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额上陷脉】语出88条。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古代诊法,以三部九候诊疾病,《素问·三部九候论》谓上部天以候上,王冰注:“在额两旁,动应于手。”由于衄家血液素亏,发汗后耗其血液,经脉空虚,筋失濡养所以额上之脉,下陷而紧急。”《医宗金鉴》曰:“若在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尤在泾曰:“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  相似文献   

2.
承泣,属足阳明胃经,《针灸甲乙经》定位:“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补充:在“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针灸图考》:“在目眶骨上内际,正目直瞳子”。临床即于下眼睑正中眶缘上定穴。关于此穴的针灸方法,《甲乙经》说:“刺入三分,不可灸”;《外台秘要》甄权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可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圣济总录》:“承泣穴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睑池上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第88条“额上陷脉急紧”的解释历来有分歧。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句读为“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语译谓:“平素常流鼻血的人,误汗以后,就可额部筋脉紧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有“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一条。对“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的解释,历代医家注说不一。《医宗金鉴》认为是“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而急”;陈修园认为是“三阳之血,不营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86条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晌,不得眠”。历代医家对此条之“额上陷”,各持己见。有言囟门陷者;有言额旁之凹陷处者;有言“陷”为“汗”之错简者;陈修园、喻嘉言二氏又从病机上解释,谓属亡阴、亡阳之应。众议纷纷,莫衷一是。而笔者揣摩既久有不同见解如下。一、“陷”乃形容词。历史记事或写小说,两军争战,一方胜而夺地,称为某地失陷或某城池陷落。如《辞海》引《广义释言》解云:“城破曰陷”。并非某城池真能陷于地下。又“陷”有丧失之意。如《孟子·告子》云:“富岁子弟多赖,  相似文献   

7.
对《伤寒论》第86条原文历来有二种句读,一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如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等版本;另一种是将“汗出必额上陷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素患衄血病者,必然阴血不足,或阴虚火旺,虽有外感表证,亦不能径用辛温发汗,因“汗血同源”故也。若误用麻黄汤类,强夺汗液则阴血重伤,辛温开腠则虚火更炎,必致变证烽起。历代注家认识一致,无可非议。 但对“额上陷脉急紧”的注释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有直接认为额上凹陷,脉急紧者。喻嘉言认为,“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精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急紧,则目上瞪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丹波元简氏又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本条亦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惟其文少一“发”字,义则全同。一些《伤寒论》注家对此条往往于“陷”字断句,读为“必额上陷”,而“脉紧急”三字则为另一句。如此则其证即为“额部塌陷”而“寸口脉紧急”矣。然验之临床,衄家发汗后,阴重伤而邪独盛,寸口之脉紧急固有,但导致额部塌陷则未之见,亦未之闻也。据此,其于“陷”字断句实属未当,似读“必额上陷脉紧急”为句较妥。句中“陷脉”二字为词,早见于《黄帝内经》,如  相似文献   

10.
“额上陷脉急紧”一语,见于《伤寒论》第86条(赵刻本)。原文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历代诸多医家对“额上陷脉急紧”六个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但综而观之,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指额上两旁之动脉急紧,另一种认为是说...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张锡纯在研究《内经》宗气理论、 《医门法律》“大气论”等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其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阐释了大气的概念、形成与功能,首次提出“大气下陷”一词,并详细论述了大气下陷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创制了治疗大气下陷的方剂——升陷汤系列.时至今日,升陷汤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本文旨在对张氏的大气概念与功能,以及大气下陷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病因病机、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等进行整理、归纳,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素问》“视深”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视深”浅析杨湖(广东汕头市中心医院汕头515031)“视深”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其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诸注家多把“视深”训为“目陷”。如张景岳曰:“视深者,目陷无光也。”[1]吴昆曰:“视深,视下也:又目陷...  相似文献   

13.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它们必需连读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著作中引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能更正它们各自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针灸升提法的临床应用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邱仙灵针灸升提法是用针灸以升阳益气,提举下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清阳不振、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下者举之”。《灵枢·经脉》篇谓:“陷下则灸之”。《官针》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相似文献   

15.
眼病与肝     
眼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它和脏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输而上注于目,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特别提到“肝开窍于目”。认为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眼病与肝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眼与肝的关系眼与肝的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目。”《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由  相似文献   

16.
攒竹穴是膀胱经穴位,经气所发之处。《针灸大成》裁其穴位于“两眉头陷中”主“目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以攒竹穴为主,采用不同手法与配穴,治疗多种疾病,如急性腰扭伤、呃逆、目眶痛等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五、益气与升麻柴胡配伍治大气下陷张锡纯氏《医学衷中参西录》拟有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张氏发明《内经》“宗气积于胸中”诣谓宗气即大气,充满胸中以司呼吸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可知“人身之精神振作,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于此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若其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呼吸顿停,昏然罔觉。”曾历述大气下陷出现种种表现,如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  相似文献   

19.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下陷理论是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所创建的,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大气的理论出处、大气的生理功能以及大气下陷的病理基础,做了详细透彻的阐述,并创制升陷汤以治疗胸中大气下陷证,为临床治疗大气下陷类疾病提出新的诊疗思路。本文案例为气陷血瘀型胸痹,受大气下陷理论的启发,治疗以升陷汤加味,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