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N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7例N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Ⅰ期患者,2例Ⅱ期患者,2例Ⅲ期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在鼻内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带吸管电凝辅助止血.结果:7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手术平均时间(110±33.5)min,术中出血量介于230 ~650 mL,中位数出血量380 mL,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6年,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联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NA切除手术治疗Ⅰ期及Ⅱ期NA患者,具有出血量少、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局限于鼻腔、鼻咽腔、筛蝶窦及未侵犯颞下窝的外侧区和未侵犯颅内的Ⅲ期NA患者也适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单极高频电刀切除儿童扁桃体,观察术中、术后相关指标,评价手术疗效,并与传统扁桃体剥离术相比较。方法选择4~9岁儿童40例,严格根据扁桃体切除手术指征,完善相关必要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鼻内镜下单极高频电刀切除扁桃体手术,观察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疼痛、术后伪膜生长情况和术后出血情况,传统扁桃体剥离手术方式选择40例患儿。结果通过鼻内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扁桃体剥离组(P0.05),鼻内镜组术后无出血,传统扁桃体剥离组1例迟发性出血,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和白色伪膜脱落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进行单极高频电刀切除儿童扁桃体过程中出血少,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楚,周围组织损伤小,伤口恢复快,能有效减少患儿痛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64例鼾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行扁桃体剥离术联合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恢复饮食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恢复饮食时间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鼾症的临床效果良好,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吸引器头辅助高频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疗效。方法509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利用鼻内镜下金属细头吸引器辅助高频电凝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除1例外均获一次性成功。结论鼻内镜下金属细头吸引器联合高频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视野清晰,准确暴露出血部位,该方法安全,有效,更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和鼻内镜下电动吸切器切除腺样体的手术效果。方法 44例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其中21例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术式(等离子刀组),23例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吸切器切除腺样体术式(吸切器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假膜脱落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随访患儿手术前后听力改善情况,采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18)评估打鼾症状。结果 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假膜脱落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3个月随访,2组鼻塞、鼻漏、睡眠打鼾及听力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无腺样体残体。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和缩短伤口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腔、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1例鼻腔、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在内镜下完成手术.术中在鼻内镜引导下,运用电凝逐步凝固肿瘤根蒂部,运用电动切割器将根蒂切断,对于较大的肿瘤可用电刀将肿瘤切开,电凝止血,逐步取出.较大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将肿瘤推入鼻咽,经口取出.结果 用鼻内镜顺利并完整的切除了鼻腔/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60~550mL,术后无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5年,肿瘤无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镜进行切除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但需要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巨大息肉的护理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巨大息肉2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4例,出血率10.08%.迟发出血3例.无穿孔和患者死亡.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医护间默契配合及细致的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大肠巨大息肉切除治疗的成功率,预防和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们采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方法:6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进行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7例全身麻醉术中采用了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结果:本组无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900 ml;8例平均随访8个月(1~20个月),1例(12.5%)术中未能完全切除.结论: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黄玉英  张月敏  黄静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409-1410
鼻咽血管纤维瘤是耳鼻咽喉科较少见的一种鼻咽部良性肿瘤,多发于10-25岁的男性青年,在组织学上由增生的血管和纤维组织构成,具有扩展性生长的特点,可破坏颅底骨质及周围软组织结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肿瘤局限于鼻咽腔或仅累及鼻窦,可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如肿瘤已累及翼腭窝或侵犯颅底,则采用鼻内镜下硬腭进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与钢刀在牙龈纤维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3例牙龈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电刀组19例和钢刀组34例,术后使用牙周塞治剂塞治创面,并给予精心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愈合,1例患者手术后2年8个月复发,其他患者随访6个月~9年,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高频电刀组总满意度为94%,钢刀组为76%,高频电刀组优于钢刀组(P<0.01).结论:高频电刀切除牙龈纤维瘤是安全、有效、便捷的手术方法,疗效优于传统钢刀手术.配合精心护理,有效提高了牙龈纤维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对经鼻内镜鼻咽癌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的体会.方法 从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25例鼻咽残留肿物或鼻咽肿物复发患者接受了经鼻内镜鼻咽癌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者恢复良好,无张口、吞咽、发音困难和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鼻内镜进路鼻咽癌救援手术虽然是新的治疗方法,但只要术前选好合适的病例,做好术前准备及细心术后护理,可使放疗后鼻咽癌局限性残留或复发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术中均能彻底切除肿瘤。复查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见鼻咽部术腔黏膜上皮化好,鼻咽颅底CT扫描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出血。术侧鼻腔功能良好,无不适感。结论鼻内镜术式损伤小,并发症少,能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的勃膜和结构,符合现代医学的微创原则。较传统手术微创、出血少、生理干扰小、不影响颌面部发育,肿瘤切除更彻底;如确实肿瘤出血凶猛,无法控制,可经鼻腔进行快速有效填塞,随时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6年11月以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12例,1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1~3d行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详细观察栓塞后毒副作用及并发症,并记录手术时出血量。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肿瘤病变范围及供血情况,12例患者中一侧颌内动脉供血8例,合并咽升动脉供血4例。7例完全栓塞,5例仅部分栓塞。毒副作用为栓塞侧面部疼痛4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70ml。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能减少外科术中出血并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JNA)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几个临床问题.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例JNA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陆床资料.结果患者术中失血量与传统手术相近或略为减少,无任何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十分满意.结论 JNA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安全可行.经颈部小切口颈外动脉暂时性阻断术操作简单,费用低廉,JNA切除在此手术后立即进行,对减少术中失血量效果最佳.充分的手术视野和准确的JNA根蒂定位是JNA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关键环节.该术式的适应证尚在继续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15.
影像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3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进行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手术前栓塞。结果 CT、MR均能良好地显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侵犯范围,CT对骨质侵犯显示清晰,MR同晨反映软组织侵犯范围方面优于CT。DSA可明确肿瘤血供,手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结论 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合理应用,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血管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27例,上颌窦血管瘤4例,难治性鼻出血4例(其中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鼻咽癌放疗后难治性鼻出血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行DSA、栓塞进行诊断和治疗,分析DSA及栓塞术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5例均成功进行DSA及栓塞治疗。单纯栓塞治疗的5例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及其他难治性鼻出血3例均一次栓塞治愈,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Ⅳ期因颅底广泛破坏和颈内动脉供血仅行姑息性栓塞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瘤体明显缩小。余2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及4例上颌窦血管瘤栓塞后再予手术治疗,28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仅470 ml,2例Ⅳ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因由颈内、外动脉同时供血单纯行颈外供瘤动脉栓塞,术中出血量较多。结论 DSA能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供血动脉、异常交通支、动静脉瘘等动态图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对颈外动脉系统的难治性鼻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血运丰富需手术治疗的肿瘤,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脊柱内镜下减压手术与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疼痛科及骨科脊柱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以年龄18~45岁,BMI≥28 kg/m^2,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手术治疗为入组标准。根据病人接受术式不同分为内镜组(62例)及开放组(25例)。以术前及术后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返工作时间、MacNab评分、术后再手术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两组差异,比较两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62例病人平均年龄(31.2±8.2)岁,平均BMI值为(30.8±3.1)kg/m^2,平均重返工作时间(3.2±6.2)月,平均手术时间(68.5±36.6)分钟,平均出血量(5.1±4.2)ml。MacNab评分结果为优(50例)、良(5例)、可(1例)、差(6例),优良率88.7%。10例术复发再次接受手术(再手术率16.1%);开放组手术25例病人平均年龄(29.8±7.1)岁,平均BMI值为(31.6±3.7)kg/m^2,平均重返工作时间(5.7±4.2)月,平均手术时间(145.8±51.5)分钟,平均出血量(334.0±215.4)ml。MacNab评分结果为优(20例)、良(4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6.0%。1例术后症状复发接受翻修开放手术(再手术率4%)。两组病人年龄、BMI值和MacNa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返工作时间、术后复发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于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脊柱内镜手术与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均有明显疗效。而脊椎内镜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恢复时间更短,病人能更快地重回工作恢复社会角色。此外,脊椎内镜术后二次手术率较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术较高,推测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率较开放手术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常规MR及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累及的解剖结构,初步探讨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MRI及动态增强表现。18例均行常规MRI平扫检查,15例同时行普通MR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变化(TIC)曲线。结果分期及部位:18例术前Ⅱb期4例,Ⅱc期9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均累及翼腭窝和腭动脉供血区,13例累及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区;复发后Ⅱa期5例,Ⅱb期4例,Ⅱc期9例,均累及翼腭窝。MR平扫示术前肿瘤横轴长度大于纵轴,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T_1WI、T_2WI信号混杂;复发后瘤体形态较规整,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信号混杂程度较术前轻。MR普通及动态增强示术前肿瘤明显欠均匀强化,复发后亦呈明显强化,但较术前均匀,7例TIC曲线整体呈速升-缓降型。结论MR及动态增强对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和MRI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I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JNA)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JNA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 结果 患者术后均未进行规范性随访,平均于2.4年后症状再次出现时诊为肿瘤复发。CT显示复发肿瘤多以蝶腭孔为中心,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包括颅底及颅内结构。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范围。 结论 采用CT和MRI对JNA术后患者行规范性随访检查对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对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美容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80例单侧PTC患者,男17例,女63例,年龄(52.35±5.44)岁,年龄范围为33~67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全乳晕入路组与经口腔前庭入路组,每组40例。经口腔前庭入路组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全乳晕入路组采用全乳晕入路腔镜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美容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腔前庭入路组患者的美容效果满意度[97.5%(39/40)]高于全乳晕入路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腺功能损伤、癌转移及癌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TC患者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且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