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与粒子活度、分布、剂量等有关,其中粒子活度是关键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活度为0.4~0.7mCi[1].目前关于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粒子种植在胃癌裸鼠移植瘤内,周边剂量相同时,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与粒子活度、分布、剂量等有关,其中粒子活度是关键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活度为0.4~0.7mCi[1].目前关于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粒子种植在胃癌裸鼠移植瘤内,周边剂量相同时,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的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建立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4组,移植瘤内分别植入为空源粒子,活度为14.8、22.2、29.6 MBq粒子各1颗.术后15 d,观察裸鼠存活率、皮肤放射性损伤、移植瘤体积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低、中、高活度组存活率分别为75.0%、83.3%、100.0%和100.0%;实验组、对照组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度组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反应程度:中、高活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有显著抑瘤效果,粒子活度为影响抑瘤效果和皮肤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20个人肝癌细胞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 MBq、29.6 MBq、37.0 MBq的^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1粒^125I粒子。至治疗第28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周围广泛纤维化;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中Bax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l-2、Bax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在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及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Bax的比值促进裸鼠HepG2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组织损伤。方法 建立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不同剂量(100、120、140Gy)地^125I粒子植于实验组。30、60d:比较移植瘤抑瘤率,病理组织学、局部皮肤反应、裸鼠体重及白细胞计数。结果30d,100、120、140Gy组抑瘤率分别为51.93%、79.18%、90.22%,病理组织学反应程度多为RCRG2(45.83%),各实验组组间除120Gy与140Gy(P〉O.05)组外,及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皮肤反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d,各组抑瘤率分别为97.97%、100%、96.69%,病理组织学反应程度以RCRG1居多(6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皮肤反应随剂量增高而加重,各实验组组间及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的^125I粒子在不同时间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显著杀伤作用,但120Gy和140Gy组随剂量累积,损伤明显增加。提示100Gy可能是治疗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125 I粒子植入治疗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综合治疗[1].在对实体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选用何种活度的125I粒子对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以及他们各自的并发症如何均是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相关报道了解到,对于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的恶性肿瘤在125I粒子活度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且国内较国外应用粒子活度偏高.现介绍国内外应用125I粒子活度对实体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切除的Ⅳ期胃癌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初步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独立治疗9例不能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以CT下病变作为靶区参考,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分布、活度、数量,肿瘤周边剂量(110-130Gy);采用开腹或经皮,单平面或双平面植入。术后观察血象、CT、生活质量(KPS)、疼痛缓解期、存活期。结果 生活质量评分(KPS)提高,7例疼痛缓解。急性上消化道放疗反应0-1级,无腹痛、呕血、肠梗阻等症状。结论 合理分布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放射性损伤小,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期胃癌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03Pd粒子植入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杀伤作用。方法建立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0只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Pd粒子,根据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周边剂量为120Gy。对照组植入冷源。分别在术后第17、34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植入后17d抑瘤率为89.24%,34d为94.77%;病理组织学反应分级为RCRGl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天与第3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3Pd粒子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显著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对1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计算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肝转移瘤实质内及肿瘤边缘. 结果 治疗3个月后行肿瘤影像学评价,1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0例,稳定(no change,NC)3例.随访至今全组15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个月,最短6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2个月.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直肠癌肝转移瘤的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雌性BLAB/c-nu/nu裸小鼠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2组,对照组(n=40): 植入空载粒子,无125 I 放射性元素(0 Bq); 实验组(n=40): 瘤体长径达8~10 mm时植入125 I 粒子(1.48×107 Bq).植入后每隔3 d观测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 以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达15~20 mm时为处死动物的时间,2组各处死30只,取完整肿瘤组织称重,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剩余裸鼠观察90 d内的自然生存状态.结果 在90 d内,对照组荷瘤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6.2 d,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4.8 d,2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的肿瘤生长曲线看,对照组的肿瘤生长曲线高抬,而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曲线一直低平. 植入125 I 粒子后,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抑瘤率为55.21%; 对照组平均瘤重为(3.26±0.39) g,实验组平均瘤重为(1.46±0.17) 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6 2,P<0.05).光镜下见,实验组较对照组癌细胞数量减少,核碎片增多,癌巢结构不明显.结论 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乳腺肿瘤组织生长,可能与125 I 粒子直接辐射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其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初步方法和效果.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应用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独立治疗9例不能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以CT下病变作为靶区参考,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分布、活度、数量,肿瘤周边剂量(110~130Gy);采用开腹或经皮,单平面或双平面植入.术后观察血象、CT、生活质量(KPS)、疼痛缓解期、存活期.结果生活质量评分(KPS)提高,7例疼痛缓解.急性上消化道放疗反应0~1级,无腹痛、呕血、肠梗阻等症状.结论合理分布的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放射性损伤小,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期胃癌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将40只接种T24人移形细胞癌株荷瘤裸鼠均分为高、中、低活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0.9 mCi(33.3 MBq)、0.6 mCi(22.2 MBq)、0.3 mCi(11.1 MBq)和0 mCi(粒子不含核素)的125I粒子。检测并对比各组植入10、20天后90%肿瘤组织吸收剂量(D90)、抑瘤率(IR)、HE染色放射治疗反应分级(RRG)、凋亡指数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 125I粒子植入后10、20天,各组D90及IR均逐渐降低(P均<0.05),125I粒子周围5 mm以内肿瘤组织均见明显坏死,粒子活度越高、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同期各组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Bcl-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结论 125I粒子能明显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组织间放疗的一种,可明显提高肿瘤靶区的剂量,在多种实体肿瘤应用广泛.粒子植入对周围组织器官可产生一定的放射性损伤,本行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剂量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在不同时间对胆管的放射性损伤,探讨粒子植入胆管周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头颈部复发性肿瘤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对16例头颈部复发性肿瘤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植入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术中根据CT影像采取不同进针路径,粒子间距0.5~1.0cm,粒子活度0.50~0.80mCi。术后复扫CT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并再次应用TPS进行术后剂量验证,最小周边剂量范围为106~218Gy。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粒子17~158颗(中位数44颗)。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5月。局部有效率68.8%(11/16),中位局部控制时间18.0月,平均生存时间25.9月。1年局部控制率67.7%,2年33.9%,3年33.9%。1年生存率76.7%,2年57.5%,3年57.5%。结论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植入对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随机分4组,实验组A、B、C组分别植入单颗活度为14.8、22.2、29.6MBq的125I粒子,对照组D组植入单颗空源。15d后比较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移植瘤大小,计算抑瘤率,观察移植瘤微血管结构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比较各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粒子植入后15d,A、B、C、D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879.32±54.90)mm3、(186.91±32.70)mm3、(122.01±34.72)mm3和(1302.71±62.39)mm3,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4.21,P=0.000)。125I粒子对A、B、C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2.50%、85.65%和90.63%。与D组比较,实验组可见移植瘤细胞坏死,微血管不同程度减少,内皮细胞杀伤明显。4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2%(13/24)、29.2%(7/24)、20.8%(5/24)、66.7%(16/24),A、D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376),B、C组的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2,P=0.009;χ2=10.243,P=0.001),A、C组与B组VEGF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86,P=0.079;χ2=0.444,P=0.505),A、C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9,P=0.017)。4组MVD表达分别为(27.49±3.10)个、(10.27±3.57)个、(9.14±2.49)个、(30.15±4.2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22,P=0.000),A、D组间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814,P0.05),但B、C组的MVD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8.502,P0.05;q=30.123,P0.05)。B、C组与A组表达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4.689,P0.05;q=26.309,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628,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纤维肉瘤微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粒子初始活度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 结果 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