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利湿中药治疗湿热痹阻证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MMP-3、COX-2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湿热痹阻证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祛风通络利湿中药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统计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血尿酸、ESR、CRP、IL-1β、TNF-α、MMP-3、COX-2水平及随访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发热烦闷、口渴便黄、舌质红或暗、舌苔黄及脉滑数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血尿酸、ESR、CRP、IL-1β、TNF-α、MMP-3及COX-2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通络利湿中药治疗湿热痹阻证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关节疼痛,降低血尿酸水平和复发风险,并有助于下调炎症指标及MMP-3及COX-2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痹宁熏蒸联合西医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湿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通痹宁熏蒸。2组疗程均28 d。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关节症状及功能评价、风湿四项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各关节症状及功能评价指标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晨僵时间及双手平均握力外其他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风湿四项各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ASO、ESR低于对照组(P0.05),2组RF、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TNF-α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痹宁熏蒸联合西医治疗能有效改善活动期RA湿热瘀阻证患者临床症状,下调炎症相关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祛风散寒贴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祛风散寒膏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血中CRP、IL-1、TNF-α、R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1、TNF-α、RF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祛风散寒贴敷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CRP、IL-1、TNF-α、R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片及醋氯芬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毒祛风通络方及来氟米特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RP、ESR、IL-1、R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活络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27和IL-32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联合组各61例。另选择1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西医组口服尼美舒利片,0.1 g/次,2次/d;和来氟米特胶囊,20 mg/次,1次/d,口服。联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小活络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晨僵情况、健康评价问卷评分(HAQ);进行治疗前后寒湿痹阻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检测治疗前后IL-17,IL-27,IL-32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类风湿疗效评估ACR20为90.16%,高于西医组的68.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P0.01),联合组ACR50和ACR70均高于西医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8.52%,高于对照组的67.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8,P0.01);治疗后联合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数,屈伸不利、晨僵时间、肿胀程度和HAQ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1);治疗后联合组ESR,CRP和RF水平低于西医组,28个关节活动度DAS28评分也低于西医组(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血清IL-17,IL-27,IL-32和TNF-α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联合组IL-17,IL-27,IL-32和TNF-α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小活络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能进一步的改善症状,控制疾病活动,提高临床疗效,并能下调IL-17,IL-27,IL-32和TNF-α等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热通络方离子导入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2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加用美洛昔康,治疗组使用清热通络方离子导入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疾病相关指标、实验室数据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4%)相较于对照组(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指标较其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后RF滴度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疾病相关指标及实验室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4.30%)(P0.05)。结论:清热通络方离子导入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且能避免非甾体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推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应用甲氨蝶呤联合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血沉、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RF)、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7及IL-23)、CRP、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不仅可抑制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还可通过降低CRP、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和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3例AG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片,1片/次,1次/d,饭后服用;双氯芬酸钠凝胶,适量外涂患处,适当按摩,3次/d。观察组美洛昔康片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两组疗程均为治疗7 d。患者每日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进行治疗前后湿热痹阻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_2(PGE_2),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05,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等主证评分、次证评分和湿热痹阻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SR,CRP,UA,IL-1β,IL-6,IL-8,TNF-α,COX-2,PGE_2和TXB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6-keto-PGF_(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美洛昔康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AGA湿热痹阻证患者可快速缓解和消除疼痛,减轻临床主要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化痹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6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运清 《四川中医》2007,25(8):64-65
目的:观察化痹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方法:将130例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和湿热痹阻型痹证分型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化痹饮,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常规方案,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变化、空腹血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77%(P〈0.01,μ=79.051);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功能障碍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IL-1、TNF-α等炎性生经指标降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肝功损伤和明显消化道反应,治疗线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结论:化痹饮是一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对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β-链蛋白(β-catenin)及骨形成蛋白(BMP)-2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塞来昔布+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7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Wnt-3α、β-catenin、BMP-2水平及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分、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主要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Wnt-3α、β-catenin、BMP-2水平及DAS28评分、SDAI评分、CDAI评分和关节晨僵屈伸不利、关节疼痛且痛有定处、关节肿胀、腰膝酸软及肢冷不温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可显著缓解关节疼痛,控制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下调Wnt-3α、β-catenin及BMP-2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王锋 《新中医》2021,53(6):62-66
目的:观察清热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 (IL-17)、白细胞介素-1 (IL-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4%,对照组为76.1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及口渴汗出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及口渴汗出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对照组为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α1-AGP、TL1A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14.
张根群  刘洋 《吉林中医药》2020,40(3):349-352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通瘀汤加减对湿热瘀阻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及IL-8、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3月湿热瘀阻型前列腺炎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采用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清热利湿通瘀汤加减,持续治疗4个周。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测定前列腺液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0.49%,低于观察组的9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前列腺液IL-8、TNF-α水平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前列腺液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排尿症状、疼痛及不适和生活质量评分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排尿症状、疼痛及不适和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评分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热利湿通瘀汤加减可以明显改善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中医证候,降低前列腺液IL-8、TNF-α,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5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治疗,观察组应用口服秋水仙碱结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疼痛缓解时间、局部肤温降低时间、局部肿胀消退时间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高,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8):1116-1117
目的:观察分析三因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三因通痹汤,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和IL-1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TNF-α水平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应用自拟三因通痹汤,能够减少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蠲痹汤加减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VAS疼痛评分、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G (IgG)、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炎症细胞因子(IL-6、IL-4、IL-10、TNF-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ESR、hs-CRP、IgG、RF、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L-4、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IgG、RF、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炎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别嘌呤醇口服,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除痹通络方辅助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关节损伤评分、血尿酸、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骨质破坏评分、关节腔狭窄评分及血尿酸、IL-1β、IL-8、IL-17、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减轻关节损伤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个证型组,应用LEF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LEF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 CRP)、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 20% 改善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 , ACR20)、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50%改善(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50% improvement , ACR50 )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减少,VAS、ESR、CRP、R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外,其余各组关节晨僵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型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VAS 、RF改变及总有效率改善明显优于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F治疗RA疗效显著,其中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效果明显优于肝肾阴虚证和肾气虚寒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采用清热除湿方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125例R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2例接受雷公藤多苷等西药治疗,研究组63例加用清热除湿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清热除湿方能够显著降低湿热痹证RA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总有效率及药物安全性均优于雷公藤多苷,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