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方法:通过对医学人体理论,医学模式和药理理论内在关系的分析来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出对中药药性理论本质的认识。结果:认为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药药理理论,是适应中医学“生态-生物人体理论”的产物,中药药性理论是“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相结合的产物即“生态-生物理”这是其本质所在,结论:传统中药药理即中药药性理论是“生态-生物药理”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四性理论,所以,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认为构建起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提取和评价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药现代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同时,认为开展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把握向度,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二是正本清源,科学界定中药四性理论思想体系和个药科学合理的四性属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靶点是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在整体层面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本文在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与功能靶点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明确了四气、归经与功能靶点的关系和四气、五味与作用方式的关系。结合单味药及方剂对药性-功能靶点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研究结果与各药性功能的经典认识大致相符,基本明晰了药性在整体层面的作用机制。这为利用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的组方和现代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中药挥发油作为中药的一大类活性物质,其应用应以药性理论为指导原则。基于阴阳药性的认识和对含挥发油中药药性分析,将中药挥发油分为“气味同阳”“气味同阴”“气味阴阳”三大类,并且文献研究发现“气味同阳”的中药挥发油(全部具有辛味)治疗寒证的报道显著多于其它两类中药挥发油治疗寒证或热证的报道。在此基础上,基于“辛能开腠理”和“辛通四气”等药性理论认识,首次提出应用“气味同阳”中药挥发油作为治疗寒证外用制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设想,有望充分发挥中药挥发油的“药辅合一”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得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药性本质多源”假说及“证-药效-药性”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药性”是中药特有的属性,是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物及世界其他民族传统草药应用的根本特征。继承和发扬中药学术,必需明晰中药药性实质。因此,如何进行具有中药应用特点的药性实质研究,已经成为中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药药性构成的核心元素涉及药物固有的化学组分、药物应用时的机体状态及其生物学效应三个方面即“三要素”,有机结合三者才能阐明中药药性的作用特征。本文旨在阐述药性构成“三要素”假说,探讨药性构成“三要素”及其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系统阐明中药药性的实质和内涵。1药性构成“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平性药药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中医基础研究"近代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药理论嬗变的影响,分析了基于博物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困惑与出路,提出了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指导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今古对比研究,汲取百家之言,浅谈"毒"的含义及解毒之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和归纳总结名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点论述了"毒"的古今含义及解毒之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医有关"毒"的理论。结论毒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药物的本性;同时使人们在应用时应树立客观辩证的态度,避其害,用其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糖尿病(消渴病)人数已经攀居世界首位,数量日益上升,现已增加到1.1亿人。消渴及并证等中医疑难危重证的管控、防治和教育工作已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灵枢·师传篇》等多篇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50余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治疗消渴及并证等中医疑难危重证的综合诊疗管控有效机制"一则八法"。临证中强调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做到"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谨守一则,活用八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证立法,以法统方,按方遣药,治病治本,形成管控疾病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朱旭阳 《黑龙江医学》2010,34(9):708-709
方剂配伍,是指在治法的指导之下,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成方。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监制某些药的毒性,亦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过程.所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形成阶段可以加深对方剂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分析技术及药物分析学的发展动态,围绕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就质量源于设计、过程分析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药物固态性质研究技术、药物的杂质研究技术、处方前和早期阶段的分析方法、体内药物分析及药物代谢研究方法和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探讨现代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及策略,为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现代中药归 经研究的方法、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性阐述,重点介绍了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并提出利用新方法研 究中药归经学说的设想,以进一步深化研究中药归经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整理有关咳嗽的中医药膳,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咳嗽药膳用药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咳嗽中医药膳数据库,实现药膳疗法的智能筛选,为咳嗽的临床辅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1992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王者悦版本《中国药膳大辞典(修订版)》、199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项平版本《中医食疗方全录》及1992年至今网上数字资源库(中国知网、万方)中关于咳嗽的中医药膳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用药安全、有效、记录详实为基本原则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数据手工录入至Excel文档。整理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药膳文献进行二次筛选,然后依据药膳名称、组成、剂型等要素对文献内容进行拆分,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表。登录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中的方剂管理系统,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该系统。运用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咳嗽药膳的药物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食物的频次、归经等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筛选出245个有效药膳,药物种类达147种,累计使用370次;药食同源种类有70种,累计使用1997次;食物种类58种,累计使用271次。支持度为12,置信度设为0.7时有1条常用药物组合,即“半夏和茯苓”。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苦杏仁、百合、枇杷叶、茯苓、生姜、川贝母、白果、麦冬、陈皮、甘草等药物之间的配伍。结论:中医药膳治疗咳嗽的药物药膳组成主要以止咳平喘、润肺化痰类药物为主,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中加入了理气健脾和清热泻火类药物,且多为甘温之品,归经为肺、胃、脾三经偏多,药膳剂型以汤剂为主。  相似文献   

19.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络病证治”为总纲,以“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为两翼的中医络病理论体系就是传承了历代医家关于络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证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构建的创新理论,开辟了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基石,将临床有效组方转化为系列中药创新药物,在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微血管病变、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及抗衰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乾坤坎离卦象入手,提出"立极阴阳"理论,认为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并通过分析"立极阴阳"与扶阳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立极阴阳"是构成了扶阳学派的理论支点。此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准确把握扶阳学派之理论体系,以及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