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福寿螺分布及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 调查深入杭州市主要农贸市场、餐馆(13所农贸市场、20家餐饮场所),收集杭州市周边地区外环境及螺类养殖场的福寿螺195只,利用肺检法和组织匀浆法进行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杭州市主要农贸市场都曾有过福寿螺出售,部分川菜、粤菜餐馆供应的福寿螺,货源主要来自外省;周边地区有大量福寿螺野外生存,并在绍兴剡溪江捕获的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阳性率为0.75%。结论 浙江省除温州以外的钱塘江以南地区也有阳性福寿螺野外生存,应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例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脑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珍  李亚洁 《护理研究》2004,18(12):2157-2158
广州管圆线虫是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野鼠体内首次发现的,首例病人是于1945年在台湾报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广州管圆线虫第Ⅴ期幼虫寄生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因生吃含有第Ⅲ期幼虫的淡水螺而被感染。现报告我科收治的1例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园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的一种,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由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州管园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人体感染主要是因食用生或未熟的含有幼虫螺肉所致.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静  谢雯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0):26-27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侵人人体,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人多因接触幼虫寄生的中间宿主和螺类等而感染。随着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不断扩散蔓延,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广州管圆线虫病如不加以认识并进行控制,该病将会成为我国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2004年广州管圆线虫病被卫生部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表明该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已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周宏珍  李亚洁 《护理研究》2004,18(23):2157-2158
广州管圆线虫是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 193 3年在广州的野鼠体内首次发现的 ,首例病人是于 1945年在台湾报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广州管圆线虫第V期幼虫寄生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因生吃含有第Ⅲ期幼虫的淡水螺而被感染。现报告我科收治的 1例广州管圆线虫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44岁 ,于 2 0 0 2年 7月 11日无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3 8℃左右 ,随后出现头痛 ,表现为全头持续性胀痛 ,伴恶心、呕吐。病情进行性加重 ,逐渐出现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四肢肌力减退伴发皮疹。经外院“甲基强的松龙”、…  相似文献   

6.
李洁  王惠贤 《护理研究》2008,22(5):465-46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但它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主要为野生的啮齿动物,如鼠类,中间宿主主要为陆生的螺类和蛞蝓,转续宿主包括蛙类、虾、蟹、鱼、蟾蝓等.  相似文献   

7.
李洁  王惠贤 《护理研究》2008,(2):465-46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但它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主要为野生的啮齿动物,如鼠类,中间宿主主要为陆生的螺类和蛞蝓,转续宿主包括蛙类、虾、蟹、鱼、蟾蝓等。人体食用了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甚至被污染的水、蔬菜等均可致病。广州管圆线虫进入人体后,幼虫在数小时内即穿透肠壁进入血液,经肺、左心至全身各器官,当天即可进入脑及脊髓,由此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且症状复杂。有研究认为,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内可能移行途径为:胃肠道→肺→脑→肺。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园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的一种,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由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州管园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人体感染主要是因食用生或未熟的含有幼虫螺肉所致。1997年11月,浙江温州市就曾爆发流行过广州管园线虫病所致的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1]。我科2006年8月25日收治1例广州管园线虫病患者,护理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自述于8月3日在进食凉拌福寿螺后,自觉有类似感冒症状,烦躁不适,但未测体温。于8月13日中午受凉后感觉右面部麻木不适,逐渐出现右眼不能完全闭合,进食时食物易残…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6月24日起,北京市多家医院收治了一些皮肤异常、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病例,所有患者均称近期曾吃过“凉拌螺肉”或“麻辣螺肉”。经调查,这起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病原是潜藏在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广州管圆线幼虫寄生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的疾病。该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等。该病潜伏期为3~36天,平均16天,少数患者在进食螺肉数小时即有腹痛、恶心,有些病人首发症状为发热、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个别患者出现皮肤斑丘疹或荨麻疹,…  相似文献   

10.
国内广州管圆线虫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广州管圆线虫在1933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在广州的家鼠肺部发现并命名。自1984年何竞智报道了第一例大陆的广州管圆线虫病以来,先后在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相继报道了该病。近年来,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的大量养殖及食用,其分布的范围扩大,病人也有增多趋  相似文献   

11.
粪类圆线虫病是由粪类圆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侵入处皮疹、移行期肺损害、以及肠道寄生期的腹泻。虫蚴可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晚期可引起休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我科收治了1例粪类圆线虫病感染患者,由于实行了严格的隔离制度,未引起粪类圆线虫流行。现将我们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成清 《护理研究》2006,20(6):518-518
骨折病人使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手术较多,在以往的手术中,医生在术前根据X光片选择螺丝钉后,用纱块包好灭菌。使用时,医生根据骨折部位所测得的螺孔的深度选择螺丝钉,在无相应长度螺丝钉时,则选择较长的螺丝钉剪断使用,剪断后的螺丝钉在上螺孔时,由于螺钉尖端被剪而不好使用。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防治的积极开展,我国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已控制在极低水平。2012年3月,沧州医专医院收治了1例鞭虫和蛔虫两种土源性线虫混合感染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常用的灭螺药物,多数对鱼的毒性较大,运输、使用过程对人、畜也不安全。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新灭螺药物,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血防所、荆州地区血防所及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于1977~1978年对新农药——巴丹,进行了多次实验研究,证明对鱼毒性低,灭螺效果好。现将巴丹的基本特性、使用方法、灭螺作用简介如下。一、巴丹的基本特性巴丹(Padan)又名沙蚕胺、杀螟丹。分子量为273.5。本药为海生环节动物沙蚕毒素的一种衍生物,能杀灭30多种害虫,对虫害具有内吸、胃毒及触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涵闸防螺设施的防螺效果,我们根据室内钉螺饲养的食性,于1991年6月在西湖农场三角堤电排垸内的防螺设施内,前后两次采用牛奶葡萄糖浸布进行了诱螺观察,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牛奶葡萄糖浸布.口服葡萄糖粉、全脂乳粉、清水,按1:2:30的比例调匀,配成牛奶葡萄糖溶液。然后将普通医用纱布浸入溶液内,以充分浸透为度。1.2 幼螺.室内人工繁殖,螺旋4~5旋。1.3 防螺设施.防螺设施分为4部分,即引水涵管、导洪渠、钉螺过滤沉淀池、缓流滞螺池。诱螺观察选在导洪渠和钉螺过滤沉淀池内进行。导洪渠上接引水涵管出口,且呈倒梯形,底宽5.59m,面宽  相似文献   

16.
西湖镇属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1954年12月首次在该地发现活钉螺,最高密度达102只/0.11m~2,1958年底垸内查不到活螺,1959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螺情监测欠详,导致部分地区的残存钉螺再次孳生。1983年,省、地联合调查组及本站业务人员在该镇内先后发现有螺单元9处,面积21.3万m~2,钉螺密度最高为13只/0.11m~2,我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再次在较短时间内消灭了钉螺。1 灭螺方法1.1 土埋灭螺.选择镇区人口密度高、人员接触疫水机会较多的有螺单元,以先铲草药杀灭螺后,再取无螺土填平进行土埋灭螺,有的在填平土上建房屋,达到彻底消灭钉螺,此法灭螺处理4处,面积为4.49万m~2。1.2 开新填旧、清淤灭螺.血防专业人员根据螺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清螺情分析,探索螺情分布规律,为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村实行按系统抽样实行钉螺普查,并结合近年螺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区有螺环境24处面积350万m2,有螺江滩占95.69%,有螺湖滩占4.19%,内陆有螺面积占0.31%。结论:江滩是我区钉螺主要分布地,控制江滩钉螺是我区血防灭螺工作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1年4月2日收治了1名Fisher综合征伴感染粪类圆线虫(超度感染)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microRNA是由Lee等~([1])在1993年首次报道存在的,他们对线虫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研究,以此来寻找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幼虫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最后发现线虫的发育出现障碍是由于一种被命名为lin-4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但是这项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00年,Reinhart等~([2])在线虫研究中报道了第二种被发现的microRNA分  相似文献   

20.
69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脑脊液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 gyliasis cantonensis)又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主要是因进食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皮肤异常感觉等,可伴有面部或肢体麻痹、畏光、复视等,重症患者可有持续高颅压,脑部、肺部定位性损坏造成的相应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