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PICCO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EGDT)达标率、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72 h内液体入量、液体平衡、ICU内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内72 h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72 h内总的液体入量[(9565±1623) ml与(12 245 ±2253)ml,t=2.673,P=0.021]及正平衡[(3656±1904) ml与(5465±2765) ml,t=2.357,P=0.01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PICCO组72 h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52.6±87.4与226.8±69.4,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34.7±42.8)h与(193.3±92.4)h,t=1.356,P=0.023].(3)两组在相同时间段乳酸水平、CVP值、6 hEGDT达标率、ICU住院时间、72 h后ICU内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CVP指导的常规液体复苏相比,PICCO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新活素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用PICCO监测仪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4、48、72 h的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射血分数(GEF)和心功能指数(CFI),连续测3次并取平均值,同步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结果用药后24、48、72 h,研究组患者S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但2组HR、CVP、MA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24、48、72 h,研究组CFI、ELWI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用药前比较,研究组CI、SVI和GEF水平于用药后24 h即显著升高(P 0.05),而对照组CI、SVI水平则于用药后72 h显著升高,GEF水平于用药后48 h显著升高(P 0.05);用药后,2组患者GEDI和SVRI水平均降低,但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活素可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而PICCO技术是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容量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在心力衰竭诊断、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心力衰竭患者176例,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组89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组87例;选择同期该院非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采集3组患者EDTA抗凝血浆标本,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标本的BNP水平。结果 (1)收缩性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力衰竭组患者用药后24、48、72h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用药前,且治疗后比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用药后48h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用药后24h,用药后72h显著低于用药后48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72h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是诊断和评价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且评价收缩性心力衰竭较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硝酸还原法和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分别测定MODS组25例及非MODS组31患者12、24、48、72、120 h及对照组32例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MODS组12、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MODS组仅24、48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S组与非MODS组相比,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机磷中毒并发MODS患者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参与导致有机磷中毒发生多脏器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在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TPE)1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抗休克、抗感染、CRRT清除炎症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升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治疗为TPE组。结果:TPE后48h、72h、后7d,TPE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TPE组P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72h、7d,TPE组APT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FIB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7d,TPE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TPE能改善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APACHEⅡ评分,并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对综合ICU严重脓毒症患者循环灌注和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8岁以上严重脓毒症患者63例随机分配入集束化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LAC)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集束化治疗组HR、SBP和DBP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集束化治疗组入选后6 h CVP和ScvO2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LAC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入选后24 h CVP和ScvO2仍高于对照组同期,LAC仍低于对照组同期,但仅LAC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集束化治疗组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的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7.
邵英 《全科护理》2021,19(27):3821-382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在重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病人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行CRRT疗法治疗的120例重症感染休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将120例重症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分别采用PICCO监测(PICCO组,n=60)和中心静脉压监测(CVP组,n=60),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ICCO组MAP、ScvO2明显高于CVP组(P<0.05),HR明显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病人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明显短于CVP组,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B型脑钠肽(BNP)、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仪在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乳酸水平,降低血管外肺水,缩短病人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o-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联合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治疗心脏瓣膜病术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术后心源性休克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联合组采用IABP联合CBP治疗,对照组仅采用CBP治疗。比较两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入住时间、辅助应用呼吸机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治疗前后血乳酸、血氧饱和度水平,以及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治疗前后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评分情况。结果联合组ICU入住时间、辅助应用呼吸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I、PAWP、CVP、血乳酸、脉搏氧饱和度水平及MO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I和血氧饱和度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WP、CVP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CI和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AWP、CVP和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联合组为16.0%低于对照组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MO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MO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联合CBP治疗心脏瓣膜病术后心源性休克临床效果好,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延缓MODS病情进展,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在重症冠脉搭桥术后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58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30例)和PICCO组(28例),比较两组术后1,2,3 d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治疗期间的各项住院相关指标。结果PICCO组患者术后3 d的液体入量、尿量及动脉血Lac均低于CVP组,MAP高于CVP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ABP置管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均低于CVP组(P<0.05),两组术后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对指导重症冠脉搭桥术后容量管理有积极作用,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果,以指导脓毒症危重患者的早期液体护理管理。方法选择7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根据试验结果实施液体管理,对比两组液体复苏后CVP、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结果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补液对照组的意外发生率高于被动抬腿观察组(P0.05);PLR复苏前后CV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后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对照组复苏前后CVP、MA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能有效反应容量状态,改善患者的循环灌注;实施过程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补液试验,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MODS患者,其中治疗组(MODS发生48 h内行CBP治疗)46例,对照组(MODS发生48 h后行CBP治疗)52例,分别行CBP治疗48~276 h.观察并比较两组CBP治疗24、48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MODS评分及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生MODS时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 h 两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可能早期开展CBP治疗,能提高MOD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对ICU内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方法42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PiCCO组以ELWI为目标进行容量管理,CVP组以中心静脉压(CVP)结合胸部影像学为参照进行容量管理,比较两组24 h、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血乳酸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液体出入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PiCCO组72 h APACHEⅡ评分较CVP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9,P<0.05)。 PiCCO组48 h、72 h的氧合指数及ScVO2明显高于CVP组,而72 h血乳酸明显低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2.69、36.51、21.65、97.67、9.21,P均<0.05)。 PiCCO组在24 h、48 h、72 h时液体净入量均明显少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67.62、127.38、31.66,P均<0.05)。 PiCC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与CVP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2.05、10.72,P均<0.05)。PiCCO组患者的28 d死亡率与CVP组比较有所下降,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PiCCO技术监测,根据ELWI指导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总入液量,明显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74-427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住的92例被确诊为患有ICU综合征的重症监护病房的老年人患者,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单纯ICU综合征组(对照组,n=45)和ICU综合征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组(观察组,n=47)。检测并对比分析入院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BNP水平差异,并对ICU综合征并急性心力衰竭组治疗前与治疗1、2、3个月后血浆BNP水平和症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657.3±3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6±42p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下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下降程度与症状改善程度呈正相(r=0.643)。血浆BNP是协助诊断、评估老年ICU综合征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度及监测治疗效果的一个较为敏感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 CCO)监测指导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液体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5例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入院后给予常规液体管理,观察组(n=48)入院后行Pi CCO监测并据此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液体管理的效果与转归。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肌力药物评分(VIS)、尿量、血乳酸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d的HR、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脑钠肽(BNP)、血清肌酐(Scr)、脑钠肽(BNP)、降钙素原(PC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d的BNP、Scr、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 CCO监测指导下应用液体管理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效果理想,较常规液体管理更有利于保护心、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提高临床中的液体管理质量,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60-761
目的通过测定小儿急性肺炎合并脓毒症的炎症指标及分析病情、转归、预后,探讨合并脓毒症对肺炎预后的重要意义。方法将72例小儿急性肺炎患儿按病情的不同分为脓毒组和非脓毒组,入院24h内测定两组患儿静脉血中C-反应蛋白和TNF-a含量,给予患儿抗生素和积极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小儿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死亡发生情况。结果脓毒组患儿住院时间、MODS和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组患儿C-反应蛋白和TNF-a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肺炎合并脓毒症炎症反应指标处于高水平,病情较差,治疗后MODS及死亡发生率较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肺炎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PICCO)在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CBP治疗的危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PICCO技术所监测的数值包括平均动脉压(MAP)、胸腔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设置超滤率,对照组根据常规的心率(HR)、MAP、中心静脉压(CVP)值设置超滤率,观察两组患者进行CBP治疗后24h、48 h、72 h、96 h的超滤率和去甲肾上腺素单位剂量,以及CBP治疗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超滤率、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时间、CBP治疗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CCO容量监测能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在CBP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PICCO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率,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据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中的容量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和依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WL)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与6h,2组患者EVLWI、GEDV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V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EVWL和GEDV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在重症心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重症病房的心脏术后患者30例行Pi CCO监测,记录患者术后4 h、12 h、24 h和48 h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包括心功能指数(CFI)、血管外肺水肿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CVP,检测患者血脑钠肽(BNP)水平,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与BNP的相关性,评估Pi CCO监测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Pi CCO监测下,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最短时间为7天,平均(8.76±1.02)天,入住ICU和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66±1.25)和(7.95±1.36)天,随着术后时间延长,CFI增加,EVLWI降低,SVRI术后4 h和12 h降低,24 h后逐渐升高恢复平稳,上述指标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VLWI与BNP呈正相关(r=0.88,P0.05),而CFI与BNP呈负相关(r=-0.47,P0.05),而SVRI和CVP均与BNP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ICCO监测技术可反映心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降低术后风险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硝酸还原法和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分别测定MODS组25例及非MODS组31患者12、24、48、72、120 h及对照组32例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MODS组12、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MODS组仅24、48 h血浆NO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S组与非MODS组相比,24、48、72、120 h血浆NO及P选择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机磷中毒并发MODS患者血浆NO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参与导致有机磷中毒发生多脏器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