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著《广瘟疫论》首创性地提出瘟疫五辨、瘟疫兼证、夹证,瘟疫表、里证之辨以及瘟疫五治法,属于瘟疫之治的创新主张和实践经验,诸病例辨证与治疫方法体现了戴氏独特的学术思想,亦对现代研究温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是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明末的吴有性写出了第一部疫病学专著——《温疫论》。嗣后,清代的戴天章、杨璿、刘奎、余霖等人的疫病学著作相继问世,使疫病学的理论与辨治方法不断丰富,形成了温疫学派。至清代中叶,叶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从而形成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又经吴瑭、王世雄等人不断加以充实,使温病学的理论和辨治方法更臻完善,形成了温病学派。应当说,温病学派比温疫学派在理论上更为系统、  相似文献   

3.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家马印麟所著《瘟疫发源》是一部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论述瘟疫辨治的专著.本文通过对《瘟疫发源》中瘟疫的发病、症状、治法、方药进行分析发现马印麟对瘟疫论述颇具特色.他认为瘟疫发生的原因为气候异常之外因与人体正虚之内因共同作用而成,瘟疫症状以热症为主,初中后期症状逐期加重,对于瘟疫的治疗提倡分期论治首推下法,慎用寒凉,针对...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深谙五运六气之理,他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在《温病条辨》中对温病发病诊治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运气不同、疫病寒温各异,辨证治疫、注意温凉,岁气君火、易发伏暑,痘本温病、治在求本四个方面对吴鞠通的辨治温病的五运六气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运气对温热性疾病的影响、诊治及全面了解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为病(即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有许多新的创建.清代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都从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发挥、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吴氏的瘟疫学说,为后世人们防治瘟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作者重温和系统总结了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有效经验,旨在温故启新,为现代中医防治"非典"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戴天章著《广瘟疫论》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后世解读者众多,从理法方药诸角度都有所阐发。研习《广瘟疫论》后体悟到,戴氏对瘟疫病的鉴别诊断颇为重视,既有众人所熟知的寒瘟五辨,还有大家乐道的五兼十夹,以及表里诸症辨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瘟疫理论,更重要的是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瘟疫乃至温热疾病,细致地把握其鉴别要点、病位之别、病情轻重、不同论治之别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时珍《本草纲目》蕴藏有丰富的药学和医学内容,文章从其专立火热论,精研火热治法与用药;重视辨气血,补充气分血分用药;专列瘟疫篇,详述瘟疫防治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辨火性施治、多路径治火阐发其对温病学治法立方用药的贡献;从各经发热分气血、病证论治辨气血阐发其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选药的贡献;从其瘟疫防治理论与用药经验等阐发其对温疫防治的贡献。《本草纲目》对温病学说的贡献应当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9.
蒋示吉与吴有性同为明末清初的医家,<伤寒翼>约成书于1671年前后,为瘟疫专著.该书受吴又可<温疫论>的影响,主要阐述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对瘟疫下法的运用颇有心得.蒋氏最早在明确瘟疫不同于伤寒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把六经辨证用于瘟疫辨治,提出"瘟疫专责阳明".由于此书在国内失传,在国内的现代温病学研究或伤寒学研究中,均很少见到关于此书的研究工作.此书现已复制回国,应引起温病理论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0.
《广瘟疫论》是继《温疫论》之后又一部研究瘟疫的经典著作,是以《温疫论》学术思想为蓝本,加以注释、增订、删改,着重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对瘟疫的治疗有重大的贡献。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以对称、对照方式从汗、下、清、和、补5种治疗方法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因多次经历瘟疫,也有亲人死于瘟疫,因而专心于温病的治疗研究,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了许多具有代表性温病方剂,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代表专著《温病条辨》附方208首,温病治法脱离了伤寒治法,确立了清热养阴大法,使理论更加清楚,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清热养阴多以寒凉类方剂为主,现以药物的五味在寒凉类方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来分析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五味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临床治疗及调护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将五味理论与药、食、四季、脏腑盛衰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五味理论在肾脏疾病遣方用药及调护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原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戴丽三先生,尊崇仲景,以善用、活用经方闻名。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出自《伤寒论》,现代医家运用较少。《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中记载了其运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疑难杂症和临危重症的病案。其临证谨守阳气虚衰、阴阳失和的病机,运用二方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温阳利水、促消水肿,阴病转阳、驱邪外出,病后调理、恢复体功,扩展了两方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3-894
失眠症具有心身并病的特点,心理状态的改变才是真正导致其发生和维持的症结所在.“五神”理论是中医认识整体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基础,体现了整体观与形神合一的思想,以五神理论为指导,构建失眠症新的辨证理论体系,将对失眠症的中医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脏相音"理论,把五脏与五音对应联系在一起,通过了解五音的变化来判别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五脏相音"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五音闻诊"更是闻诊的核心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五脏相音"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在诊断与治疗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就"五脏相音"的理论进展与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膜原学说主要用于瘟疫治疗,邪伏膜原为其主要致病机制,临床治疗以驱邪为要。结合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在当代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对膜原学说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膜原定位、属性与作用机制,为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首将“五音疗疾”引入中医学,五音经络疗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以音作药,与中医闻诊、针灸等及其他方法相互协调补充,综合预防、诊断和治疗身心疾病的中国传统医疗方式。这种疗法,将五音与五脏经络连属起来,是对音乐与情感及脏腑脏气之间的声音频率和共鸣互动关系的深刻体验和总结。医者根据音变辨病变,取相对应的经络、腧穴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迅速蔓延,已成为威胁人类的健康杀手,面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基于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因为"湿毒",具有超强传染性及隐匿性,存在无症状传染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人传人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势进展存在预测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防治方面亦体现了三因制宜、攻补兼施及辨证论治原则。探究如何运用传统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发传染病,以期完善防治方案。这对于今后有效运用中医经典瘟疫理论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其他公共卫生传染病,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所包含的明清时期瘟疫治方用药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及整理分析,探索瘟疫用药及组方规律,为瘟疫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瘟疫""瘟""疫""时疫""时邪"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因子分析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药物175味,发掘核心药物16味,核心药对41对,核心药组16组,核心药团21项,核心处方14方。结论瘟疫的病机特点为"风、寒、湿、热、郁、毒",以"湿"为核心,治疗用药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瘟疫发源》的作者、版本源流进行考证发现,该书从成书到刊刻出版历经30余载,但初刻本问世后,版本流传很少。马印麟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成书内容不断进行补充,包括瘟疫则验、瘟疫治法、瘟疫病按等。并针对气运不同的年份提出了相应的不同治法,提出7个药方,用于不同气运年的瘟疫防治。是书秉《类经》运气学说,探瘟疫发生之由,理、法、方、药俱全,是明清以来较为实用的运气学、温病学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