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1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总被引:45,自引:9,他引:36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我国在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第一个《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后经1986年成都慢性腹泻会议,特别是经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治疗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中药是我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疗效并无根本改善.因此,寻找更为理想有效,副反应少的药物和方法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重点.现将除上述治疗以外的其他一些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药物和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主内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炎症性肠病(IBD) ,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国外调查资料表明 ,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发病率高4倍 ,其中尤以犹太人发病率最高。近年来 ,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大肠镜的推广应用 ,我国确诊的UC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1]。为总结我国UC患者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特点 ,对我院20余年经大肠镜检查确诊为UC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如下。一、临床资料1976年至1999年8月 ,我院临床及大肠镜肉眼初步诊断UC142例 ,每例均行内镜下活组织病…  相似文献   

5.
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仍不是十分清楚.关于该疾病的假说主要集中在粘膜损伤的启动及持续机制上.病因学假说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lly acid,SCFA)的代谢障碍[1],细菌的化学趋向性多肽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的丧失[2]、细菌内毒素[3]、细菌产生的硫化物[1]及免疫网络的失调和肠腔粘膜免疫活性的增强[4]等.有许多证据支持上述假说,但也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就SCFA在UC病因及治疗上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全球发病情况比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此病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 ,而亚洲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 ,近年来发病率也有增高。一、发病情况比较据日本栋方昭博[1] 综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病情况如下。从表 1中可以看出 ,本病发生以欧美国家为最高 ,而亚非国家相对较低 ,从全球范围看 ,本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尤以亚非国家为著。本病发生有地区差异 ,从世界范围看 ,高发地区为斯堪的那维亚群岛和苏格兰、英格兰 ,北美地区居其次 ,中部南部欧洲地区最低 ,日本和我…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并伴有一些肠外表现,如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骨质疏松嵋。等。UC病因不明,通常认为是环境、遗传及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我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本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在UC研究领域中,对免疫因素进展研究较快,本文就近年来免疫方面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以来,人类对胃肠道疾病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一大类型,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有逐渐上升且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欧洲20个调查中心显示:UC的年发病率为11.2/100000,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且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国内外同行对H pylori和UC分别做过大量的研究,对于H pylori和UC的关系论述不多,我们就有关H pylori和UC关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知多重因素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精神心理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影响是很必要的,及时识别精神心理因素并积极干预治疗可以缓解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即对精神心理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在儿童疾病中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易误诊的疾病。本电子肠镜中心近5年检查电子肠镜2600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78例,发现UC19例。其临床症状。内镜检查。临床用药与成人不同,现报道于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5年来到本中心就诊者,男7例,女12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9.3岁。症状: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粘液脓血便6例(32.0%),粘液便4例(21.0%),便血2例(11.0%),里急后重感排便后不能缓解3例(16.0%…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迄今病因未明.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显示出独到之处,现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而亚洲较少,在我国,有报道结肠镜检查中诊断本病的人数占受检人数的3.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国内报道发病年龄以20—50岁占多数,约65%,男女发病率不一。溃疡性结肠炎多数起病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性或呈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过程,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既往的低发病率以及结直肠外科亚专业化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国内对溃疡性结直肠炎的诊断治疗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盲区。与国外新的治疗理念相比,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内科治疗的过度依赖,对外科手术指征的过严把控,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癌变的监控及早期处理严重不足等。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相关科室人员对UC诊断治疗标准的知晓,强化区域炎症性肠病(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s,IBD)诊治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UC诊治指南的宣传与应用,是提高我国UC治疗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综述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提高对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回顾性总结近年国内外对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从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①NO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合成异常大量研究表明正常人群结肠粘膜既有cNOS又有iNOS,但肌层以cNOS为主;而UC患者结肠粘膜层则以iNOS为主,UC患者结肠粘膜iNOS活性增加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O合成增加,iNOS活性增高,以致致癌性物质亚硝盐合成增多,是UC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②NO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许多学者研究动物炎症损伤模型后发现,炎症初期NO抗炎作用表现在维持微循环完整性,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肠粘膜血流并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积聚,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保护上皮屏障及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随着炎症的发展、持续,大剂量NO释放致组织、细胞损伤显得尤为突出.NO导致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三个途径.@在NO合成过程中,伴有超氧阴离子O2产生,合成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一旦质子化迅速蜕变为OH及NO2,具有很强的生物氧化性,可造成组织损伤.bNO是机体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能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也可用于启动免疫防御系统,若作用过强则造成自身正常组织损伤.CL-精氨酸通过NO介导细胞内传递、降低靶细胞内CAMP/CGMP比例,可激活NK,LAK细胞,直接增加两种细胞毒性;若作用过甚,势必造成正常组织损伤.③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iNOS基因调控表明,针灸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脾脏、结肠粘膜iNOSmRNA,IL-1βmRNA的表达,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合成异常的NO在炎症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有其保护作用,又有杀伤毒性及促炎作用,这取决于NO产生部位、数量及作用持续时间.针灸可以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和活动性评估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1实验室检查 1.1粪便常规在活动期患者中粪便外观常为脓血状,粘液亦可见到较多,呈现糊状,显微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和脓细胞,红细胞数量要多于脓细胞,如果在合并有肠道感染时则是脓细胞多于红细胞.根据病情的轻重,粪便镜下红细胞数量是随着病情的严重性和病变累及肠管的长度而增加的,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暴发型,则以鲜血便为主,此时,显微镜下遍布视野的红细胞.粪便溶菌酶活性在活动期可增高,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孵化、致病细菌和真菌培养等均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缺血性结肠炎(IC)和与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的住院患者,确诊IC 43例,UC 36例,对其临床特征、内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组以老年女性多见,病程短,多伴发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29/43,67.0%).IC组C反应蛋白高于UC组,血小板低于UC组(P<0.05).IC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溃疡为纵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愈合迅速,病理以黏膜炎症为主.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一般累及肠壁全周,病变为倒灌连续性,以散在针尖样地图状溃疡为主,病理表现为隐窝炎和脓肿.结论 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反应蛋白、内镜及病理特征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