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6只眼)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伴随的全身情况。并对RVO进行分型。结果:视力<0.1有24只眼(66.7%),25只眼(69.4%)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只眼(61.1%)为缺血型,30例(85.7%)患者伴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全身情况。结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糖尿病的全身性血管病变的一种表现,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要注重远期的随访观察,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3例26只眼SLE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及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抗心磷脂抗体(AC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8例行彩色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 所有患者发病时均处于活动期。有8例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病人,其中6例出现中怄神经系统病变。本组病例中视网膜棉絮状渗出检出率最高(57.7%),其次为视网膜血管阻塞(46.2%)。视力在0.1以下13只眼,其中7只由视网膜血管阻塞所致,4只由视网膜棉絮状渗出所致。结论 SLE视网膜病变多出现在狼疮的活动期;眼底视网膜病变中以棉絮样斑及视网膜血管阻塞最常见;视网膜血管阻塞病变的狼疮患者.可能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同时对视力威胁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血管形成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预后影响。方法:通过观察155例159只眼(其中4人为双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治疗前后的视力比较结果,分析新生血管形成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底变化及视力的影响。结果:新生血管的形成5a以上的发生率高达80%;159只眼中51只产生了新生血管占总数的32.1%;玻璃体出血25例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15,7%;因视网膜阻塞造成盲目者13只眼占8.2%;其中因新生血管以及并发症致盲目者9只眼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5,7%。结论:新生血管形成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有无新生血管形成将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视力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素卿  何苗 《四川医学》2009,30(1):96-97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bstruction,RVO)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mphy,FFA)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55例(58只眼)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部眼底改变、FFA及全身情况。结果55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余为单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最多,35只(60.3%),颞上10只(17.2%),颞上鼻上4只(6.9%),颞上颞下5只(黄斑分支静脉阻塞1只,8.6%),鼻上1只,颞下2只,鼻下1只。55例中48例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肾病、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结论糖尿病并发RVO是又一特殊体征,也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因素之一,要长期定时对眼底进行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立新 《当代医学》2013,(19):103-103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18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并进行随访,定期检测患者视力,同时检查眼底及FFA,记录患者眼底血管新生、视网膜渗血及玻璃体积血等情况,随访时间5~25个月。结果治疗后1个月70只眼(38.9%)视力提高2行以上,64只眼(35.6%)视力未见明显变化,其余46只眼(25.5%)视力下降超过2行。172只眼(95.6%)可见视网膜和视盘的新生血管消退,8只眼(4.4%)可见明显玻璃体积血,经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及激光补充治疗后积血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未受影响。结论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经  宗巧梅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1004-1005
目的:探讨532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分析37例(37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伴有新生血管患眼光凝前后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新生血管萎缩30只眼,占81.1%,好转6只眼,占16.2%,无效1只眼,占2.7%。视力进步18只眼,占48.7%,无变化16只眼,占43.2%,减退3只眼,占8.1%。结论:532激光光凝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的消退及预防玻璃体积血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532 nm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532 nm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7例(47眼)患者采用532 nm半导体激光进行激光治疗,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的结果 先行黄斑格子样光凝,再行全视网膜光凝,根据不同病变选择激光参数.每次光凝300~500点,治疗3~4次.激光后3~6个月复查视力,进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患者视网膜病变消退情况和视力变化.结果 显效33只眼(70.21%),有效13只眼(27.66%),无效1只眼(2.13%),总有效率为97.87%.视力提高9只眼(19.15%),不变34只眼(72.34%).结论 532 nm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安全有效,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尿病病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混浊及眼底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63例(78只眼)糖尿病病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晶体后囊及眼底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1~3mo视力≥0.5有60只眼(76.90%),术后12~18mo视力≥0.5有44只眼,占51.28%,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后囊混浊9只眼,占11.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5只眼,占57.69%。结论 后囊混浊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可影响视力,而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nital veni occlusion,RVO)的疗效。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67例67眼,经FVC-50相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后,经532倍频激光治疗,观察视力预后、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末次随访视力提高31眼,视力无明显变化30眼,视力下降6眼。激光治疗有效(无新生血管产生及新的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62眼。结论:早期应用532倍频激光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消退、预防新生血管产生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抽取103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身和眼部的诊治详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83眼)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B组50例患者(74眼)行单纯药物治疗,并根据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评价和比较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单纯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改变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者(P < 0.05)。【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轻眼底病变,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的视网膜病变治疗时机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20例(189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行散瞳眼底检查,45例(79只眼)因严重白内障眼底窥不清.65例(90只眼)接受眼底荧光造影,其中60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1~2期;30只眼属于3~5期,白内障手术前对其可见区域视网膜进行激光光凝.102例(157只眼)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体.白内障手术后有112只眼接受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包括术前曾行此检查的90只眼),对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期病人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4~5期病人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 白内障术后眼底造影检查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期40只眼,3期45只眼,4~5期共27只眼.10只眼放弃治疗,62只眼单纯行激光治疗.光凝治疗后随诊6~12个月,4只眼因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术,1只眼注入硅油.其他病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网膜病变未见明显进展.26只眼发现黄斑水肿明显,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4 mg.结论 白内障术前及术后及时检查眼底,积极治疗,可控制视网膜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方法 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结论 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ON)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0例192只眼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局部及全身治疗3个月后,观察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造影变化。结果:经过糖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局部及全身治疗3个月后,142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0只眼视力无变化,另有10只眼视力轻度下降。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神经病变能有效的提高视力,延缓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王佩丽  韩宝红 《医学综述》2012,18(13):2152-2153
目的分析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10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后,定期观察视力,进行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记录眼底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等情况,观察1~12个月。结果光凝后,显效48眼(46.15%),有效41眼(39.42%),总有效率达85.57%,无效15眼(14.42%)。1~12个月后发生黄斑水肿者5眼,玻璃体积血6眼,经相应治疗后痊愈,无患者出现视网膜剥脱或青光眼。结论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少视力的丧失机会,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8例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散瞳后,经眼底镜检查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55例,对此55例病人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8例(32眼)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征象;微动脉瘤30眼(93.7%);毛细血管扩张16眼(50%);毛细血管闭塞13眼(40.6%);小静脉扩张7眼(21.8%)。这些早期征象,对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意义,并提示对未出现视功能改变的糖尿病患者,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64例64只眼,分别对其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阻塞点多位于黄斑区上下血管弓的动静脉交叉处,且以靠近视乳头上的第一分支静脉好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示早期黄斑分支静脉荧光素充盈迟缓,晚期血管壁着染和荧光素渗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预后随视网膜受累范围及并发症的多少而各异,因其视网膜受累范围较小,产生的并发症较少,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陈旭  温利辉  詹磊 《当代医学》2016,(13):24-25
目的 观察倍频532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影响恢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羟苯磺酸钙等常规药物治疗,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激光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在接受眼底激光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消退,眼底出血、渗出等指标显著改善,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阴性,黄斑及视网膜水肿消失.结论 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底情况,眼底病变血管消失,视网膜水肿现象减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散瞳间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检查证实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人35例35只眼(其中人工晶体眼9例9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40 g/L的TA 0.1 mL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10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眼底情况,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FFA检查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时,所有患眼视力提高,在FFA指导下分次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最终随诊视力0.3~0.4占48.6%,视力≥0.5占28.5%,与治疗前比较97%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3%患眼视力无改善,无视力下降.3只眼在注药后1~3周眼压先后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达到3.1~4.3 kPa,2只眼在注药后第2、3天时出现下方局限性视网膜下小片状出血; 3只眼注药后第3天出现前房炎症细胞,积脓1 mm,3只眼均为人工晶体眼,1周内炎症细胞消失.所有病人晶状体未受影响.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RVO引起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眼压、黄斑水肿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64例64只眼,分别对其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阻塞点多位于黄斑区上下血管弓的动静脉交叉处,且以靠近视乳头上的第一分支静脉好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示早期黄斑分支静脉荧光素充盈迟缓,晚期血管壁着染和荧光素渗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预后随视网膜受累范围及并发症的多少而各异,因其视网膜受累范围较小,产生的并发症较少,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32nm半导体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532nm半导体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03例(103眼),光斑直径200~500μm,时间0.1~0.5s,光斑间距1.0~1.5个光斑,每次击射300~500点,出现三级光斑为准;黄斑灌注区采用II级光斑反应,激光后3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必要时补充光凝。结果显效81只眼(78.64%),有效21只眼(20.59%),无效1只眼(097%),总有效率9903%。视力提高者62眼(60.19%);不变36眼(34.95%);下降5眼(485%)。结论532nm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安全有效,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视力,激光治疗早期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