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伤寒诊疗,东汉末年有两个学派——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虽然将《伤寒论》看作“众方之祖”或“有法有方之始”是中医史的一个传统观点,但考证结果表明“华佗辨伤寒”才是中医史上第一个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在症状辨析、病理、病程、治则、方剂等方面,张仲景对华佗学派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张仲景还严肃批判了华佗学派庸医的误治言行。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的关系类似于纽科门蒸汽机与瓦特蒸汽机的关系。张仲景的伤寒诊治水平显著超越了华佗学派的水平,但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华佗学派首创中医伤寒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之历史功绩。对于中医史的发展,不同学派的争鸣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争鸣、张仲景学派和华佗学派的争鸣就是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4.
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创立了辨证论治法则,为后世温病学说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就《伤寒杂病论》对温病学说发展的贡献作一概述。一、阐明了温病主证及病因张仲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在《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  相似文献   

5.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为痰饮病所设的著名方剂,《金匾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书中与之相关条文有三:《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其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灵魂所在。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前身是张仲景国医大学,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并入南阳理工学院。中医专业以张仲景学术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培养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许叔微对张仲景《伤寒论》阐幽发微.认为“伤寒应以真气为主”,“伤寒应不避履夜.即宜便治”,“伤寒之邪传变.必循六经次第”.“伤末、杂病脉证顺逆有异”等,较好地体现了《伤寒论》研究的学术水平。笔者对许叔微的学术见解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辨证论治,法度严谨,用药精当,深为历代医家所珍重。本文通过学习,仅就张仲景有关消法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消法的含义消者“释也”,具有“溶解、散失、减削”的意思。其作为治法,本源于《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因其重而减之”的经意,始于仲景而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桅子豉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名方,该方由桅子、豆豉两味药物组成.其有清宣郁热、除烦之效.主要治疗伤寒误用汗、吐、下法之后邪热内郁胸隔而致之虚烦不眠、心中懊恼之证.笔者认为,大凡有气机郁滞、邪热内扰之证均可运用此方加减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伤寒、副伤寒A、B发病率虽有下降之势,但慢性带菌者病后多年仍能分离出病原菌,其治疗也很棘手。慢性带菌者作为感染源有可能引起伤寒暴发流行。因此,进一步探讨伤寒抗菌治疗的新途径,从而提高治疗伤寒水平是必要的。基此宗旨,现就伤寒病原学治疗问题,将国外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陈延之<小品方>曾被政府作为医者必读之书,备受推崇,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地位相当.<小品方>中卷第六对伤寒、天行、温疫提出了辨病论治,并重视温热之毒的影响,对冬温的概念亦有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项强相关条文的探析,发现张仲景主要从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两方面对项强进行辨证论治,并创立了多首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临床验之往往有独特疗效。张仲景不仅对《黄帝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临床理论进行了传承,而且其对风寒之邪、太阳少阳并病、阳明里实,热伤津液、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阳虚寒凝等所致项强的论述和论治,打破了关于项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单一认识,进而丰富了项强的临床辨证思路。故以《伤寒杂病论》和涉及项强的13条原文及8首治疗方剂为基础,对张仲景治疗项强的经验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项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旋复代赭汤始于张仲景之《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由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组成,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1].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将其应用推广,现就个人在临床上应用本方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谨请各位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处干战乱频仍,疾疫流行的年代,其宗族十年内死亡者三分有二,而伤寒十居其七,故其对病因首重外邪。然若由此而认为仲景病因学说中没有情志致病,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是瘀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总结汉代以前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上,建立了血瘀证辨证施治体系,所创制的治瘀经方,至今临床疗效显著,应用广泛。本研究根据《伤寒杂病论》原文,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文献报道,对张仲景瘀血学说的形成进行探讨,认为《黄帝内经》是其理论来源,《神农本草经》是其用药之源头,并对张仲景血瘀学说从病因病机、症候、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20.
陈修园曾云:“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其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必读的经典。正如张仲景本人在自序中所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