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求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可能机制以及药物作用强度最佳剂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家兔随机分为APC组(A组)、热毒清口服液高剂量组(B组)、热毒清口服液中剂量组(C组)、热毒清口服液低剂量组(D组)、模型组(E组)、正常对照组(F组),每组10只。大肠杆菌内毒素于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射,造成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各组药后肛温、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E组家兔血IL-8、NO-2/NO-3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表明二者协同参内毒素性发热机制。B、C组IL-8、NO-2/NO-3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与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热毒清口服液中剂量及高剂量可抑制IL-8、NO-2/NO-3升高,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组织细胞及全身性损害,并均有明显解热作用,其与APC比较,其退热作用相对起效较慢,但维持作用时间较长。D组解热作用不明显,B、C组解热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热毒清口服液不仅具有消炎、杀菌和解热功能,而且还具有清除内毒素的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组织细胞及全身性损害;其部分机理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网络而实现。热毒清口服液中剂量为最佳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毒清颗粒对大鼠肝硬变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7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余60只制作大鼠肝硬变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分为模型组、肠毒清高剂量组、肠毒清低剂量组、乳果糖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的内毒素、TNF-α、IL-6及NO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内毒素、肝匀浆TNF-α、IL-6及NO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毒清高剂量组、肠毒清低剂量组、乳果糖组大鼠血浆内毒素、肝匀浆TNF-α、IL-6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0.05)。肠毒清高剂量组与乳果糖组比较,内毒素、TNF-α、IL-6差异显著( P〈0.05);与肠毒清低剂量组比较,血浆内毒素、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果糖组TNF-α、NO与肠毒清低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肠毒清颗粒能够防治肝硬变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毒素清颗粒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毒素清颗粒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建立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毒素清大剂量组、毒素清中剂量组、毒素清小剂量组、双黄连口服液组。在造模前测定基础体温,造模后每隔1h测体温。观察最大发热高度(△T)和体温反应指数(TRI),并绘制平均发热曲线。结果:模型组发热曲线呈明显的双相型,△T和TRI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毒素清组能够明显抑制发热效应。结论:毒素清颗粒能够明显抑制内毒素性发热效应。  相似文献   

4.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高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外感发热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热毒清口服液,对照组70例给予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清口服液对外感高热风热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兔内毒素血症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家兔内毒素血症的解热作用.方法 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制备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对模型动物体温变化的影响;用定量检测微量内毒素鲎试验法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含量.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3h体温反应高度及5h体温反应指数在各组间有明显的差异;兔灌服利胆排毒口服液后,可减少血浆LPS含量,降低血浆TNF-α水平.结论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兔内毒素血症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热毒清口服液口服,对照组予双黄连口服液口服.结果两组总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疗效相近,治疗组患者退热起效及发热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双黄连粉剂抑菌,清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震  王军 《中医研究》2000,13(2):28-29
双黄连粉剂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甲型链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具有不同程度和杀菌作用;双黄连粉剂高低剂量、双黄连口服液及复方阿斯匹林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双黄链粉剂的抑菌、解热作用强于双黄连口服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及血液中内毒素含量,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制备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4 h各组家兔体温,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4 h后,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全血中白细胞数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反应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地降低致热1 h后的家兔体温;并且,其可显著降低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与鱼腥草传统饮片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著降低致热1 h后的家兔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以及血清中IL-6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含量。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著清除家兔体内内毒素,使其体温下降,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营汤对内毒素发热家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营汤低、高剂量组(10,20 g.kg-1),造模前,空白、模型两组分别ig等量生理盐水,清营汤低、高剂量组分别ig不同剂量药物,每日1次,连续5 d,第六日,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分别通过耳缘静脉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方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观察各组动物症状及体温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体温,TXB2,TNF-α,PAI显著上升(P<0.01),6-keto-PGF1α,t-PA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营汤高、低剂量组家兔体温,TXB2,TNF-α,PAI明显下降(P<0.05或P<0.01),6-keto-PGF1α,t-PA明显上升(P<0.05或P<0.01)。清营汤高、低剂量均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显著的解热效应(P<0.05或P<0.01),均可明显抑制发热家兔TNFα,TXB2的含量升高(P<0.05或P<0.01),降低PAI的活性(P<0.01),提高6-keto-PGF1α的含量和t-PA的活性(P<0.01)。结论:清营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解热化瘀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发热家兔致热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而发挥其解热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5,(6)
目的:研究双黄连、板蓝根、鱼腥草、清开灵4种注射液是否具有抗内毒素作用。方法:体外实验:4种注射液分设高、中、低浓度,分别与5、1、0.2 EU/m L的标准内毒素混合,37℃孵育1 h后用动态比浊法测定各样品内毒素的值。体内实验:将4种注射液与标准内毒素混合后,分别静脉注射到家兔体内,测定各组1、2、3 h家兔体温升高值。结果:板蓝根和双黄连高、中、低剂量的内毒素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而鱼腥草各组内毒素含量升降不一,无明显规律;清开灵各组内毒素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板蓝根组和双黄连组给药后1、2、3h体温升高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而鱼腥草和清开灵组体温升高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双黄连和板蓝根用药组体内、体外均显示有抗内毒素作用,而清开灵和鱼腥草未发现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