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国内外广泛开展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免疫(又称DNA免疫或核酸免疫)的实验研究,本文就最近几年此方面的一些进展,尤其是抗原基因的选择,质粒载体的构成元件,实验动物的差异等对HBVDNA疫苗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可增强其免疫效果的一些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相信不久的将来,此方面的研究奖获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临床意义。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志不同状态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建立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定量检测慢性肝炎(CH)51例、肝硬化(LC)36例、原发性肝癌(PHC)38例的血清HBVDNA浓度。结果HBVDNA阳性的CH患者血清HBVDNA浓度为4.36log10HBVDNA拷贝50μl(下同),LC为4.55,PHC为4.43,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V五项免疫标志均阴性或抗-HBs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中,有37.5%患者存在低水平HBV复制;HBeAg阳性患者的HBVDNA浓度总体上明显高于抗-HBe阳性组,但其中部分患者的HBVDNA浓度也很高。结论提示HBV的复制状态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在抗-HBe阳性的患者中存在个体差异,故不能仅依据抗-HBe阳转来判断HBV复制减少或停止。  相似文献   

3.
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临床意义。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志不同状态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浓度及共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建立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定量检测慢性肝炎(CH)51例、肝硬化(LC)36例、原发性肝癌(PHC)38例的血清HBV DNA浓度。结果 HBVDNA阳性的CH患者血清HBV DNA浓度为4.36log10HBVDNA拷贝/50μl,LC为4.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刺激物质对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争论鸭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北京雏鸭为体内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肝细胞刺激物质(HSS)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作用,1日龄北京鸭实验感染DHBV,7天后血清DHBVDNA阳性,给予药物治疗10天,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DHBVDNA,分析药物对血清DHBVDNA有抑制作用,大剂量量组出现DHBVDNA抑制作用时间早小剂量组,用药5天,10天及停药3天血清DHBVDNA中位抑制率显著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应用地高辛素标记HBV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ISH)和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技术,对20例临床诊断为HBV相关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检查。在ISH中采用HBVDNA两种探针:用全长段探针,85%(17/20)HBVDNA阳性,这17例阳性肾组织切片再用HBVDNAS加C段探针检测,14例阳性(82.35%)。在IS-PCR中本组病例85%(17/20)亦阳性。发现HBVDNA阳性颗粒弥漫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系膜区、肾小管,表现形式以浆核型、核型为主。同组病例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法(LSAB)显示,HBsAg与HBVDNA的存在部位基本一致。提示HBV引起的肾脏病变不仅是免疫介导的损害,亦可能有病毒侵犯参加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北京雏鸭为体内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肝细胞刺激物质(HSS)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作用。1日龄北京鸭实验感染DHBV,7天后血清DHBVDNA阳性,给予药物治疗10天,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DHBVDNA,分析药物对血清DHBVDNA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显示:HSS大、小两个剂量组(分别为50mg/kg/d和200mg/kg/d)均对DHBVDNA有抑制作用,大剂量组出现DHBVDNA抑制作用时间早于小剂量组,用药5天、10天及停药3天血清DHBVDNA中位抑制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两个剂量组均无停药反跳;生理盐水组用药前后DHBVDNA的A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后3天肝组织病理光镜及电镜均显示HSS组病变较生理盐水组轻。结论:肝细胞刺激物质有一定的保肝和抑制DHBVDNA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外引进的重组质粒获得纯化基因片段,分别以随机引物法和PCR法制备地高辛素标记的HBVDNA探针和HDVcDNA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石蜡包埋的肝组织切片BVDNA和HDVRNA。49例感染肝组织分为两组:丁肝组23例;单纯乙肝组26例,HBVDNA的检出率丁肝组(78.26%)与乙肝组(76.92%)无统计学差异;而HDVNA的检出率丁肝组(60.87%)明显高于乙肝组(15.38%)。HBVDNA可见于受染肝细胞的胞核或胞浆内,而HDVRNA绝大部分见于肝细胞胞核。两种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大致相同:弥漫或散在地分布于肝小叶或假小叶内,或局灶性分布于小叶周边。HDVRNA阳性的肝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同时存在HBVDNA。同一例肝组织中,HBVDNA阳性细胞从数量和颗粒密度上似略高于HDVRNA。将乙肝组和丁肝组两组病人肝内HB-sAg、HBcAg和HBVDNA及血清HBeAg作了比较,各指标阳性率虽有差异,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未发现HDV感染对HBV的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此结果对以往用血清学或免疫组化方法对HDV的研究有所补充和深入,亦可为研究其它类型病毒性肝炎之间的重叠感染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丙肝病毒(HCV)基因免疫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CV核心区基因疫苗在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方法:将与HCV核心区基因互补的cDNA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cDNA-HCV),免疫Balb/c小鼠,观测小因清抗-HCV抗体及小鼠脾细胞对HCV核心抗原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5只经皮下注射的免疫鼠中有4只出现抗-HCV抗体,经肌肉注射的免疫鼠全部出现抗体阳转,而对照组全阴性,肌肉注射的免疫组抗体水平高于皮下注射的免疫  相似文献   

9.
含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基因免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基因免疫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可行性。方法:将HCV C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质粒CMV启动子的下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HCV-C,分别转染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和人肝癌细胞7721进行瞬时表达,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将重组质粒注射,BALB/c(H-2^d)小鼠股四头肌,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产生水  相似文献   

10.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率的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可预测婴儿常规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度。为改进乙型肝炎免疫减少免疫失败比例提供指针。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和丙型肝炎病毒RNA(HCVD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巢式PCR(nested-PCR)分别检测42例肝肿瘤组织中HBVDNA和HCVRNA。结果:1例胆管细胞癌组织HBVDNA和HCVRNA均阳性,1例胆管囊腺瘤HBVDNA阳性。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单纯HBVDNA阳性19例,单纯HCVRNA阳性3例,二者均阳性10例。HBVDNA阳性率72.5%,HCVRNA阳性率32.5%。HBVDNA和HCVRNA感染与肝癌组织学分型无关;且肝细胞癌中HCV感染与HBV未见相关。结果提示,我国HBV感染仍是引起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肝细胞癌患者中HCV的感染率也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因此HCV可能也是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gA肾病HBV感染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HBVDNA)、免疫组化(HBAg、CD3、CD8)以及HBVDNAHBAg和HBAgCD43双标记技术,对91例IgA肾病肾穿刺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肾组织内HBAg阳性率为69.2%。HBVDNA原位杂交阳性率为429%。HBVDNA阳性的病例,双重标记染色发现HBVDNA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表达HBcAg或/和HBsAg。HBV感染标记(HBVDNA、HBcAg、HBsAg)阳性组CD3阳性细胞和CD8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并可见数量不等的T淋巴细胞入侵HBcAg及HBsAg阳性肾小管管壁或围绕其周围。结论感染HBV的肾组织细胞能够表达HBAg,并诱导CD3阳性细胞和CD8阳性细胞浸润,从而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HBV感染对IgA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反义核酸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了针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前S(PreS)基因区第951-968位核苷酸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以20μg/g体重/日剂量对3只腹腔感染DHBV5.2毒株后,血清DHBsAg及DHBV DNA阳性鸭连续静脉注射10天,同时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另3只感染鸭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鸭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清DHBsAg及DHBV DNA阳性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Nested-PCR技术,检测了52例血清HBV-DNA阳性(PCR检测)产妇和15例血清HBV-DNA阴性(PCR检测)产妇乳汁中的HBV-DNA。结果表明:52例阳性产妇乳汁中HBV-DNA经第一次扩增后,12例HBV-DNA阳性。经第二次扩增后,40例阳性(阳性率76.9%);15例阴性产妇乳汁中HBV-DNA经两次扩增后均为阴性。作者认为,Nested-PCR技术是检测血清HBV-DNA阳性产妇乳汁是否排泌HBV的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乳汁中含有HBV应停止哺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1例乙型肝炎患者石蜡包埋的肾、肝组织中的HBVDNA进行了检测,并与其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作了比较。二组引物检测的结果表明:在肝组织中均有HBV的感染,其中5例存有HBV的复制;倚组织中HBVDNA的检出率为8/11(72.7%),未检测出有HBV的复制,包括2例有膜性肾炎和膜增生性肾炎病变的病例。HBV可以感染肾组织但并不在肾组织中复制。这一实验结果较为支持乙型肝炎患者肾脏出现的病变可能系沉积于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介导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2例肝活切组织石蜡切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检测,并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清学检测进行比较,HBV-PCR阳性率为73.8%,高于组织及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59.5%和50.0%)。3例病理形态呈肝炎改变,而血清HBsAg(─)的肝组织中有2例检出HBV-DNA,提示PCR的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83.3%的门脉性肝硬变和87.5%的肝细胞癌组织中HBV-PCR呈阳性,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两病与HBV的关系密切。我们还发现肝细胞淤胆患者HBV感染率较高,HBV-DNA及组织HBsAg阳性比例各为6/9和4/8。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同孕妇血清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 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与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IgA肾病HBV感染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 利用原位分子杂交(GHBV DNA)、免疫组化(HBAg、CD3、CD8)以及HBV DNA-HBAg和HBAg-CD43双标记技术,对91例IgA肾病肾穿刺标本进行研究。结果 肾组织内HBAg阳性率为69.2%。HBV DNA原位杂交阳性率为42.9%。HBV DNA阳性的病例,双重标记染色发现HBV DNA阳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表达HB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内HBV DNA及其五种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取225例人肝硬变活检组织石蜡切片,检测了HBVDNA及其5种抗原。分别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HBxAg、pre-S_1和pre-S_2抗原;用PAP法检测HBsAg和HBcAg;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BVDNA;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双标记方法检测HBVDNA和HBsAg、HBxAg或HBcAg。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HBsAg为70.0%(128/183例),pre-S_1抗原为64.4%(85/132例)、pre-S_2抗原为61.4%(81/132例),HBxAg为75.3%(113/150例),HBcAg为22.4%(39/174例),HBVDNA为62.4%(58/93例)。双标阳性检出率HBVDNA和HBsAg为37.3%(19/51例),HBVDNA和HBx-Ag为86.3%(44/51例),HBVDNA和HBcAg为39.2%(20/51例)。HBVDNA和HBV5种抗原阳性病例中80%以上均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肝硬变的发生发展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表明DNA直接接种动物体内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很可能成为预防感染的新型疫苗,即基因疫苗。含HCV基因重组质粒DNA的工程菌是否也有可能在预防HCV感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初步观察了经口眼途径接种含HCV核心基因重组质粒(HCV,core/pMAL)的大肠杆菌后,BALB/c小鼠体内的细胞和休液免疫反应。研究分为①实验组,分别口服1~3次(H1-H3)含HCV.core/pMAL的大肠杆菌;②口眼含PMAL质粒的大肠杆菌的对照组(P);③不给细菌的对照组(C)。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