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3个亚型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ADHD儿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3个亚型与各证型之间关系。结果: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3个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多动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痰火扰心>肝肾阴虚>心脾不足,三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注意力缺乏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脾不足>肝肾阴虚>痰火扰心(P<0.05),混合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肾阴虚>痰火扰心>心脾不足(P<0.01)。结论: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不同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诊断分型对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3个亚型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ADHD儿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3个亚型与各证型之间关系。结果: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3个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多动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痰火扰心〉肝肾阴虚〉心脾不足,三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注意力缺乏为主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脾不足〉肝肾阴虚〉痰火扰心(P〈0.05),混合型的患儿的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肾阴虚〉痰火扰心〉心脾不足(P〈0.01)。结论: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不同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的诊断分型对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和哌甲酯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种亚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共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种亚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平均分配到两组中,A组,共计63例,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B组63例,采用哌甲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上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多动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近.结论: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的是两种疗法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的远期治疗效果,相对而言,脑电生物反馈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和哌甲酯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种亚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共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种亚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平均分配到两组中,A组,共计63例,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B组63例,采用哌甲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上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多动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近。结论: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的是两种疗法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治疗上的远期治疗效果,相对而言,脑电生物反馈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门诊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进行评估,以发育性运动协调问卷(DCDQ)评定发育性运动协调问题。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DCDQ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20.0%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33.3%为可疑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其中25.0%的注意缺陷型、20.0%的多动-冲动型和22.2%的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共病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密切相关,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均存在共病,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状态,以及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注意力不集中或好动等症状,被温州市某医院疑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641例初诊患儿作为调查对象,按照DSM-IV ADHD诊断标准评估,符合诊断标准者纳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不满足诊断标准者纳入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采用SNAP-IV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核心症状严重程度,采用Weiss功能缺陷量表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会功能,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与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社会功能状态,并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在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等维度的社会功能,均明显低于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性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各维度的社会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意力缺陷症状群评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各维度社会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动冲动症状群评分与家庭、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相关。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其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宜兴市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和严重程度。方法 使用SNAP-Ⅳ量表对宜兴市4 185名小学生进行筛查。结果 205名小学生(4.89%)符合ADHD诊断标准,男女比为1.97:1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3类亚型流行率分别为2.9%、0.4%、1.7%;不同性别小学生在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DHD各亚型和正常儿童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DHD各亚型男女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宜兴市小学生ADHD患病率较低,3类亚型儿童行为表现各有特点,在教育和临床治疗中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女童患病率虽低于男童,但二者症状严重程度相同,因此应重视ADHD女童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儿童多动症又名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actity in Chil-dren)、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注意力不足障碍(ADHD)、轻微脑功能失调(MB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综合症。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s)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症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的发生年龄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1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型;心脾气虚型;湿热内蕴、痰火扰心型。2辨证治疗2.1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型某患儿…  相似文献   

9.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指一种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行为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理障碍 [1]。1994年出版的DSM-Ⅳ,即《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把ADHD分为三种亚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 冲动型、混合型。对ADHD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自我意识 家庭因素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自我意识及家庭环境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为该症的干预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济宁市2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以Conners简明症状量表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分别用作筛查和诊断,筛选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47例,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同班级、同性别、同年龄段(相差<1岁)的正常儿童中抽取47例作为对照。分别评定患儿及对照组儿童家庭环境及自我意识,并分析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儿童家庭环境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患儿自我意识明显受损,家庭环境特征某些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具有较低的自我意识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患儿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辨证分型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患儿(西药对照组)给予利他林片治疗,79例患儿(中药治疗组)给予辨证分型治疗,其中心肝火旺型(28例)给予泻心宁神汤治疗,肝肾阴虚型(26例)给予补肾益脑汤治疗,心脾两虚型(25例)给予养心益智汤治疗,疗程8周。结果: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各型治疗4周和8周后,多动指数评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8周后各积分均较治疗4周时降低(P0.05)。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各型之间同期各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王俊宏教授根据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内因主要为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胎怯,外加环境影响,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关键为"心肝脾肾阴阳失调",病机特点是心肝肾阴静不足、心肝脾肾阳动有余。王俊宏教授对气阴两虚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多采用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并强调行为干预,临床采用中药联合心肝安神益智推拿法干预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过程中可增加家长和患儿交流时间,减轻多动症状,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cativitydisonrdr,ADHD)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国外近年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介入,发现多巴胺D2受体TaqIA1等位基因与本病相关,通过对广州市城镇学龄儿童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A多态性的检测,支持A1等位基因与本病的关系(P=0.006520)并发现病该基因与中医辨证的“肾虚肝亢”证候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各亚型与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的79例患儿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PI)38例;多动/冲动为主型(HI)21例及混合型(CT)20例,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比较各亚型与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各亚型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CT型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焦虑问题除外),PI型学习问题及焦虑问题检出率高,HI型品行问题检出率高。结论ADHD各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各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者92例分为PI型56例,HI型8例、CT型28例,比较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ADHD组PI、HI、CT型存在行为问题者分别为22例、2例、20例,各亚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5%、71.4%。差异有显著性(X^2=9.558,P=0.008),两两比较显示PI与CT差异有显著性(X^2=7.714,P=0.005)。HI与CT差异显著(X^2=3.859,P=0.049)。ADHD组感觉统合功能正常者、轻度失调者、重度失调者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3.1%、31.8%、59.6%,差异有显著性(X^2=8.644,P=0.013)。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以混合型最高;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者更易出现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NJ22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应用在诊断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患儿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方法 应用NJ22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对来诊儿童进行测试,与Conners父母量表、DSM-IV、ADHD评估表结果对比分析,并进行注意力4个维度的测试. 结果 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注意力的稳定性、广度性、分配性、转移性均有显著差异,诊断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0%. 结论 NJ22注意力测试分析仪在诊断ADHD方面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和筛查儿童是否患有ADHD的相对客观的检查手段,为ADHD患儿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血儿茶酚胺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患儿血儿茶酚胺水平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 ,测定 80例ADHD患儿和 32例正常儿童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的浓度。【结果】ADHD患儿血浆NE、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中医辨证肾虚肝亢组NE、E水平与心脾两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血浆NE、E水平之改变可能与ADHD患儿活动过多、冲动任性等临床症状的形成有关 ,而中医辨证肾虚肝亢证是否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神经生化基础 ,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