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80例D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降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硫辛酸,2组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改变、治疗效果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各项尿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MFR)、膀胱最大测压容积(VMB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可明显改善DNB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缓解症状。硫辛酸可提高DNB患者抗氧化应激功能,从而为硫辛酸治疗DNB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药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2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药结合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膀胱训练、间歇导尿和莫沙必利等综合治疗。针药结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关元、中极、气海、肾俞、阴陵泉,每日1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min,15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膀胱残存尿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3%,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针药结合组膀胱残存尿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马归液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1例,将选入的患者随机分为马归液组39例和吡柔比星组22例,其中马归液组予以自制中药马归液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吡柔比星组予以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经治疗后,马归液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吡柔比星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最大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马归液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辰区脑卒中(ISH)与脑卒中合并糖尿病(ISHD)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变化,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女性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和治疗。方法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测尿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患者初始尿意时膀胱灌注量(FDV)、最大膀胱灌注量(MCC)、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残余尿量(PVR)。结果 ISH组与ISHD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ISH组与ISHD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ISH患者相比,ISHD患者的Qmax和Pdet-Qmax明显下降,同时伴随PVR、FDV和MCC明显升高(P <0.05)。结论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引起明显的膀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叶绿素衍生物光动力疗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将6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叶绿素衍生物光动力疗法(C组)和噻替哌膀胱内灌注(T组)。结果显示:C组中Ⅰ级与Ⅱ、Ⅲ级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6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组中T_1、T_2期肿瘤与T_3期肿瘤复发串(分别为20.o%、31.1%和71.4%)的比较、单发与多发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5.0%、58.3%)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但组间各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叶绿素衍生物光动力疗法和噻替哌膀胱内灌注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方面有相似疗效,而副作用前者明显较后者轻微。  相似文献   

7.
陈敏 《中外医疗》2008,27(32):68-69
目的 观察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2型糖尿病膀胱患者,给予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最大尿流率均明显上升( P<0.01).结论 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膀胱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智勇 《吉林医学》2013,34(23):4770-4771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糖尿病膀胱病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患者给予常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同时给予弥可保进行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治疗基础上,额外给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饭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腓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高峰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能够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腓神经传到速度,逐渐恢复膀胱功能,抑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5例BPH伴糖尿病患者和96例单纯性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最大尿流率、膀胱感觉功能、膀胱顺应性、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膀胱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伴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更严重,应尽早联合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1月收治的65例糖尿病膀胱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患者在弥可保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弥可保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腓神经传导速度等,同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腓神经传导速度等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高峰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膀胱病变实施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与腓神经传导速度,恢复膀胱功能,还可以抑制病情的恶化,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a-硫辛酸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5例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a-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B组(32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C组(18例)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及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3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膀胱初尿意容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尿流动力学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B、C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硫辛酸及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均有效,其中硫辛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电针次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电针次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口服吡斯的明片和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加电针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0.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B超观察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较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电针次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水平、复发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最大尿道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大尿道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7,P=0.045)。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6,P=0.030)。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藻酸双酯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分两组:藻酸双酯钠(PSS)治疗组28例,采用PSS100mg/d静滴。常规治疗组25例口服维生素B族、阿斯匹林,15天为一疗程。PSS组总有效率为92.9%,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的血脂比较,PSS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血脂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现PSS具有降低血脂、血粘度、疏通傲循环的作用,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和血塞通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芎嗪和三七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川芎嗪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和对照组(不用川芎嗪、血塞通)。疗程均为2周,3组基础治疗措施相同。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结果:川芎嗪组和三七总皂苷组,治疗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川芎嗪和三七总皂苷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溴吡斯的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0、60 d分别检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结果经过30 d治疗,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增加明显,残余尿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2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更显著。结论溴吡斯的明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肌无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膀胱病变(DCP)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合并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膀胱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7例)和DCP合并BPH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功能障碍情况、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最大容积(MC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Qmax)、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结果 DCP合并BPH组IPSS中排尿不尽、尿频、尿中断、延迟排尿、排尿无力、夜尿次数以及症状总得分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8±0.4)分比(3.7±0.3)分,(4.7±0.5)分比(3.7±0.4)分,(3.3±0.2)分比(3.1±0.2)分,(3.8±0.3)分比(2.9±0.1)分,(3.1±0.4)分比(2.2±0.2)分,(3.9±0.3)分比(3.8±0.2)分,(28.3±3.7)分比(23.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尿流变细得分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7±0.5)分比(4.6±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P合并BPH组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以及膀胱感觉减退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8.5%(24/41)比35.1%(20/57),36.6%(15/41)比17.5%(10/57),61.0%(25/41)比33.3%(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DCP合并BPH组MCC、BC、Pdet Qmax与单纯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V、PVR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升高[(203.5±15.7)m L比(149.5±10.4)m L,(148.6±10.6)m L比(74.6±5.3)m L],Qmax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降低[(3.6±0.4)m L比(6.1±0.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P并BPH患者FDV、PVR显著升高,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可见尿动力学检查能够为DCP合并BPH患者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8,(1):32-34
目的:探讨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收集浅表性膀胱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试验组患者则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超脉冲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以及两组患者24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非手术区域复发、前列腺窝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显著,相较于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而言经尿道膀胱肿瘤超脉冲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持续时间更短。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术质量的好坏与前列腺窝内复发有着一定关系,术者应严格避免医源性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和尿t-PA、PAI-1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血和尿t-PA、PAI-1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糖尿病患者,观察1组为单纯糖尿病患者14例,观察2组为微量蛋白尿患者20例,观察3组为大量蛋白尿患者26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2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和尿t-PA、PAI-1的含量.结果 各组血中t-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中PAI-1水平较对照组增高,观察2组、观察3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尿中t-PA、PAI-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尿t-PA含量在观察2组、观察3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1组与观察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尿PAI-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t-PA和PAI-1含量在尿中的改变较血中更为明显,尿中t-PA和PAI-1含量直接与肾脏病变有关, 是一个反映肾脏局部血管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及恢复期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病情基本相同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草药(补阳还五汤加涤痰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每日两次,28天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成总有效率74%,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