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髋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髋关节置换组72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组73例行骨折内固定术,分别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髋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骨折内固定组比较,髋关节置换组手术出血量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将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显著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芳 《医学信息》2010,23(4):1128-1129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股骨颈骨折24例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术,随访6个月~3年.结果 在2周左右患者下地行走,基本恢复伤前功能,优良率达83.3%.结论 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68例高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对照组3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实验组34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应对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更出色,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为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BSCO、CSA、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THA与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提取资料,采用Review Manager5. 3软件对所有结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其中采用THA的患者有1 644例,采用HA的患者有1 629例。结果显示THA组手术时间长于HA,TH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THA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于HA组,术后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高于H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HA组,术后髋臼磨损、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髋部疼痛及假体松动的发生率低于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虽然THA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多,但是其在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HA。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7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78例高龄(年龄在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18例,生物型全髋关节52例,人工半髋置换8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38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54例,良17例,可4例,差3例,总优良率9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练,缩短了卧床时间,可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并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的常规术式及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用术式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为主;全髋置换术较单、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好;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其术式选择应视患者病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两种方案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仍存争议。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协作网数据库(2009年第1期)、MEDLINE(1966-01/2009-05)、EMbase(1984-01/2009-0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01/2009-05)、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01/2009-05)。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18。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6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的病死率、感染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P0.001);远期随访全髋置换翻修率低于半髋置换(RR=0.28,95%CI=0.12~0.66,P=0.003);全髋置换后脱位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RR=3.45,95%CI=1.29~9.19,P=0.01);全髋置换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少于半髋置换(RR=0.12,95%CI=0.05~0.30,P0.00001);全髋置换活动功能优于半髋置换(RR=1.32,95%CI=1.04~1.68,P=0.02)。提示短期随访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后病死率、翻修率、关节功能、脱位率、疼痛及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中期随访全髋置换的脱位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远期随访全髋置换后活动功能优于半髋置换,且翻修率和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半髋置换。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20°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诊治的30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15例采用120°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钢板组),15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颈干角丢失、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结果钢板组获得平均28.3 (24~32)个月随访空心钉组术后获得平均28.4 (24~33)个月随访。钢板组与空心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均明显低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钢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空心钉组(P0.05)。结论相较于空心钉内固定术,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颈干角丢失少等优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微创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44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随机分为DAA组(n =22)和Mis-PLA组(n =22)。2组均完成术后2年随访调查,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疼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早期坐位的能力、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术后6周及2年患者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2年死亡率。 结果 (1)与Mis-PLA组相比,DA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72 h患肺炎的人数较少,术后24 h VAS评分减低,术后患者可坐位1 h的时间及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较早(P<0.05)。(2)术后6周,DAA组在穿袜系鞋带及坐椅子方面Harris评分优于Mis-PLA组(P<0.05),两组上楼梯方面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在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随访2年,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AA入路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可以较Mis-PLA入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早更快地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8岁,平均年龄80.3岁;18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平均随访12.6个月(5~21个月)。PFN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少(P〈0.05),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较PFNA组早(P〈0.05)。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比分析国产髋关节假体与国际品牌髋关节产品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方法以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进行的国产髋关节假体全髋关节置换26例患者(26髋)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本手术组医生所进行的国际品牌的26例髋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均行Harris评分,实验组术前平均(37.6±4.32)分,对照组术前平均(38.7±4.16)分。所有患者进行平均17个月随访。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统计术后1周、4周、3个月、半年Harris评分。实验组术后Harris平均分较术前明显提高(<0.05),两组间术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病例术后出现1例置换关节脱位,两组均无明显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感染、下肢不等长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实验组在近期疗效上能达到与对照组同样的满意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解除患侧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能早期恢复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共247例为研究对象,对8个可能与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性别、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等因素在有脱位组与无脱位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62)、手术方式为后外侧入路(OR=3.478)、人工股骨头直径为22 mm(OR=2.558)可作为预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当股骨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mm(OR=0.635)时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建议术前、术中应将各危险因素纳入考虑并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ALCP)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PFNA和ALCP治疗的26例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FNA组14例,ALCP组12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与ALCP组相比,PFNA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失血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平均25个月。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内固定断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肢体严重旋转与短缩畸形等并发症。2组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完全愈合后,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Evanic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ALCP均为固定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良好内固定物,但PFNA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置换前步行能力和活动功能能够很好的预测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和功能状态,但对于置换前没有任何行走能力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无法使用这些客观评估手段来预测置换后功能效果。 目的:探讨置换前主观活动功能评估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预测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患者特征资料。 方法:前瞻性研究了两个中心在2010年11月和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髋关节置换病例,分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评估各组患者的特征资料、伤前(骨折患者)或置换前(骨性关节炎患者)2周SF-36评分和LAPAQ评分与置换后6个月患者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相关性。置换后6个月主观功能评价包括LAPAQ问卷调查表、SF-36评分量表,客观功能评价包括起立-行走测定和六分钟步行测试。 结果与结论:115例患者完成研究。①置换前LAPAQ评分和SF-36评分均能预测股骨颈骨折和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髋关节置换后6个月的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状态。置换前LAPAQ评分对置换后活动功能的预测似乎优于置换前SF-36评分。对于置换前无法用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髋部骨折患者来说,置换前LAPAQ评分是一种预测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方法。②与置换前相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6个月能够恢复到伤前的70%-80%活动功能,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置换后活动功能明显优于置换前,在置换后6个月,能够增加约27%活动功能。③患者的基本特征也影响置换后的活动功能,其中并发症数是影响置换后6个月功能最主要的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