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文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51-175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个体化饮水计划的护理效果。方法将58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实验组30例采取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个体化饮水计划训练称为联合训练,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为3个月。结果膀胱功能训练效果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施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定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施后两组患者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典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实验组实施联合训练方法,解决了单纯的膀胱训练或饮水计划护理效果不佳的问题,强化了膀胱功能的训练效果。避免了反复插导尿管,减少了尿路感染的机会;减轻了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促进了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心理情感护理等综合护理。60d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能促进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和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和灸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d后的尿失禁生活质量及下尿路综合征症状情况,术后1月随访两组尿失禁治愈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及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观察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及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好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尿失禁治愈率观察组85.0%、对照组5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训练的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将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健康宣教、功能训练等全程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功能训练模式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65.4±1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37.6±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d、1周、2周的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训练的护理模式可显著恢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对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由责任护士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和膀胱训练。术后10 d、20 d、30 d、90 d评价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情况。结果:术后20 d、30 d、90 d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90 d后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治疗尿失禁简单、易行且有效,可作为前列腺摘除术后轻、中度尿失禁初次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电切术( TURP)前盆底肌功能训练对患者术后尿失禁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收治拟行TURP治疗的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术前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失禁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尿失禁评分、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TURP术前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术后尿失禁状况,减少其发生及持续时间,对TURP术后患者尿失禁具有理想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临床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脑卒中偏瘫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仅实施脑卒中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肢肌力与下肢肌力、运动能力评分在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MBI指数、SS-QOL评分、WHOQOL-BREF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干预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观察和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急性期进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老年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和常规的护理方法,在发病2周、4周、8周后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制定饮水计划、定时排尿、改善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和一周内尽早拔除尿管,是有效而简单易行的护理干预,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老年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与B组,各20例,A组给予院内基本治疗措施与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排尿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B组护理满意度95.0%(19/20)高于A组的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排尿功能恢复有效率90.0%(18/20)高于A组的6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自理能力、健康状况、交流与沟通、家庭功能指标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提供全面病情观察及综合护理干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生存质量高,排尿功能恢复情况乐观。  相似文献   

10.
吴桂英  许复成  梁丽 《当代护士》2021,28(11):73-74
目的 研究思维导图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9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n=50),双号为实验组(n=50),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实验组则运用思维导图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发生和执行饮水计划依从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饮水计划执行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思维导图护理模式可以降低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提高饮水计划执行依从性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高危患者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62例腹腔镜下老年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干预组采用有计划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1、2、4周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第1、2、4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老年高危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早期行盆底肌训练结合膀胱康复训练,记录每日饮水和排尿情况,填写功能训练表等康复护理措施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中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中年女性OAB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组间年龄、病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症状评估表(OABSS)评分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 SF)问卷应对、睡眠及情感社交3个子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中年女性OAB患者中的应用,能显著改善其膀胱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59例行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30例,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和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术前、术后均给予规范的提肛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术后患者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持续时间与失禁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23.33%比44.83%)、尿失禁持续2周(14.29%比83.92%)及失禁程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进行提肛肌训练能有效降低BPH患者TURP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漏尿时间,减轻失禁程度,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方法120例SCI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及间歇导尿,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饮水计划,试验组行个性化饮水计划,2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饮水计划依从性、膀胱康复效果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饮水计划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可显著提高SCI患者饮水计划的依从性以及膀胱功能康复效果,同时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王耀苹  佟玉静  王坤 《中国康复》2024,39(5):292-297
目的:探究普拉提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青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张力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前瞻性收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宫颈癌术后尿失禁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普拉提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周膀胱功能(储尿时和排尿时的膀胱压、尿道分布压,采用牛津评分法(MOS)评估盆底肌张力;评估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分;采用Kolcaba舒适度量表对舒适度进行评估比较,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术前、术后1周时,储尿时及排尿时的膀胱压、尿道分布压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组术后13周时储尿时的膀胱压、尿道分布压以及排尿时的膀胱压高于术前、术后1周时,排尿时尿道分布压低于术前及术后1周时(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周时膀胱功能储尿时的膀胱压、尿道分布压以及排尿时的膀胱压均高于对照组,排尿时尿道分布压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时Ⅰ、Ⅱ类肌纤维肌张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3周时Ⅰ、Ⅱ类肌纤维肌张力较术前、术后1周时均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性交痛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各纬度及总分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周,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65/66(98.48%)显著高于对照组42/66(63.6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拉提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青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提高盆底肌张力和性功能,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朱建中  王百灵  王瑛  俞皎 《中国康复》2012,27(4):266-267
目的:探讨辅助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分为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组(联合组)及单用米氮平组(米氮平组)。2组均服用米氮平,联合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周末联合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米氮平组(P<0.05),米氮平组在治疗第2周末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第6周末,2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显效率较米氮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9%,84.37%)。结论:辅助生物反馈训练可加快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行Kegel法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分期以及尿失禁程度。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均优于对照组(t=10.732,P=0.029; t=12.061,P=0.026),盆腔器官脱垂分期轻于对照组(Z=-2.737,P=0.006),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Z=-2.931,P=0.003)。 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能够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