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移植物的固定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中已是公认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不同的移植替代物需要不同的固定方式,符合移植替代物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才是理想的.目前,固定的器械已经从金属发展到生物可降解物质,固定方式从远离原始韧带的附着点到接近解剖位置的固定.这里将移植物分别以骨栓移植物(移植物一端或两端带有骨块)和软组织移植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移植物的固定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中已是公认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不同的移植替代物需要不同的固定方式,符合移植替代物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才是理想的.目前,固定的器械已经从金属发展到生物可降解物质,固定方式从远离原始韧带的附着点到接近解剖位置的固定.这里将移植物分别以骨栓移植物(移植物一端或两端带有骨块)和软组织移植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为提高前交叉韧带修复的临床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与总结与前交叉韧带重建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其手术方式、移植物的选择、骨道定位、髁间窝成形、移植物预张与张力、移植物固定等,同时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结果:①手术方式选择:膝关节镜下生物材料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取得比以往优良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多数采用单束重建,部分学者正在尝试双束重建以改善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②移植材料的选择:包括自体和同种异体材料,其中自体骨-髌腱-骨与腘绳肌腱最为常用。骨-髌腱-骨由于两端带有骨块,固定牢靠,允许早期重返运动场,颇受年轻运动员青睐。腘绳肌腱取材切口小,术后很少出现膝前痛,但其稳定性不如骨-髌腱-骨,且术后相对容易出现骨隧道扩大。异体移植物在体内结合、重塑速度较自体移植慢,但若经过严格的供体筛选、合理的组织取材、消毒和保存,而不减弱移植物强度,仍可取得与自体移植相当的效果。③骨道位置:正确的骨道定位非常重要,骨道位置太靠前会造成髁间窝撞击和伸直受限。研究表明,术中采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要比采用软组织标志定位法准确,术中摄片有助于骨道位置的正确定位。④髁间窝成形术:髁间窝成形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观察髁间窝后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发生,由于髁间窝过度成形会增加关节出血、疼痛、肿胀以及骨赘生长,所以一般不主张广泛的髁间窝成形,除非术中确有必要时才进行。⑤移植物预张与张力:移植物初始张力不够会导致膝关节持续松弛,而张力过高会限制关节活动并加速关节退变。目前对于最佳的初始张力尚无确切说法。⑥固定:现在已经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固定材料。对于骨-髌腱-骨而言,界面挤压螺钉单切口重建前交叉韧带时,股骨侧靠近关节腔侧固定,胫骨侧远离关节腔侧固定,双切口技术时胫骨侧靠近关节腔侧固定,股骨侧远离关节腔侧固定。股骨侧固定完毕后,膝关节取何角度对胫骨侧进行固定尚存争议。膝关节稍屈曲状态下固定不容易发生松弛,但正常的膝关节在前后方向上是允许有一定松弛度的。有些学者认为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状态下固定可以避免屈曲挛缩畸形的发生并允许前后方向有轻度松弛。而有些学者认为在膝关节稍微屈曲状态下固定会更紧。结论:要真正做到解剖、生物力学、生理功能全方位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仍需不断完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机器人手术的开展会使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经验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 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分提高到93分。所有患膝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不需外固定。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的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曾出现过多种固定器材,分析近年来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献资料,了解肌腱固定方式的发展趋势。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6-09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n,hamst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另外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3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腘绳肌腱”,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取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纳入标准:①随机或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②观点明确。③有关于固定方式的评论。排除标准:①综述。②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0篇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33篇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固定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皮质骨外固定到骨隧道内固定的演变过程,Transfix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肌腱结嵌压固定是最新出现的一种固定方式,其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遵循等距重建。通过对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隧道内固定能减轻术后骨隧道的扩大程度。结论: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固定方法越来越趋于隧道内固定,并朝着利于腱骨愈合、减轻骨隧道扩大的方向发展。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学者们尚无统一的意见,其趋势可能是向解剖固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是由于它能使得患者恢复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其结果往往依赖于手术后早期的物理疗法,强调早期活动。由于理疗早于移植物在骨道的组织学愈合,所以早期的康复要求手术中坚强的机械固定。因此移植物和骨的连结,固定方法是手术后短时间内的薄弱环节,而不是移植物本身,目前可行的固定方法包括固定软组织或者骨块,通过在骨道挤压或者固定在远侧的骨皮质上。我们回顾了目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可行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燕 《中国临床康复》2012,(47):8893-8898
背景: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可引起膝关节的疼痛和关节不稳,常伴有关节松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出现。目的:分析膝关节人工交叉韧带的特点以及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的效果评价。方法:膝关节交叉韧带发生断裂时,需要通过外科方法重建韧带功能,应用生物材料进行交叉韧带的重建,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少的病废,并且允许患者膝关节在治疗后立即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包括自体韧带材料、同种异体韧带材料和人工韧带材料。结果与结论: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重建的自体材料有骨-髌腱-骨和半腱肌移植,骨-髌腱-骨移植的并发症较多,半腱肌与股薄肌腱取材后会影响关节的功能。异体韧带材料主要包括骨-髌腱-骨和股四头肌腱-骨,异体材料的不足之处是杀灭细菌和病毒不完全。人工交叉韧带材料分为永久性韧带材料、支架韧带材料和框架韧带材料,LARS人工韧带移植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较为理想,与自体韧带移植的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自体韧带移植的远期疗效比较无差异。无论是自体、同种异体还是人工韧带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情来决定,人工韧带材料为交叉韧带移植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随着生物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人工韧带材料一定会成为韧带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背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目的:回顾分析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骨-髌腱-骨、膝前交叉韧带、排斥反应"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patellartendon-bone、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eject rea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11-11)相关文章。纳入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76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6篇文章。文章从运动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方法,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移植物体的选择和对比,移植物体排斥反应,异种骨-髌腱-骨移植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叙述。研究表明,深低温处理能有效降低异种骨-髌腱-骨免疫原性,对于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骨愈合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自体胭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腱骨愈合的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影响腱-骨愈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骨的性质、应力刺激以及移植肌腱与隧道的匹配关系等,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阻断剂、骨保护素等试剂和间充质干细胞、物理方法的运用。目前在促进腱-骨愈合方面已探索出一些较有潜力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或者牵涉到复杂的实验室技术,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尚需进。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赵晓亮  章莹 《中国临床康复》2011,(42):7915-7922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移植物的选择。目的:对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的种类、材料性质、相关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09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韧带、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异种韧带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供选择的移植物有自体组织替代物、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物材料如异种韧带等,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及研究阶段。人工合成材料与组织工程韧带近几年研究较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去抗原处理技术的出现,有效去除异种韧带的免疫原性,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已不是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异种韧带来源广泛,获取方便、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移植物的选择.目的:对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的种类、材料性质、相关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09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韧带、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异种韧带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供选择的移植物有自体组织替代物、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物材料如异种韧带等,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及研究阶段.人工合成材料与组织工程韧带近几年研究较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去抗原处理技术的出现,有效去除异种韧带的免疫原性,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已不是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异种韧带来源广泛,获取方便、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02/2008-01行同种异体韧带重建5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324例,女189例;平均年龄29岁;异体骨-髌腱-骨272例,异体胫前肌208例,异体股直肌腱13例,异体指屈肌腱8例,异体跟腱-骨12例.移植前后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测评价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随访12~76个月,患者移植后Lyshrolm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1),移植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Lachman试验阴性458例(89.2%),轴移试验阴性462例(90%).移植后胫骨前移的差别较移植前缩小(P<0.01).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常规对症治疗后完全康复.除部分病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经少量激素处理后痊愈外,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58例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术后两三天升高后,14~30 d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总活化淋巴细胞、中期活化淋巴细胞均未出现明显升高.2例异体指屈肌腱移植物松弛度增加,关节镜下探查见移植物松弛,1例予紧缩治疗,另一例予前交叉韧带翻修+LARS人工韧带重建.其他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可见韧带愈合牢固,张力良好,表面有滑膜覆盖,可见小血管长入,刨除少许滑膜后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显示,关节境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人工韧带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是移植重建,最常用的移植材料为自体的骨髌腱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但由于此类移植物存在取材区并发症及韧带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人工韧带的研究受到重视。目的:认识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结构及血供特点,以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人工韧带重建治疗机制与临床应用特点。方法:①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组织结构,功能学特点以及血供差异。②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生物力学机制。③分析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材料学分类及特点。④分析人工韧带修复后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因素。结果与结论: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时,择合适的重建物,使重建时过程简化,操作简单,能的双重建。应首先考虑到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及血供情况,选重建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达到修复后的解剖与功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肌腱与人工肌腱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移植物,两者各有优缺点。 目的:将自体肌腱与人工韧带联合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观察其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学反应及生物力学改变。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郑州大学骨科实验室和郑州大学生物实验室力学中心完成。 材料:SPF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4—31kg,平均2.8kg,雌雄不限。MB66编织线为上海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①取兔的双下肢伸趾肌腱,一个伸趾肌腱完全包裹人工韧带,另一个伸趾肌腱单纯末端编织备用。②取兔双膝内侧髌旁切口暴露关节,切断并去除正常前交叉韧带,定位上下止点,分别钻股骨和胫骨骨道,一个膝关节穿入自体肌腱与人工韧带联合肌腱(联合肌腱组),另一个关节穿入单纯肌腱(单纯肌腱组),两端钻骨桥缝线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4,6,8周随机抽出的7只兔,麻醉后处死。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兔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②两组移植物的最大拉断力。 结果:移植后第2,4周,移植物内细胞消失,呈坏死状:联合肌腱之间有炎症细胞浸润,边缘开始有细胞向中心长入。移植后第6周,移植物表面滑膜增生明显;单纯肌腱有少许变形和松弛;联合肌腱部分间隙被滑膜填充,浸润的炎症细胞减少,内部仍有界限。增生的细胞由周围向中心推进明显。移植后第8周,移植物大部分组织被新长入的细胞替代,人工韧带被滑膜完全包裹,浸润的炎症细胞基本消失,部分接触面己融合,但部分面仍有间隙:联合肌腱无变形和松弛,移植物内细胞形态,数量接近正常前交叉韧带,但纤维细胞排列杂乱,纤维有了一定的纵向性。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联合肌腱最大拉断力大于单纯肌腱(P〈0.05)。 结论:联合肌腱与单纯肌腱都经历坏死、再血管化、韧带化的改建过程,与其生物力学经历由强到弱再逐渐增强的过程相一致。联合肌腱硬度或韧性均可弥补单纯肌腱早期易松弛的缺点,晚期自体肌腱成活可弥补人工肌腱被永久性拉长或断裂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移植重建韧带治疗膝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移植重建韧带治疗膝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96年7月-2000年2月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跟腱移植治疗膝关节不稳定、随访超过18个月患者52例,其中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组33例,后交叉韧带(PCL)重建组19例,术中用环锯切取标准化的柱状跟骨栓,确保移植物在股骨及胚管隧道内紧密嵌插固定,不需要金属内固定物。术前及术后18个月用Lysholm-Ⅱ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患者运动水平。结果:ACL重建组:术前Lysholm-Ⅱ评分平均48分(36-62分),术后18个月Lysholm-Ⅱ评分平均86分(58—98分),优良率90.9%。PcL重建组:术前Lysholm-Ⅱ评分平均56分(42—64分),术后18个月Lysholm-Ⅱ评分平均84分(56—94分),优良率89.5%。结论: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跟腱重建ACL、P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术中股骨及胚管隧道准确定位、术后系统康复治疗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02/2008—01行同种异体韧带重建5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324例,女189例;平均年龄29岁;异体骨髌腱-骨272例,异体胫前肌208例,异体股直肌腱13例,异体指屈肌腱8例,异体跟腱-骨12例。移植前后以L,jr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测评价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随访12-76个月,患者移植后Lyshrolm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1),移植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Lachman试验阴性458例(89.2%),轴移试验阴性462例(90%)。移植后胫骨前移的差别较移植前缩小(P〈0.01)。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常规对症治疗后完全康复。除部分病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经少量激素处理后痊愈外,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58例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术后两三天升高后,14-30d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总活化淋巴细胞、中期活化淋巴细胞均未出现明显升高。2例异体指屈肌腱移植物松弛度增加,关节镜下探查见移植物松弛,1例予紧缩治疗,另一例予前交叉韧带翻修+LARS人工韧带重建。其他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可见韧带愈合牢固,张力良好,表面有滑膜覆盖,可见小血管长入,刨除少许滑膜后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显示,关节境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的"tibial inlay"技术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必须经过后方关节囊切开技术,如何在全关节镜下完成胫骨端"inlay"是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设计全关节镜下胫骨inlay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技术和手术方法.方法:通过5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设计关节镜下手术流程和方法,并设计专门的胫骨隧道形态及配套的胫骨钻头.通过对30张正常MRI片进行测量,确定胫骨隧道的角度,明确术中定位器的角度.设计移植物骨块的形态和固定方法,建立胫骨隧道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胫骨隧道内口设计成14 mm×7 mm×15 mm的圆锥状,外口为直径7 mm的圆柱状,配套的胫骨钻头设计成分体式,满足在关节镜下操作的要求.胫骨平台后缘后交叉韧带止点出骨面与水平夹角36°~47°,定位器建议固定在40°.移植物使用异体跟腱,移植物骨块设计成圆锥状,与胫骨隧道内口相嵌合,移植物胫骨端使用纽扣钢板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得成功,移植物固定可靠,隧道位置准确.证实关节镜下胫骨inlay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手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因为前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重建手术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如何避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发症的发生是运动医学领域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中移植物的获取、骨道钻取、移植物的固定等操作以及术后的恢复过程均可能出现并发症,而术后我们更多关注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的进程以及恢复运动能力的情况等。因此,正确认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并发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一种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简称PCL)重建术并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简称BPB)移植重建膝关节后交又韧带,用于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手术在关节镜下经前方进路完成。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随访13.1个月。Larson评分由术前61分提高到93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5分提高到91分。所有患膝术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仅2例抽屉试验弱阳性,1例Lachman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后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遂道,植入移植组织。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