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孔凡涵 《光明中医》2012,27(1):22-24
"学者心学之也;悟者,心悟之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医学心悟》。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之一,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界现象的一部分。在中医学鼻祖《黄帝内经》中就认为"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  相似文献   

2.
“医者艺也”。医生责任重大,其技术优劣关系到人命安危,欲达到祛病延年,起死回生之妙,必须学贵沉潜;技术精益求精。《医学心悟》序中说:“思贵专一,不容浅学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本病在中医临床大多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胸痹等病症范畴 ,临床施治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 明病位对于冠心病的病位 ,祖国医学早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胁下痛 ,胸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手少阴之络 ,令人卒心痛。”《诸病源候论》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 ,其正经而不可伤 ,伤之而为真心痛 ,朝发夕死 ,夕发朝死。”“若伤心之支别脉络而痛者 ,则乍间乍盛 ,休作有时。”“其久心痛者 ,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也 ,固成疾不死 ,发…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方法:从两书的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与创立方剂三方面,分析《伤寒论》对《医学心悟》的影响。结果:《医学心悟》的八纲辨证来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补充丰富了辨证体系;《医学心悟》创立的"医门八法"是对《伤寒论》治则治法的凝练与提高;《医学心悟》所创立的方剂也深受伤寒方的启发。结论:《医学心悟》作者是善学伤寒者,他继承了仲景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了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中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方法: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医学心悟》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医学伦理学思想。结果:《医学心悟》所体现的医学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严谨诚恳、态度端正,医术精湛、减少失误,乱加指挥、旁人之误等方面。结论:《医学心悟》中蕴含的伦理学思想对当今临床仍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8.
李辉  秦林 《河南中医》2006,26(2):79-81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而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是一种主观感觉。人群中耳鸣发生率估计有13%~18%,其中因耳鸣严重而求医的约占人群的2.4%,而65岁以上人群中9%可以有耳鸣主诉,听力障碍者耳鸣发生率更明显高于其他人群[1]。《医学入门》卷五言:“耳鸣乃是聋之渐也”。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耳鸣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心脉微涩为耳鸣”。《古今医统》又说:“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古今医统·耳病》曰“忧愁思虑则伤心,…  相似文献   

9.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为一“医学入门”书,书中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对《伤寒杂病论》有很多发挥。诸如在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伤寒治法、类中直中、内伤外感致病等方面的发挥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寒咳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权  魏成功 《新中医》1997,29(8):59-60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早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变在肺。但“寒咳”一词见于《诸病源候论》“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嗽也。”书中将咳嗽分为10种,有风咳、寒咳、久咳等之分,对后世影响很力[1]。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咳嗽篇》中指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起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寒咳多发于儿童、年老体弱及感受外邪者。咳嗽以夜间为甚,遇风寒则加重,得温则减。若辨证准确,每收桴鼓之效。1…  相似文献   

11.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13.
“吮痈舐痔”最早见于《庄子·列御寇》。其文说到,有宋人曹商,为宋王使秦而归,以得车多,骄矜炫耀于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鞋),槁项黄馘(脸)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活脱脱一副小人追势得利的嘴脸。庄子怎么应对呢?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耶,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庄子以近乎刻薄的言词说了一个“吮痈舐痔”的故事,对曹商冷嘲热讽,最后还以鄙夷的语气说道:“你走吧!”对此,晚清尚秉和(字节之,光绪二十九年进士 )有一段…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古称“心痛”。《丹溪心法》曰:“心痛,即胃脘痛”。《医学心悟》曰:“胃脘痛,治法与心痛相仿”,又曰:“心痛有种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疰。”凡此皆与“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真心痛”相异。胃脘痛成因,每由饥饱劳役,损伤脾胃,或七情不和,气血郁滞所致。临床须详察其病情久暂、禀赋盛衰及不同症候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兹分述  相似文献   

15.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本草正义》曰:“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甘草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中医》2007,27(3):88-89
一、多选题1.关于《伤寒贯珠集》的作者,包括下列那些描述:ABCDA.名尤怡B.字在泾C.号拙吾D.别号饲鹤山人2.尤怡的著作包括:ABCDA.《金匮要略心典》B.《金匮翼》C.《医学读书记》D.《静香楼医案》3.第159条成无己注曰:“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与大黄、黄连以导其虚热”。其“虚热”尤氏认为是:ABCA.对燥屎而言B.非阴虚阳虚之谓C.无形热邪D.血虚有热5.《伤寒贯珠集》将阳明病篇分为:ABDA.正治法B.明辨法C.类病法D.杂治法6.《伤寒贯珠集》将少阳病篇分为:ACDA.正治法B.救逆法C.刺法D.权…  相似文献   

17.
本句出自《素问》。自清《医学心悟》释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此食积也”以来,均无异辞,几成定论。包括高校教材在内,都以“食积所致不安眠”释,且病机之解亦不免牵强。笔者以为上论未尽其义,现略陈一己之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9.
消法是以八纲为依据的治法之一,本于《内经·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之义。清·程钟龄之《医学心悟》对此法论之更详,谓:“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目前消  相似文献   

20.
"二阳之病发心脾"释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暖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4,26(4):316-316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阳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金代张子和遵奉王冰之说,并进一步指出了临床证候,云:“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人二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