疗虚证的记载,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尚不充分。叶天士在《黄帝内经》“以通为用”理论和通络法的基础上,提出“络以通为用”。从“络以通为用”的角度分析,刺络放血有“以通为补”之效,临床疾病多正虚与邪实并存,虚证可“以通为补”,从络论治。刺络放血治虚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清为通平寒热、以消为通理气血、以和为通调阴阳三方面。[结论] 刺络放血治虚的机制根本在于“通”,具体可从寒热、气血、阴阳论,络脉理论对其临床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刺络疗法又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是针灸传统疗法之一。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用砭石刺破体表治疗疾病的记述,《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系统的刺络疗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以后,许多医家不断摸索,积累了刺络疗法的经验,发展了刺络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古代日本也曾有过原始的刺络疗法。日本民间自古就有用砭石等放血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国的医学理论传入日本以后,这些方法逐渐地发展成为刺络疗法。文章首先介绍中国和日本刺络疗法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发挥刺络疗法,提出了融合日中双方的理论和方法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刺络放血疗法也被叫做刺血疗法,在《内经》中该方法被称为“刺留血”,该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属于比较独特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该治疗方法理论是以“血气失和而致百病生”为基础的,在该方法应用实践过程中,其基本法则就是“宛陈则除之”.在《内经》所收录的162篇文章中共有60多篇对该方法进行论述,其所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原则,在治疗中针具选择,还有刺营出血方法等方面.该方法不但在古代医学中具有较广泛应用,并且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对该治疗方法加强研究,以提高其临床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病有轻取之法”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喜读医案,受益不少。诸多医案中,对王孟英医案爱之尤笃。王氏乃温病学大家,所著《温热经纬》一书,集温病学之大成,医案有《回春录》与《仁术志》,合称《王孟英医案》。孟英精通医理,临床经验丰富。其用药轻淡凉润,每获奇效。尝谓“重病有轻取之法”,成为经验之谈,对危重疑难病证和坏病的治疗,颇有指导意义。本文结合临床谈几点体会,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泻络法又称刺血络,为现今所指的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梅花针等器具刺破病人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关泻络法的最早记载在现存文献中当是《五十二病方》,其颓病类记载:“颓,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石巳)(砭)穿其[隋(睢)]旁。”而详细论述则首推《内经》。《内经》中涉及泻络法的篇章达34处之多,虽有些零乱,但对泻络法的作用、根据、施术工具、施术原则、方法、临床运用及禁忌等均有阐述。《内经》认为许多疾病的生成是由于邪客经络,经气流注受阻,血瘀气滞而致,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即然经络瘀阻可以生病,那么去瘀除陈便可治病。正象《素问·调经论》所言:“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  相似文献   

19.
刺络法又称刺血疗法,亦即刺血络出血的治疗方法,《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说明分布于人体浅表皮肤,视之有形的络脉,都是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肤部,若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瘀血等现象。《内经》云:“宛陈则除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血实宜决之”。《难经·二十八难》亦指出:“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相似文献   

20.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锋利的针具刺破人体腧穴或部位的浅表血络.使之出血,以达到祛邪安正之目的。其适应证大多为实证、热证;适宜刺血的针具有镵针、锋针、铍针和毫针;方法可有点刺、挑刺、散刺、割治和刺血拔罐等。刺血法遵循《内经》“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的治疗原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急救开窍、镇静安神等作用。有着主治范围较广、奏效较快、操作简便等优点。此疗法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