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营养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营养教育对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以便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合肥市选取8所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幼儿园,悬挂营养挂图,按照编写的教材和教案,开展营养教学活动(持续1学年);定期举办家长营养知识培训班,将编写的幼儿营养知识手册分发给家长.收集干预前期、中期和终期幼儿人体测量指标、功能性指标、营养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组间比较发现,干预组男童和女童的体重、坐高、胸围和上臂围及男童的ZHA、ZWA和ZWH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唇苍白、龋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自身对照显示,干预组女童的体重,男童和女童的身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肺活量、握力均增加,女童的ZWA、ZWH和BMI降低,干预组患面色苍白、唇干裂、唇炎的比例减少.结论应加强早期营养教育,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营养,促进其形态和功能的发育,改善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开封鼓楼区幼儿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某区6所幼儿园家长1 200名进行《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总分良好率分别为56.4%、42.4%、33.3%、31.5%;家长每周摄入薯类、鱼类海鲜类、坚果类、粗粮、动物内脏、蔬菜的频率不足;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是营养KAP得分的影响因素;家长行为得分与幼儿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r=0.521,P<0.05)。 结论 家长营养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家长不良膳食行为广泛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营养KAP得分与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相关;家长膳食行为与幼儿膳食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广西儿童营养项目县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西营养项目县教育组和对照组进行的婴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显示,同等文化程度中教育组的营养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教育组中营养知识的来源导人们制定的营养教育途径相一致;教育组和对照组对营养教育途径的选择与我们制定的营养宣传计划相吻合,教育组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更为积极,购买行为也发生了少许变化,说明我们采取的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某幼儿园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幼儿园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营养健康相关情况,为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改善幼儿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某幼儿园310名家长采用问卷进行现况调查,用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家长的总体得分情况尚可,但标准差较大且非正态结果:家长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和文化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干部、教师、职员等职业的家长营养知识掌握明显好于其他几种职业;家长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各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呈明显正相关(r均>0.8).结论:幼儿家长的营养知识缺乏问题仍较突出,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教育及营养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同时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加强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营养干预途径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以便为纠正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九江市3所小学,随机分为学生干预组,家长干预组,学生、家长综合干预组,以印发宣传材料、举办专题讲座、营养知识学习班等方法进行教育干预,营养教育3个月后调查不同干预途径对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结果营养干预后,所有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干预效果优于学生干预组及家长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有明显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菲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278-227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幼儿园489名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家长对某些营养素的来源及与饮食有关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平衡膳食了解较少,多数家长及儿童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珠海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珠海市城区按经济条件分层整群抽取3家幼儿园,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在收回的457份有效答卷中,其营养知识(K)、营养态度(A)的得分较为满意,及格率分别为72. 21%、82. 49%,高分率分别为36. 32%、36. 67%,营养行为(P)的及格率为67. 40%,高分率为17. 72%。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长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营养知识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结论〗 在幼儿家长中进行营养教育应利用公共传媒,但要规范传媒中有关饮食与营养的宣传,加强营养专业人员参与力度;抓住文化素质低以及对健康饮食有错误理解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宣教;在幼儿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8.
营养是儿童健康和智慧的基础,3-6岁儿童的营养状况主要取决于幼儿园和家庭的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改善儿童的营养条件,增强儿童体质。了解3-6岁幼儿家长对营养知识的认识、理解、态度和行为,以及接受营养教育的情况和兴趣,为幼儿园制定切实可行的营养教育计划及营养教育材料提供依据,我们于1997年4月进行了本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l对象与方法选择芜湖市育红幼儿园大、中、小共11个班的320名3-6岁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没有家长对营养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家长对孩子的膳饮态度和行为,以及家长接受营养…  相似文献   

9.
营养教育对广州市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了解和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区8所小学10~12岁小学生共1600名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其中4所小学的800名小学生在调查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营养知识教育(教育组),以其余4所小学的学生800名为对照组,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营养教育后,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组知道蛋白质、碘、铁、钙的食物来源及蔬菜水果提供的主要营养素的学生比对照组分别高21.3%,14.1%,13.7%,9.0%,26.5%(P<0.05);学生食物选择及消费趋于合理,教育组学生早餐食物选择中牛奶、鸡蛋所占比例分别比对照组高9.8%,15.6%(P<0.05);学生挑食、偏食、零食行为改善.结论营养教育能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其营养醒为.营养知识进入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营养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和提高家长营养知识水平 ,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 ,以培养儿童健康饮食行为 ,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方法 抽样广州老城区 8所小学及幼儿园家长共 480 0人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其中 4所 2 40 0名家长在调查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营养教育。通过家长对营养教育的反映和教育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对照组的比较以及教育前后的自身比较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营养教育后 ,家长的营养知识得到提高 ,家庭食物选择及饮食行为趋于合理。结论 营养教育能提高家长的营养认知水平 ,改善家庭膳食和营养行为 ;营养知识讲座和营养咨询是受家长欢迎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1.
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300名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大部分学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吃零食、挑食、偏食、进食速度过快和膳食搭配不合理等。结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和食物消费结构有明显影响;但家长和学生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好,说明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地营养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及行为(KAP),以便为儿童营养知识宣传与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5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及格率为60%,蔬菜水果、人体所需营养素、儿童肥胖等知识点正确率更低,低于26%。79.6%的家长具有较好的饮食态度,但儿童家长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home-visit nutrition education by a dietitian on nutritional status improvement of an urba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omen in Korea. METHODS: In the baseline survey, information 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health-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biochemical measurements, nutritional knowledge. nutritional attitude, dietary habits, and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s of 183 elderly people were obtaine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weekly home-visit nutrition education over 4 months. RESULTS: After home-visiting nutrition education, nutritional knowledge, nutritional attitude and dietary habit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8, 2.1 and 6.9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0.01), respectively, who also appeared to consume more cereals and their products, legumes and their products, vegetables, seasonings,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trient inta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egarding energy, protein, calcium, iron, phosphorus, thiamin and riboflavin (P<0.05). The MAR (mean nutrient adequacy ratio) increased by 0.22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0.09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Differences between in mean change of anthropometric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ome-visit nutrition education by a dietitian is effectiv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elderly women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conclusion, home-visit nutri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recommended for nutritional status improvement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community elderly.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3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济南市3所普通小学的四年级学生355名,随机分为干预Ⅰ组,干预Ⅱ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营养教育课(各6学时),将家长作为二级靶人群,应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各干预组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分别提高45.20%和47.99%,食物选择能力增强,膳食趋于平衡,牛奶,鸡蛋,蔬菜,水果,豆制品及薯类的消费增加;家长知识得分提高20.50%和24.84%,牛奶,蔬菜及水果的消费增加;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开始逐渐纠正不吃早餐,偏食,桃食,常吃零食等行为。结论 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教育效果显。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节  陈起萱 《卫生研究》1998,27(5):334-336
1997年对广州市4所幼儿园的1300名儿童及其家长以及203名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题卷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饮食行为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挑食、吃零食等。在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学校及家庭因素中,母亲和教师的营养知识以及父母亲的饮食行为最为显著,家庭收入对儿童饮食行为未见明显影响;另外,各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较少涉及有关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的知识,对幼儿的饮食行为尚未起到明显的影响。提示:今后的营养教育计划,除对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外,还应以幼儿能接受形式,将有关营养和饮食知识穿插在幼儿教学内容中。  相似文献   

16.
营养教育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营养教育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效果,为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唐山市1所小学二~五年级学生716名,先后进行2个月的单纯学校营养教育和家长的营养教育;采用问卷和营养调查,分析营养教育后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饮奶行为和钙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 学生接受学校营养教育后,奶类与钙营养健康知识的答对率均达80%以上,主动饮奶率和钙营养状况均比教育前显提高;家长营养教育2个月后,学生饮奶量,感觉不适率等饮奶行为比单纯学校教育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学校营养教育结合家长的参与是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孙文杰  高永清 《卫生研究》2006,35(5):615-617
目的探讨幼儿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可变的影响因素做出的幼儿零食行为的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于2000年10~11月分层随机抽取合肥市2102名4~6岁幼儿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模型进行分析影响因素,使用社区干预实验的方法对幼儿的零食消费情况进行干预,采用教师-幼儿和家长-幼儿的干预模式。结果幼儿食用零食主要受家长饮食行为和饮食态度的影响,在随后的干预中,干预组的幼儿的零食行为,分别表现在幼儿零食的食用频率、食用时间上。无论是干预前后干预组的自身比较,还是在终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相互比较都显示出差异。结论通过家长来干预幼儿的零食行为的途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家长对零食营养的认知、态度以及购买零食行为,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116所小学二年级4 517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家长的零食认知水平高低不一。超过90%的家长会担心零食的卫生安全问题并知道长期进食可导致儿童厌食偏食,仅有21.18%的家长会经常引导儿童进食零食。儿童群体的零食多由父母购买,以奶及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面包蛋糕类为主,且在购买时更为注重营养、卫生和口味。此外,80.16%的家长购买零食时会看生产日期,但只有28.80%的家长会阅读营养标签。不同零食认知水平的家长关于零食的态度(零食的安全卫生问题、长期进食零食是否导致儿童厌食偏食、参加零食营养宣教活动)及行为(购买零食时看生产日期、购买零食看营养标签、主动获取零食营养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6,15.40;17.33,15.41,77.81,P值均 < 0.05)。  结论  应加强对家长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教,提升家长的营养认知,改变态度,促进合理饮食与购买零食行为的形成,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9.
Pan L  Zhang H  Lai J  Zou S  Dong W  Yang J  Yang Q 《卫生研究》2012,41(2):220-224
目的为改善北京和上海3~5岁儿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父母的营养相关知识和态度,采用多途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上海各选取810名3~5岁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和《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以及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后收集儿童饮食行为及其父母营养相关知识、态度等信息。结果干预后,北京和上海3~5岁儿童偏食、喝含糖饮料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44.5%和70.4%降低到35.5%和31.7%,有固定进餐时间、地点、可独立进餐、吃饭定时定量、能专心吃饭的儿童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80.0%、87.3%、73.4%、32.1%和27.1%升高到91.7%、91.9%、83.7%、45.9%和41.2%;干预后,儿童父母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待儿童饮食行为的态度也有所改善。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改善了儿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丰富了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改善了其对儿童的饮食行为态度,为其正确指导儿童健康饮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