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CC)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GFR和HER2的表达。结果EGFR和HER2在膀胱癌组织过度表达率分别为64%(30/47)和45%(21/47),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没有表达。癌组织中EGFR过度表达在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过度表达随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也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的过度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复发肿瘤中EGFR和HER2过度表达明显高于不复发(P<0.05),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EGFR和HER2在膀胱癌中的过度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有关,它们同时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nm23-H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膀胱癌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erbB-2,EGFR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B-2,EGFR和nm23-H1在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9%,56.5%和60.9%,在正常膀胱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0.00%和1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C-erbB-2和EGFR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nm23-H1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降低。结论:C-erbB-2,EGFR和nm23-H1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膀胱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膀胱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结果 52例膀胱癌中,36例(69.2%)呈CD15阳性表达。CD15阳性率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上升而显著增高(P<0.05),在肿瘤直径≥2cm者显著高于<2cm者(P<0.05)。CD15阳性者复发和死亡率显著高于CD15阴性的复发和死亡率(P<0.01)。结论 CD15是膀胱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斌  奚雷  崔飞  曹海龙  陈亦江 《江苏医药》2012,38(9):1035-103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患者胸腺瘤(胸腺瘤组)和20例胸腺增生(胸腺增生组)组织中EGFR的表达,分析胸腺瘤EGFR表达与其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组EGFR表达阳性率高于胸腺增生组(52.4%vs.20.0%)(P<0.05)。直径>6cm的胸腺瘤EGFR表达阳性率高于直径≤6cm的胸腺瘤(P<0.05)。胸腺瘤EGFR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胸腺瘤的预后和临床分期相关。结论 EGFR可能在胸腺瘤的进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EGFR可能成为胸腺瘤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过度表达和7号染色体多倍体在预测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侧经病理证实的25例复发和15例未复发浅表性膀胱癌石蜡切片组织中EGFR的表达,再应用7号染色体荧光探针,通过细胞核荧光原位杂交(FISH)反应,分析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多的拷贝数。结果25例复发膀胱癌(RC)中,EGFR过度表达和7号染色体多倍体分别有13例和16例;15例未复发膀胱癌(NRC)中,EGFR过度表达和7号染色体多倍体分别有4例和3例,两组间EGFR过度表达和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P<0.05,r=0.6)。结论EGFR蛋白过度表达和7号染色体多倍体在复发膀胱癌中可能存在相关性,在检测EGFR表达的基础上行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检测可能是检测膀胱癌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星形细胞瘤病理蜡块中PCNA与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PCNA表达强度随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801,P<0.05)。Ⅲ~Ⅳ级与Ⅰ~Ⅱ级、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升高EGFR蛋白的表达率逐渐升高,Ⅰ~Ⅳ级阳性率分别为11.1%、33.3%、63.6%、75.0%。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6597,P<0.05)。Ⅲ~Ⅳ级与Ⅰ~Ⅱ级、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P<0.01)。而PCNA的评分与EGFR的表达状况无显著相关性(χ2=17.11,P>0.05)结论:PCNA与EGFR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利于判断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及增殖性,为临床上对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例正常膀胱组织和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M 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MMP-2、TIMP-2在膀胱正常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35例膀胱癌组织中均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71%和51.43%。MMP-2随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0.05),TIMP-2的表达变化与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无相关性(P>0.05)。结论:MMP-2和TIMP-2相互作用对于膀胱癌的侵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MMP-2可能对判断膀胱癌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2018年手术切除肝组织的患者90例,将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131例,正常肝内胆管患者分为对照组229例。比较3组EGFR表达阳性率、观察组EGFR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EGFR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1高于对照组2(P<0.05)。观察组中EGFR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本研究随访率达100%。52例未接受EGFR靶向治疗患者中10例表达阳性,42例表达阴性。EFGR阳性5年生存期、生存率低于EFGR阴性患者(P<0.05)。结论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使胆管长期感染和胆汁滞留上调EGFR的表达,对胆管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EGFR表达增强为本病的诊断和分型等提供依据,也有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刘廷江  谷守义  王刚 《河北医药》2013,35(4):493-495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生存素(Survivin)、Bcl-2的表达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膀胱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HIF-1α与Survivin、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膀胱癌组织中HIF-1α、Survivin、Bcl-2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均明显增强(P<0.05);3种蛋白质表达随病理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0.05);复发膀胱癌组织中HIF-1α、Survivin表达较初发膀胱癌组织增强(P<0.05);相关分析显示,HIF-1α与Survivin、HIF-1α与Bcl-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86,0.3428,0.2016,P<0.05)。结论 HIF-1α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且随肿瘤进展表达进一步升高;其机制在于HIF-1α可能通过调节Survivin、Bcl-2表达而增强膀胱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促进膀胱癌进展。  相似文献   

10.
裴德恩  李冰  戴翔  张雄  云洪岩 《江西医药》2021,56(11):1942-1945,1958
目的 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达水平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及病理确诊的100例TNBC患者作为TNBC组,随机选取同期100例非TNBC患者作为非TNBC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记录癌组织中EGFR、VEGFR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TNBC组在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与非TN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癌组织中EGFR、VEGFR表达阳性情况高于非TNBC组(P<0.05).TNBC组癌组织中EGFR和VEGF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EGFR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R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GFR及VEGFR阳性表达患者的复发、转移、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相比非TNBC患者,TNBC患者的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可根据癌组织中EGFR、VEGFR表达,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P5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分布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66例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研究。结果 正常膀胱粘膜P53均阴性。发现P53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P〈0.05);  相似文献   

12.
罗旭  李春鸣 《贵州医药》2001,25(7):582-583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分布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6例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研究。结果:正常膀胱粘膜Bcl-2均为阴性。Bcl-2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但相互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随病理分级增高阳性表达逐渐提高,相互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肿瘤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未复发肿瘤,相互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与病理分级有关,可作为术后预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春鸣  肖庆邦  罗旭 《贵州医药》2001,25(12):1070-1071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0例正常胃粘膜,76例胃癌及39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 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6.6%,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EGFR表达阳性者多为分化较差的弥漫型胃癌,胃癌侵犯越深,其EGFR受体表达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EGFR的表达与胃癌的低分化性,高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预测病人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IGF-1R、EGFR蛋白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患者IGF-1R、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取20例手术标本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食管鳞癌中IGF-1R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χ2=28.29, P〈0.05), 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χ2=4.56, P〈0.05)。IGF-1R的阳性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分级有关,分级越高阳性率越高,与浸润深度有关,侵及深肌层及外膜IGF-1R的表达明显高于侵及浅肌层及黏膜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分期越晚阳性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IGF-1R或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结论初步结果分析显示IGF-1R可能与食管鳞癌的病理分级及侵袭、转移有关, EGFR可能与食管鳞癌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单立平  张墨  李波  吴斌  宋永胜 《天津医药》2013,41(6):527-530
【摘要】目的 探讨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CAM)和E-钙黏素(E-cadherin)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6例不同级别膀胱癌组织和8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pCAM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 它们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在膀胱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EpCAM表达高于癌旁组织(53.2% vs 13.8%,P<0.01),膀胱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低于癌旁组织(35.9% vs56.3%,P<0.01)。高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中可见较为典型的EpCAM高表达,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可见典型E-cadherin阳性表达。EpCAM在肌层浸润性(pT2、pT3 或pT4)、高分级、合并远处转移、多发及复发膀胱肿瘤中表达上调(P<0.05),E-cadherin在肌层浸润性、高分级、合并远处转移、多发膀胱肿瘤中表达下调(P<0.05)。膀胱癌中EpCAM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 = -0.607, P < 0.01)。结论 EpCAM和E-cadherin与膀胱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等恶性行为有关, 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E-ca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995~2010年76例膀胱恶性肿瘤和12例良性肿瘤,计算每例切片中癌细胞E-cad的异常表达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指数(PLI)。结果 E-cad在76例膀胱恶性肿瘤和12例膀胱良性肿瘤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4.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良、恶性肿瘤中PLI增殖指数分别为(35.85±8.20)%、(80.24±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膀胱恶性肿瘤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cad与膀胱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预测转移潜能的指标,PCNA可作为恶性肿瘤增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旭东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3-317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进行染色,同时计数肿瘤内的MVD,观察VEGF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1.1%(33例),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VEGF阳性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而且随着VEGF阳性表达的增强,MVD计数显著增加(P〈0.05);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的增加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而显著增强(P〈O.05)。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MVD增加及恶性进程有关,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