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胸闷1月来诊。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右肺上叶呼吸音减低;血常规正常;CT示:右肺上叶见卵圆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与主动脉之间分界清楚。注入欧乃派克100ml后,无明显增强。手术后病理示:胆固醇性肺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6只健康杂种犬阻断左肺动脉,终止左肺血供及通气,造成左肺缺血,并循体外循环60 min后开放左肺动脉,恢复左肺血供及通气形成再灌注损伤,左肺再灌注2.5h后结束实验,右肺全程维持血供及通气.于CPB前(T1)、阻断左肺动脉并循60 min(T2)、再灌注2.5h(T3)三个时间点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对比肺动态顺应性(CD)、氧和指数(OI)、呼吸指数(RI)变化比例.结果 ①病理学变化:CPB后左、右肺组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断裂甚至坏死;左肺病理改变较右肺严重;②病理切片评分:CPB后左、右肺病理评分逐渐升高;T1时点左、右肺组织评分无差异,T2、T3时点左肺评分明显高于右肺;③CD、OI、RI变化比例:CPB后CD、OI明显下降,RI明显升高;左肺CD、OI下降程度、RI升高程度较右肺明显.结论 本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能全面地模拟临床心脏手术过程,对CPB肺保护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男,58岁,因确诊右肺中叶小细胞肺癌1月,拟行第2次化疗收入我科。患1月前因咳嗽、痰中带血、右上臂疼痛1+月,加重1周入我院,纤支镜活检示:右肺中叶小细胞肺癌,予嘉典2mg+顺铂80mg化疗,持续4天,用药后无明显特殊不适,遂出院调养。继往无药物过敏史。此次入院后查体:发育正常,神清合作,步入病房,生命体征平稳(BP: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男,55岁,于2011年3月因咳嗽就诊,行胸部CT示:右肺密度增高影,并双肺极少许间质改变。经CT引导下肺穿刺,病理发现肺腺癌,患者拒绝行手术及放化疗,开始口服厄洛替尼,150mg/d。服用约3个月后感咳嗽减轻,无明显胸闷症状,复查胸部CT示:右肺阴影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74岁,咳嗽1个月余自2004年5月13日入院。伴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无发热,无咯血,无胸痛。当地县医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不张,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右中叶支气管变窄,表面黏膜未见异常,左下叶支气管略充血,考虑右肺癌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查体:消瘦,右肺触觉语颤减低,右肺肩胛线4肋以下叩诊浊音。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因“反复腹痛10d”入院。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隐痛,可自行缓解,伴反酸、嗳气,伴腹胀,无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无潮热、盗汗,无进行性体重减轻及乏力,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体型偏瘦,心肺腹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常规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多,右肺上叶尖后段片团影,考虑占位性病变或炎变均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性,2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半日,于2017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半日前患者出现胸痛,以右侧季肋区为重,疼痛剧烈,无放射性,呈持续性,与呼吸无关,后出现晕厥,约1min;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发热、咯血,痰中带血丝,夜间阵发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眼睑水肿、尿少。急诊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右肺膨胀不全、右肺中叶内侧段肿块,诊断为"胸腔积液、右肺占位",为进一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于2012年8月13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呈干咳无痰,无咯血、气促、呼吸困难及胸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7.6℃,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8/70 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侧呼吸无增强或减弱,双肺触觉语颤对称无异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腹部外形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尚可,体重无明显变化。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0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烟酒嗜好。入院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占位病变。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全麻下行电视胸腔镜右肺中叶切除术+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胸膜无粘连、积液,叶间裂发育可,叶间裂水肿;右肺中叶内侧段见大小约3 cm ×2 cm ×2 cm的肿块,累及脏层胸膜,第4、10、11组淋巴结肿大。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倾向于右肺中叶腺癌。术后组织病检示:右肺中叶原位腺癌( adenocaminoma in situ,AIS)(图1-A、B),肿瘤距支气管断端约4.5 cm。另距支气管断端6 cm处查见一微瘤型类癌(图1-C、D),肿瘤直径小于0.5 cm。支气管断端未见癌。第4组淋巴结1枚,第10组淋巴结2枚及第11组淋巴结4枚,均未见癌。诊断为右肺中叶AIS(T2N0M0Ib期),右肺中叶微瘤型类癌。术后予抗炎、止咳平喘等对症等治疗,恢复较好,予以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8岁,主因烧伤后7d、呼吸困难2d由烧伤科转入我科。查体:T37.7℃、R次/min、P120次/min、BP20/11KPa,神清。右手、躯干、会阴部、双下肢创面处纱布包裹,口唇无明显紫绀,右肺可闻及哮鸣音及少量湿性罗音,左肺尖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哮鸣音,左肺中下野未闻及呼吸音,右肺叩清音,左肺肺尖部叩浊音,左下肺叩实音。心率120次/min,律齐。心音较有力,腹部带有胶带不能查。辅助检查:胸部CT示:左肺不张,纵隔及心脏明显左移,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右肺代偿性肺气肿。入院后初步诊断:①左肺不张;②支气管肺炎;③烧伤Ⅲ度14%。入院后给予吸氧、鼓励患者咳嗽、变换体位、抗感染、祛痰、补液等治疗,6d后复查胸部CT、两肺CT示:未见明显异常征象,左肺膨胀良好,左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10岁,因反复咳嗽10年入院。自幼经常咳嗽,症状不重,无明显发热和气喘,曾多次在多家医院诊治,均拟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和对症治疗后咳嗽减轻,但咳嗽反复终年不断,与季节无关,时有痰,无盗汗,无明显呛咳和呕吐。1岁和5岁时拟“支肺炎”在本科住院两次,3年前在本院行X线检查示:右肺渗出性病变,右肺门淋巴结肿大,按“肺结核”抗结核治疗近半年,当时PPD试验(一),治疗效果不满意,今再次照胸片和CT检查示:双肺渗出性病变,右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以结核可能性大。为彻底诊治再次入院。出生史无特殊,无食道刺伤史…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19年1月受凉后出现发热,流涕,偶有咳嗽、咯血,抗炎治疗无效。胸部CT(图1,见封三)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团片影。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术示:双肺动脉未见明显栓塞征象,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病变,考虑伴肺泡内出血。内科治疗后症状加重。2019年6月于外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炎性改变,病理相关检查无阳性发现,仍继续进行抗炎治疗。2019年7月患者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12.
1本病进一步诊治 患者于2006年6月22日行右肺下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所见:肺下叶实变表现,切面红白相间,无明显坏死,可见支气管及血管断端。术后病理示:肺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区域淋巴结未见转移。  相似文献   

13.
肺结核误诊为先天性肺囊肿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25岁。因查体发现右肺阴影1.5个月入院。1.5个月前胸透发现右肺阴影,经静脉滴注青霉素后,再次胸透仍有阴影,无咳嗽、咯血等症状。X线胸片:右下肺卵圆形密度增高阴影约3cm×4cm,边缘欠整齐,周围有炎性灶。右侧位:阴影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  相似文献   

14.
女 31岁 住院号C5602。因大咯血再次发作于1988年9月入院。于8岁始经常咳嗽,反复咯血。曾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近5年发作频繁,此次又因吃酸梨发病,追问悉自幼极易呛咳。1988年4月作左、右侧支气管碘油造影(X线号37489)提示:气管、支气管无明显异常。查体:一股状较好,无贫血貌,呼吸平,右肺底闻及少许干鸣,心,腹部无异常,无杵状指(趾)。查痰结核菌.瘤细胞一周均阴性,血沉及肝肾功正常,出凝血时正常。多次胸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经内科治疗仍咯血不止。肺部CT提示:疑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不张。于1989年4月作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见右肺下叶缩小为14×7×8cm。坚硬、紫红色,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1月,体重3.6kg,因反复气促,反应差13天,发热2天入院。术前诊断:右肺张力性肺大泡,拟全麻下急行右侧肺大泡切除术。术前查体:T36.2℃,P144次/分,SPO2 88%~91%,三凹征,左侧呼吸音弱,右侧无呼吸音,胸片提示右肺巨大肺大泡形成并纵隔疝(心影、纵隔明显左移)。术前30分钟,肌注海俄辛0.04mg,在新生儿室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后送入手术室,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1/2岁。右胸部钝器击伤伴呼吸困难2周。查体:R40次/分,P120次/分,颈软,气管偏向左侧、胸廓右侧明显隆起,叩诊呈鼓音, 右肺呼吸音消失,心率120次/分、律齐有力。X线胸片示右肺野透亮度增高,无肺纹理,纵膈受压向左移位,右肺门区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右肺被压缩约90%,X线支气管断层片显示右侧主支气管远侧段断裂。入院后经胸穿及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儿症状无明显缓解,于1998年4月21日在高位硬膜外加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剖胸探查。采用右腋下小切口为手术入路,自右腋下至右腋前线作纵切口长约6cm,切开部分胸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和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RIP)对腹主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免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未行腹主动脉阻断;Ⅱ组:行肾上腹主动脉阻断40min;Ⅲ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min,预先在阻断部位进行3次5min IPC;Ⅳ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min,预先对一侧后肢的股浅动静脉进行2次10min RIP于再灌注2h,1、2、3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右肺过氧化物酶(MPO)、右肺泡支气管灌洗液(BALF)蛋白测定以及右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再灌注2、3d PaO2明显下降,右肺MPO、BALF蛋白显著升高,镜下显示肺间隔中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渗出;Ⅲ、Ⅳ组再灌注2、3d各项检测指标与I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镜下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PC和RIP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和激活,减轻由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患者,59岁,女性。入院前2月有胸闷、气短、刺激性呛咳,经抗炎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一般状况差,搀扶行走,呼气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无咯血。平片示:右肺上叶不张,右肺中叶部分不张。肺部CT平扫示:右肺中心型肺癌(肿块直径约3.0cm),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右肺中间支气管受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5例慢性肺心病住院的患者,进行了胸片和心电图观察,100%的病例有右肺下动脉干扩张(≥15mm)及肺性 P 波(振幅≥0.25mv)。对二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对比,进行了观察及分析,发现右肺下动脉干扩张程度与肺性 P 波大小无明显正相关,右肺下动脉干扩张程度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而肺性 P 波振幅在治疗后降低。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患者女,6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不剧,有白色粘痰,伴发热,无胸闷胸痛,无消瘦盗汗,无明显体质量下降。当地卫生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以输液对症治疗,未有好转。外院CT示"右肺占位"。10 d前来我院复查,CT示"右肺下叶背段小结节"。为求进一步治疗,拟"右肺肿瘤收治入院"。行肺楔形切除。肉眼观: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