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我院彩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ED)的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心电图表现。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检验结果与DED检验结果的阳性吻合率较高。结论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我院彩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ED)的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心电图表现。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检验结果与DED检验结果的阳性吻合率较高。结论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HD)者的心电图表现及特点。方法对40例HD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其中32例作了心脏超声检查(DED)及血液生化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有37例(92.5%)心电图异常,以左心室肥厚及ST-T改变为主,共24例(64.8%);左心房负荷过重16例(43.2%);心律失常17例(45.9%);T波高尖5例(13.5%)。结论心电图能及时观察尿毒症HD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异常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找出ST-T改变临床意义的层次。方法选择12岁(含12岁)以下的非紫紺型左向右分流的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共300例。搜集其术前、术后一年静息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普通X线胸片各一份,对其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关系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照并统计分析。结果VSD者ST-T改变与缺损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VSD者ST-T改变均与心脏功能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T改变对VSD的缺损大小有一定的评估价值。CHD者术前、术后一年的ST-T改变对心脏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72例川崎病患儿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A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B组),对两组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文心电图异常者33例,其中28例超声有CAL征象。A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2.4%(28/34),主要表现为ST—T改变(17/34)和低电压(5/34);B组心电图异常率13.1(5/38)%,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X^2=34.82,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川崎病患儿作早期心电图检测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我院近年来302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平均年龄(4.4±3.2)岁,所有患儿术时平均体重(12.8±6.7)Kg。其中PDA组183例、ASD组69例、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半年后每6-12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 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即刻完全封堵率分别为98%(180/183)、97%(67/69)、98%(49/50)。PDA组183例患儿3例术后即时存在残余分流,其中1例出现溶血。随访6个月-3年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69例患儿术后1个月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Ⅱ度Ⅰ型A-V Block,后转为Ⅰ度A-V Block。随访2年仍为Ⅰ度A-V Block。VSD组术后1例存在残余分流,4例发生心律失常。49例VSD病人术后随访6月-3年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迟发型心律失常(术后5天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病人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早期预防性使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前后心脏血清标记物及心电图的变化及关系。方法检测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并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心电图(ECG),对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介入治疗后6hVSD患者较治疗前血清cTnI明显升高(t=12.796,P〈0.01),24h已下降,但仍有统计学意义(t=44.444,P〈0.01),术后48h已恢复至术前水平,hs-CRP术后6h、24h、48h逐渐升高,且升高明显(t6h=55.463,t24h=111.558,t48h=109.831,P值均〈0.05),血清CK、CK-MB、LDH、AST水平无明显变化。部分ECG术后较术前出现新发传导阻滞,多见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病例,但与心肌酶、C反应蛋白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经导管VSD封堵术对患者cTnI、hs-CRP及ECG有一定影响,但cTnI、hs-CRP的变化与ECG的变化关联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1-06~2003-11我院应用美国AGA公司制作的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室间隔缺损(VSD)65例,本文通过封堵前心电图表现和封堵后心电图变化,从心电学角度评价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不同程度的改变。方法 对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对其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表现为心律失常居首位,尤以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为多;重症心肌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者心电图均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肌酶谱亦显著增高。结论 心肌炎的轻重及心电图改变的严重程度与预后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者心电图特点。方法对96例DCM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DCM者的心电图均有异常:异位搏动和异位心律72例(占75%),房室肥大69例(占72%),传导阻滞58例(占60%),ST-T改变40例(占42%),心率改变26例(27%),QRS波低电压15例(占37.5%),异常Q波15例(占37.5%),QT间期延长7例(占17.5%)。结论I)CM的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心电图检查无创、简便、经济、快捷。可作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85例甲亢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8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甲亢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76例(89.41%),正常对照组心电图异常改变为16例(18.8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亢患者心电图改变以窦速、ST-T改变、房颤为主。结论甲亢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多表现为窦速、ST-T改变、房颤。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的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纯室间隔缺损 (VSD)心电图 (ECG)表现与缺损位置、大小的关系。方法 :收集1984年 9月至 1995年 12月收治的ECG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 (LFBB)的VSD病人共 5 7例 (第一组 ) ,按相同年龄选择ECG表现为左室肥厚 (LVH)的VSD患儿 5 7例 (第二组 )。组间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与处理。结果 :(1)VSD部位 :第一组膜部缺损 5 4例 (94 7% ) ,第二组 40例 (70 % )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2 )PA AO >1:第一组 39例 (6 8 4% ) ,第二组 2 7例 (47 4% )有明显差异 (P <0 0 1) ;(3)左室舒张末指数(LVDD S) >6 0mm m2 :第一组 35例 (6 1 4% ) ,第二组 14例 (2 4 6 % )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提示心电图表现为LFBB的VSD与其部位相关 ,从肺动脉增宽、左室舒末指数二项比较分析 ,心电图表现为LFBB组心脏容量负荷增加似略明显。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心电图与冠脉造影(CAG)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中作对比分析与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ACS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部分18导联心电图动态变化,与其CAG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共发现108支病变血管,其中单支病变56例(70.0%),完全闭塞血管29支(26.9%),多支病变32例(40.0%)。80例动态采样心电图表现与CAG结果对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6%和82%。结论应用心电图初步判定ACS及初步判定犯罪血管对ACS病人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先天陛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ntra-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IART)心电图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LART行射频消融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心电图(F波或P’波)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24例患者共诱发出28种IART。17种(17/28,60.7%)IART心电图表现为典型锯齿形F波,其中15种(15/17,88.2%)成功消融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另外11种(11/28,39.3%)IART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7种(7/11,63.6%)IART成功消融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瘢痕-下腔静脉,其他分别在IVC-TA、界嵴前方、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处消融成功。结论不同部位的IART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点,根据这些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靶点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及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GAG)诊断冠心痛的相关性。方法.对227侧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怀疑为冠心痛的心电图与CA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27例中CAG阳性140倒,阳性率61.7%。以CAG为对照,心电图的敏感性63.6%。经CAG证实存在明显冠脉病变的140倒中,51例(36.4%)静息心电图正常;89例心电图阳性改变(63.6%)。其中,单支病变55例(39.3%),双支病变38例(27.1%),三支病变47例(33.6%)。结论心电图与CAG结果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心电图和CAG均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冠心痛的诊断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心电图或CAG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115例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诱因及心电图表现。方法:对我院115例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D的病因中冠心病最常见,猝死时心电图以恶性心律失常为主。结论:积极的发病,祛除诱因,及时发现并纠正心律失常, 有望降低SCD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