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52例ASA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局麻药内加吗啡4mg;B组术毕将吗啡4 mg由臂丛神经注入。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综合镇痛质量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6.7%,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8.3%和1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将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术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术后注射吗啡者。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早期采用硬膜外小剂量吗啡一次性镇痛 ,近期采用PCEA(患者自控镇痛 ) ,对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1 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贲门、食道肿瘤的患者 ,分为 3组 ,Ⅰ组为对照组 ( 50例 ) ,Ⅱ组为硬膜外一次性镇痛组 ( 50例 ) ,Ⅲ组为使用PCEA泵组( 50例 )。所有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法上均无差异 ,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复合静吸麻醉。Ⅰ组术后按患者的需要注射杜冷丁 50mg止痛 ;Ⅱ组在术毕从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 1 5~ 2mg 氟哌啶 2 5mg 生理盐水至 1 0ml后拔除硬膜外…  相似文献   

3.
术前骶管内吗啡注射对开胸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手术前骶管内吗啡注射对剖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方法:将45例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术毕拔管后静脉给予吗啡1~2 mg,术后常规采用PCIA;Ⅱ组为骶管组,手术开始前骶管内注入吗啡1~2 mg/2 mL+2%利多卡因5 mL.术后也常规加用PCIA;Ⅲ组为对照组.Ⅰ、Ⅱ组PCIA泵的设置相同,吗啡30 mg/100 mL,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0.5 mL/h,锁定时间15 min.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2、4、8、16、24、48 h,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首次应用惠者自控镇痛(PCA)的时间(Tp)、不良反应以及是否合用其他镇痛药物,并对结果做出统计学检验.结果:Ⅰ组、Ⅱ组的镇痛效果均优于Ⅲ组;术后16 h内Ⅱ组的镇痛效果优于I组、Ⅲ组;Ⅰ组患者Tp早于Ⅱ组患者;Ⅲ组的患者术后均使用其他镇痛药物,Ⅱ组合用其他镇痛药物的人数明显少于Ⅰ组;Ⅱ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小于Ⅰ组.结论:术前骶管内吗啡的注入能提高剖胸患者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全身性镇痛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关穴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预防子宫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硬膜外阻滞下施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为氟哌利多内关穴注射组,Ⅱ组为氟哌利多肌内注射组,Ⅲ组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发生率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Ⅱ组、Ⅲ组各阶段牵拉反应发生率均高于Ⅰ组(P〈0.01)。结论:内关穴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能有效地预防子宫切除术中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PCS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1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CSA吗啡(I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11组)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镇痛。两组均采用皮下自控镇痛方法,镇痛液两组均为100ml,Ⅰ组内含吗啡40mg 2%利多卡因20ml 氟哌利多2.5mg 0.9%生理盐水共计100ml。Ⅱ组内含吗啡20mg 2%利多卡因20ml 氟哌利多2.5mg 氯胺酮200mg 0.9%生理盐水共计100ml。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30分、1小时、3小时、5小时、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基本缓解。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但PCA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Ⅰ组明显多于Ⅱ组;Ⅱ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芳  雷志 《临床医学》2003,23(2):33-34
目的 :氟哌利多小剂量硬膜外持续注射用于剖宫产术后吗啡镇痛 ,观察其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 60例剖宫产患者分为两组 ,关腹时Ⅰ组注入吗啡 0 5mg 生理盐水至 8ml,维持用吗啡 4mg 布比卡因 15 0mg 生理盐水至 10 0ml。Ⅱ组注入吗啡0 5mg 氟哌利多 1 0mg 生理盐水至 8ml,维持用吗啡 4mg 氟哌利多 4mg 生理盐水至 10 0ml ,速度 2ml h。结果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达 86 7%~ 93 3 % ,无显著差异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Ⅱ组较Ⅰ组明显减少 (P <0 0 1)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不良反应无明显减少 ,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 ,循环维持稳定。结论 :硬膜外持续小剂量注射吗啡与氟哌利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费用低、实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薛鹏  张亚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71-4371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和吗啡在老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III级,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50例,年龄60~80岁,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吗啡组(M组),各25例,分别接受PCEA治疗.观察并记录手术后1 h、12 h、48 h患者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痛及镇静效果均满意.吗啡组恶心呕吐为8例,皮肤瘙痒为6例,呼吸抑制为1例.而布托啡诺组三项为2例、0例和0例.结论 两者用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相似,但布托啡诺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吗啡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心血管危重症 ,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病死率、再梗死率及病残率较高。心泵功能不全是AMI三大并发症之一 ,也是 AMI的主要死亡原因。我们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 AMI合并心泵功能不全 ,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 AMI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组 (治疗组 ) 3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5 2~ 78岁 ;心泵功能 (Killip分级 ,下同 ) 级 2 8例 , 级 4例 ;广泛前壁梗死 9例 ,下壁 7例 ,下壁 后壁 3例 ,广泛前壁 下壁 2例 ,下壁 右室 7例 ,广泛前壁 右室 4例。常规…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吗啡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方法简便,但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高。对此,我们应用胃复安与氟哌啶醇预防吗啡引起恶心、呕吐、作临床观察,总结如下:全组150例剖宫产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4~3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Ⅰ组为吗啡2...  相似文献   

10.
张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28-3530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对产妇的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吗啡用于鞘内注射的最佳剂量,并观察穴位贴敷三阴交穴对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180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分成6组(各30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照组(A组)用0.5%的布比卡因2.0 ml (10.0 mg)+50%葡萄糖溶液0.2 ml,B、C、D、E组为吗啡处理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吗啡0.1、0.3、0.6和0.9 mg,F组在C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方法.评价新生儿情况、术后VAS评分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 各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时Apgar评分在正常范围(P>0.05).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加入吗啡可使术后无痛时限明显延长(P<0.05).术后各吗啡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与剂量相关,D组和E组病例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组与C组相比镇痛效果显著(P<0.05),能减少吗啡的使用量,并能显著减少使用吗啡后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 吗啡鞘内注射能有效延长剖宫产术后镇痛时间,对新生儿无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白芥子膏三阴交敷贴能减少吗啡的使用量,同样能达到镇痛效果,并能显著减少使用吗啡后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纳洛酮与吗啡用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临床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妇产科手术60例。A SAⅠ~Ⅱ级,年龄20~62岁,体重40~85 kg。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Ⅰ组纳洛酮+吗啡2 m g,Ⅱ组吗啡2 m g。1.2方法两组术前均常规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 g,苯巴比妥钠0.1 g,硬膜外穿刺点选L1~L2或L2~L3间隙,向头置管,留置导管3~4 cm,术中辅助氟哌利多5 m g+芬太尼0.05 m g。术后经硬膜外导管Ⅰ组注入纳洛酮0.2 m g+吗啡2 m g;Ⅱ组注入吗啡2 m g,均用0.9%生理盐水加至5 m l。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患者心率、呼吸、血氧、记录镇痛时间、镇痛效果,采取模拟评分法(VA S),<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同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等不良反应,以及有无呼吸抑制,因术后留置导尿管,故不计尿潴留发生情况。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镇痛后心率、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镇痛时间Ⅰ组(30.2±8.2)h,Ⅱ组为(24.5±6.1)h,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用药为0.5%布比卡因7.5mg。A组于腰麻药液中加入0.2mg吗啡,B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射2mg吗啡。术后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行镇痛评分,观察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后应用哌替啶的人数也明显少于B组(P<0.01),但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高于硬膜外吗啡组。  相似文献   

13.
吗啡、氟哌啶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硬膜外注射吗啡和氟哌啶或单纯吗啡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心肺功能正常,ASA1 ̄2级的成人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Ⅰ组为吗啡,Ⅱ组吗啡与氟哌啶,观察至术后48小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Ⅰ组恶心、呕吐的发生明显高于Ⅱ组。结论:硬膜外吗啡有非常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恶心、呕吐率比较高,首量加用氟哌啶2mg有效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吗啡联用小剂量纳洛酮注入硬脊膜外腔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励文  陈棉生  郑慧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0):1448-1449
[目的]比较吗啡联用小剂量纳洛酮注入硬脊膜外腔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腹部手术160例,在T8~9或T9~10穿刺点常规穿刺置入硬外管先注0.5%罗哌卡因液5 ml试验量,5 min后再注10~15 ml;氟芬合剂+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辅助麻醉,手术结束后硬外管先注入吗啡2.5 mg/5 ml+纳洛酮(分别为0.24 mg;0.16 mg;0.08 mg;0 mg)作为首剂量,然后置入Bater镇痛泵1ml/h(泵内含0.9%盐水72 ml+吗啡7.5 mg+纳洛酮分别为0.96 mg、0.64 mg、0.32 mg、0 mg依次为Ⅰ、Ⅱ、Ⅲ、Ⅳ四组),止痛72 h.术后4 h、8 h、12 h、24 h、36 h、48 h、72 h随访,登记疼痛程度尿潴留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等.[结果]镇痛评分:Ⅱ组〈Ⅲ组〈Ⅰ组〈Ⅳ组;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Ⅱ组〈Ⅲ组〈Ⅳ组;肛门排气时间:Ⅰ组〈Ⅱ组〈Ⅲ组〈 Ⅳ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潴留总发生率分别为Ⅰ组37.5%;Ⅱ组为32.5%;Ⅲ组为47.5%;Ⅳ组为75%;除Ⅳ组一例病人SpO2〈90% 、R〈10次/分钟列入呼吸抑制外,Ⅰ~Ⅲ组未发现呼吸抑制.[结论]吗啡伍用小剂量纳洛酮注入硬脊膜外腔对术后镇痛效果无影响,并可有效地减少吗啡术后镇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吗啡不同给药方式颈丛神经阻滞在颈前路颈问盘摘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4例ASAⅠ-Ⅱ级择期实施颈前路颈间盘摘除术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2例.A组局麻药内加吗啡4 mg,B组术毕将吗啡4 mg(1/3剂量浅丛、2/3剂量深丛)右侧颈丛神经注入.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结果:A组综合镇痛质量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术中芬太尼用药量少于B组(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8%,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1.9%和2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小剂量吗啡术前颈丛神经阻滞用于术后镇痛明显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应用于关节内注射对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①选择2002-02/2003-0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6~56岁,术前均无服用镇痛药物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前分级Ⅰ~Ⅱ级,无明显的心、肺、肝等病史,且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用药组和吗啡组,每组50例。联合用药组手术后在关节内注射盐酸吗啡1mg和复方倍他米松1mL(比利时先灵葆雅制药厂生产,批号:4JBBKA35A,规格:1mL(5mg/2mg)/支);吗啡组注射盐酸吗啡1mg(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020316,规格:1mL(10mg)/支)。③观察给药后8和24h采用目测类比评分(0 ̄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在患者双足站立、膝关节伸展状态下进行镇痛效果评估。术后48h观察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④数据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进一步差异性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目测类比评分:给药后8h,联合用药组与吗啡组相近,分别为(1.41±0.74),(1.52±0.65)分(q=2.72,P>0.05)。给药后24h,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吗啡组[(1.46±0.61),(2.53±1.24)分,q=3.42,P<0.05]。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静脉应用吗啡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吗啡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应用于关节内注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吗啡,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丙泊酚注射痛指导无痛人流术后镇痛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6月拟行无痛人流的患者1200例,年龄18~42岁,ASAⅠ~Ⅱ级,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分为三组(Ⅰ、Ⅱ、Ⅲ组),每组400例.三组均以0.5 mL/s的速率静注1%丙泊酚2 mg/kg,当丙泊酚给药量达1/4时暂停给药,采用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RS)评分法评价丙泊酚注射痛(VRS 1分为发生注射痛,VRS≥2分为中重度注射痛),之后静注剩余量丙泊酚完成麻醉诱导,Ⅰ组所有病例未予其他特殊处理;Ⅱ、Ⅲ组中VRS≥1分者术中静注舒芬太尼0.2 μg/kg;Ⅲ组中VRS≥2分者术后另给予下腹部理疗辅助镇痛.术后30 min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无痛人流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30分为发生术后疼痛.[结果]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Ⅰ组为67%,Ⅱ组为68.5%,Ⅲ组为6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疼痛发生率Ⅰ组为70%,Ⅱ组为26%,Ⅲ组为11.3%,Ⅱ、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说明依据丙泊酚注射痛给予舒芬太尼能明显减少术后疼痛发生率;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说明依据丙泊酚注射痛程度给予不同术后镇痛模式的有效性.[结论]应用丙泊酚注射痛指导无痛人流术后镇痛的模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静脉镇痛、硬膜外腔镇痛、静脉复合硬膜外腔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相似情况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硬膜外腔镇痛组(Ⅱ组)、静脉镇痛复合硬膜外腔镇痛组(Ⅲ组)。Ⅰ组:负荷量为静脉注射芬太尼0.05mg/h;维持量为静脉注射2mL/h(芬太尼0.7mg+氟哌啶5mg+80mL生理盐水)。Ⅱ组:负荷量为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5mg;维持量为硬膜外腔注入2mL/h(吗啡4mg+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氟哌啶5mg+生理盐水70mL)。Ⅲ组:负荷量为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5mg(生理盐水稀释到5mL);维持量为静脉注入2mL/h(芬太尼0.7mg+氟哌啶5mg+80mL生理盐水)。用双盲法记录患者镇痛效果及呕吐、瘙痒等发生率。结果镇痛效果以Ⅲ组最好,Ⅱ组次之,Ⅰ组效果较差。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方法以硬膜外腔复合静脉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硬膜外术前给药与静脉联合镇痛用于高龄老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Ⅰ组30例,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胃复安30 mg,地塞米松10 mg和生理盐水,静脉泵入;Ⅱ组30例,配方为:0.894%罗哌卡因20 ml,吗啡2 mg,胃复安30 mg,地塞米松10 mg和生理盐水,进行镇痛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疼痛评分、镇静评分、镇痛优良率及轻中度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结论:小剂量硬膜外术前给药与静脉联合用于高龄老人下肢手术后患者均可获得安全和理想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哌利多耳穴注射预防姐科手术患者吗啡术后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麻醉与吗啡术后镇痛的妇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氟哌利多耳穴注射,Ⅱ组为氟哌利多肌内注射,Ⅲ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次数和程度,按评定标准以计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恶心与呕吐发生率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恶心与呕吐发生率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哌利多耳穴注射预防妇科手术患者吗啡术后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临床效果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