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乳管镜介入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予乳管镜介入+中药治疗,对照组23例予西药加手术治疗。共观察4个月,比较2组转手术率、切口感染率、复发率及平均疗程,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0.9%,总有效率90.9%,对照组分别为13.4%、47.8%,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转手术率、切口感染率、复发率及平均疗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药联合乳管镜介入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钟绮芬 《新中医》2009,(7):62-63
目的:观察小金丸结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小金丸结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小金丸治疗。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失访18例,失访率为14.40%;对照组失访31例,失访率为24.80%,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金丸结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浆细胞性乳腺炎伴窦道、漏管或脓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观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交流在瘘管窦道期进行根治的外科手术技术。方法本科2000~2007年共收治浆细胞乳腺炎159例,对其中86例伴窦道、漏管或脓肿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0例术后I期愈合(93.02%),6例切口延迟愈合(6.98%);其中1例复发(1.16%);最长随访期限7年。结论目前手术为根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最终手段,乳头下输乳管的切除是关键;对于复杂迁延难愈的窦道、瘘管或慢性脓肿,通过术前处理,择期手术,术中按清洁手术对待,术后切口达到Ⅰ期愈合的目的,有效缩短病程,减小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创挂线疗法治疗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乳房外形、生活质量及复发率等的影响。方法:84例肿块直径大于3 cm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的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清创挂线疗法治疗,对照组行常规乳腺腺叶区段切除术。采用乳房美容评定标准评价2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2个月时乳房外形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评价2组患者术后2个月生活质量情况,于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于术后6个月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上述观察内容做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后2周、术后2个月时,治疗组乳房外形评价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时,治疗组疼痛减轻程度、身材和样貌、日常生活能力、性生活、积极感受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2组复发率均为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1%(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治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清热活血解毒方联合改良挂线术治疗瘘管期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瘘管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治疗组(n=43).对照组给予改良挂线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清热活血解毒方联合改良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清化痰湿方联合盾构切开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复发的影响。方法:将采用盾构切开法治疗的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创面处理方案分为两组,术后常规红油膏纱条换药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增加清化痰湿方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乳房局部症状体征积分,创口愈合时间、痊愈时间及复发率,乳房外形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房肿块、乳房红肿、乳房疼痛、乳房脓肿、乳房瘘管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创口愈合时间、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外形评价总分及乳房质地与弹性改变、皮肤色素改变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在乳头横向移位距离、乳头纵向移位距离、患乳体表凹陷程度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化痰湿方联合盾构切开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显著改善乳房局部症状体征,促进术后创面愈合,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头凹陷导致的浆细胞乳腺炎导管瘘的效果。方法将136例乳头凹陷浆细胞乳腺炎导管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微波理疗、贴敷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康复新液联合三苯氧胺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2组瘘管愈合时间,治疗效果,治疗后Ig A、Ig G、Ig M和补体C3、C4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瘘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瘘管皮肤评分及血清Ig A、Ig G、Ig M和补体C3、C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头凹陷浆细胞乳腺炎导管瘘疗效好,能缩短病程,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及金黄膏治疗。结果:愈显率观察组86.67%、对照组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复发率观察组15.38%、对照组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丘平  凌文津 《新中医》2017,49(11):115-11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合加味血府逐瘀汤内服、金黄散外敷治疗,对照组予加味血府逐瘀汤内服合金黄散外敷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肿块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3%(1/27),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10.5%(2/19),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能有效消除乳房肿块,提高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预防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手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106例,把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53例作为实验组,把单纯手术治疗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复发率35%,对照组总复发率73%,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术后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可减少和延长复发时间,对预防手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后复发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者对此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总结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糖尿病治疗、保肝、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为相关药用植物的开发及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草药》2007,38(7):1036-103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灵芝中多糖的含量。结果: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硫酸蒽酮法测定结果高于硫酸苯酚法。结论: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硫酸苯酚法,药典记载的硫酸蒽酮法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证候和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与可行性,认为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因此,与"证"实质研究中一般的微观指标相比,蛋白质组学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更加符合"证"自身的特点。文章将近几年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技术条件、思路方法以及具体证型与蛋白质组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转运蛋白是一种允许有机和无机溶质高效率和选择性跨膜透过的膜蛋白。转运蛋白基因的分子识别即通过克隆cDNA外源表达系统的体外实验方法,阐明转运蛋白的功能。代谢组学分析是通过定量比较某化合物在野生型和转运蛋白基因敲除型小鼠的尿液、血液或组织样本的信息,从而揭示生物体内转运蛋白的真正底物。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发现孤儿转运蛋白功能。举例说明基于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CE—MS)技术,应用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SLC22转运蛋白家族中一个孤儿转运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探究五倍子中鞣质类成分对利福平体内过程的影响。体外实验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考察利福平在p H 1. 3,6. 8,人工胃液环境和人工肠液环境中的溶解性以及在上述环境加入五倍子鞣质对利福平溶解性的影响。体内实验研究大鼠分别灌胃利福平以及利福平和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大鼠体内过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利福平在人工胃液环境中随时间不断析出,6 h后近85%利福平已析出。在人工肠液环境中溶解性良好。加入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2种环境中的浓度均有较显著下降,且在人工肠液中,利福平的浓度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在人工胃液中则保持原来的下降趋势。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与单用利福平组相比,利福平与五倍子鞣质合用组的AUC0-t和Cmax显著降低,MRT0-t显著变慢,Tmax增加1倍,生物利用度为31. 65%。实验提示,利福平在酸性环境溶解性差;利福平与鞣质合用后生物利用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利福平与鞣质的络合减小利福平在肠道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所以,利福平与含鞣质丰富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不宜同时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