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早有记载,根据外观形态也有命名,如"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称"白",或"状如沧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又称"松皮癣",还有称"风"、"蛇虱"的.在病因方面血热、血燥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从发病机制来说,虽有风、寒、热、燥邪外袭,但经络阻隔、气血淤滞是发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许多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医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价廉、服用方便的特点.有内治和外治法,本文就各型银屑病的辨证施治内治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癫风又称“白驳风”。“白癫”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后《证治准绳》、《医林改错》称本病为“白癜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留于腠理,搏于皮肤,以致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表皮内黑色素细胞中缺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对皮肤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有“白疮,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有白疮,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 等著述。并认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我们认为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疮”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浅在性的红斑鳞屑性炎症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刀癣”、“子母癣”、又称“血疳”。本病是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或因其人肝胆湿郁化热而成。西医认为病因尚末明确,可能与病毒有关系。本病多在躯干及四肢部发生玫瑰色斑疹,有比较薄细的糠批状的鳞屑复盖,在胸背的椭园形皮疹长轴与  相似文献   

5.
“消尔癣”治疗牛皮癣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又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疾病,该病病程缓慢,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文献中所描述的“白”、“蛇虱”、“风”相似,如对白记载:“此症俗名蛇虱,生于皮风,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医宗金鉴·外科心德》;“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圻裂血出痛楚。”(《外科证治全书》),“”字形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属祖国医学之“口僻”、“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歪嘴风”等病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脉,造成气血痹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7.
马启杭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18-1119
感冒是人们普遍易感的疾病,它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季多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体质虚弱,生活失调,卫外机能不固,风邪侵犯肺卫而发病。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暑湿四种类型。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中,往往挟有时气或疫气,病邪入侵,自呼吸道  相似文献   

8.
白疕,是皮肤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现代医学称为银屑病,旧称牛皮癣.祖国医学依其皮损表现而有松皮癣、干癣、庀风、白壳疮等不同名称.清<医宗金鉴>说:"白庀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荣外."<外科证治全书>日:"白庀(一名疙风),起如疹疥而色自,搔之屑起……"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因.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剧,夏季减轻或自行痊愈,部分患者可相反.数年之后则季节性不明显.其病情顽固,病程较长,易于复发,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又称瘾疹或风疹块,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称风瘙瘾疹,《医宗金鉴》称鬼风疙瘩,属中医瘾疹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由内、外因所致,内因即先天禀赋不耐,外因即各种致病因素诱发,如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肠胃积热复感风邪或血虚生风化燥郁于肌肤而发病。荨麻疹其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以此起彼伏为特点,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相似文献   

10.
中药方剂治疗银屑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祖国医学称为“白庀”、“干癣”或“松皮癣”。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因不明,易于复发的慢性皮肤病。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方剂内服加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白癜风治验     
白癜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为“白癜”或“白驳风”。《诸病源候论》云:“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曰:“此症自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斑点,并不痒痛。若因循日久,甚延及遍身。”1 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致气血失和所致。风邪乘虚入侵,或者跌扑损伤,皆可导致气血不和,瘀血阻络,肌肤失之濡煦或滋养,酿成皮肤色素脱失而致白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基本病变是表皮黑素细胞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因表皮黑素细胞亢…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其治疗困难,病程迁延,故称"牛皮癣",是皮肤科中最顽固的疾病之一.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中医称为"白疕"、"松皮癣"等,白疕因"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源远流长,治疗成功的个案更是屡有报道.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医中药的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有独到的特点和疗效.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多因素引起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辨证施治应依据症候特点,分为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则和方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纳入2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各项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基本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证(70.3%)>血燥证(17.3%)>风热证(12.4%);疾病分期依次为:稳定期(57.5%)>进行期(26.9%)>消退期(15.7%)。(2)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的关系:风热证在进行期中所占比例较大,血瘀证和血燥证在静止期中所占比例较大。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3)中医基本证候与各项病情评判指标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PASI评分风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瘙痒评分风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回归分析发现:躯干部的P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对3种证型的影响程度不同,与血燥证和风热证正相关,与血瘀证负相关;年龄分段与血燥证负相关。【结论】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证型与银屑病分期可能有对应关系: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本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所以又称“五十肩”。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受风着凉有关,因此又称为“漏肩风”、“冻结肩”。人到中年以后,体内新陈代谢减弱,全身出现退行性变化,肩关节活动减退,如劳作出汗受风,或夜卧着凉,或肩部软组织过度疲劳、造成关节劳损、日久失  相似文献   

15.
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以发热、咳嗽、气喘、胸痛为其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青壮年。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外感热病中的“风温”、“冬温”、“肺热咳喘”、“肺闭喘嗽”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描述,如清代陈平伯《外感风热篇》中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多,或恶风或不恶风,身必热、咳嗽、烦渴。”他所描述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中医有“干癣”、“银钱风”、“松皮癣”、“白疕”等名称。《诸病源候论》云:“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疯门全书》云:“块如钱,内红外白、刺之无血、色白如银,先发于身,后上面部”均形象地刻画出银屑病的皮损特点。此病临床发病较多而又极为顽固,现治疗方法虽多,但均无稳定疗效,且易复发,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年来在中医治疗银屑病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祖国医学称为“白疕”。是一种常见的以角质形成细胞(KC)过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组织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病灶内异常浸润的T淋巴细胞(主要是CD4 T淋巴细胞)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银屑病属于Th1优势应答,以INF-γ、IL-2、TNF-ɑ为代表的Th1型细胞因子会加重银屑病病情,而以IL-4、IL-10为代表的Th2型细胞因子则起着保护作用。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就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复方对银屑病…  相似文献   

18.
李桂芬 《黑龙江医学》2002,26(10):808-809
急性肾炎属中医“浮肿”、“血尿”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水液运行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水道 (宣化 ) ,脾气的转输(运化 )与肾气的开阖 (湿化 ) ,故肾炎的发生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病因为风热、风寒与湿热疮毒等。风热或风寒犯肺 ,可使肺气不宣 ,升降失常 ,风遏水阻而出现水肿 ,称风水型。皮肤疮毒或湿热困脾或因久病脾虚 ,均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停聚 ,临床上水肿重者称温重型。脾虚症状明显者称脾虚型。如湿热下注 ,膀胱气化不利 ,水湿溢于肌肤 ,并出现明显血尿 ,称湿热型。肾病及肝水不涵木 ,则可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1 辨证论…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面瘫”,“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记载。本病的发生多与风湿、病毒感染及多发性神经炎有关,受风着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此外,慢性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也可继发本病。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  相似文献   

20.
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疳”范畴 ,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症状以口舌点状溃烂 ,反复发作 ,灼热疼痛为特征。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作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 ,本病起因多为饮食不节 ,酒食热毒 ,劳倦过度 ,七情刺激等致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 ,上熏于口而发病 ,少数亦可由邪热或阳虚体弱 ,过食寒凉而发病。其病变部位在口腔 ,而口腔与内脏有密切联系 ,对发病机理的认识 ,尹沂平等[1 ] 认为本病病因复杂 ,外多因风、火、燥、邪上冲 ,内多与心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孙海花[2 ] 认为脾阳受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