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调查夜遗尿患者临床特征,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夜遗尿,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252例夜遗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排尿日记,分析夜遗尿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252例夜遗尿患者中,单症状夜遗尿患者130例(51.59%),非单症状夜遗尿患者94例(37.30%),膀胱过度活动症28例(11.11%)。出现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121例(48.02%),夜间多尿51例(20.23%),夜尿多及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16例(6.35%),夜间尿量和膀胱容量正常64例(25.40%)。夜遗尿儿童临床表现特征排前三位的是难以唤醒、便秘和饮水。儿童夜遗尿遗传因素占14.29%。结论夜遗尿就诊患者中以合并膀胱问题为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夜间睡眠过深、难以唤醒。关注夜遗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排尿日记,正确识别、判断、决策,有助于为夜遗尿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严重与非严重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PMNE)患儿在疾病效应下局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95例,年龄3.5~6.0岁。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治疗组53例采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或达到连续干床14d(治疗成功)停止。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记录复发例数。重新报警器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7例(13.2%)未达疗程退出,余46例中治疗完全有效(FR)29例,部分有效(PR)7例,治疗无效(NR)10例。其中FR组25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所需疗程最短42d。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复发例数11例。8例重新使用报警器治疗3个月,均可达到治疗完全有效。对照组3例(7.1%)失访,39例观察3个月,均未达到连续干床14 d。对照组FR 0例,PR 17例,NR 22例。两组治疗完全有效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0)。报警器治疗NR组,5例(50%)患儿年龄<4岁,而FR+PR组,仅有3例(8.3%)年龄<4岁,采用P 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P=0.007)。入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安全、 有效,报警器干预的年龄以4岁以上为宜。报警器是逐渐起效的,获得成功治疗的时间>1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95例,年龄3.5~6.0岁。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治疗组53例采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或达到连续干床14d(治疗成功)停止。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记录复发例数。重新报警器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7例(13.2%)未达疗程退出,余46例中治疗完全有效(FR)29例,部分有效(PR)7例,治疗无效(NR)10例。其中FR组25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所需疗程最短42d。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复发例数11例。8例重新使用报警器治疗3个月,均可达到治疗完全有效。对照组3例(7.1%)失访,39例观察3个月,均未达到连续干床14 d。对照组FR 0例,PR 17例,NR 22例。两组治疗完全有效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0)。报警器治疗NR组,5例(50%)患儿年龄<4岁,而FR+PR组,仅有3例(8.3%)年龄<4岁,采用P 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P=0.007)。入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安全、 有效,报警器干预的年龄以4岁以上为宜。报警器是逐渐起效的,获得成功治疗的时间>1个月。  相似文献   

5.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行为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遗尿症占行为门诊就诊人数的第二位,本文阐述了功能性遗尿症的定义、流行率及评价方法,并介绍了5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报警器的应用、干燥床铺训练、尿贮留和括约肌控制锻炼、药物和行为的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儿童遗尿症占行为门诊就诊人数的第二位,本文阐述了功能性遗尿症的定义、流行率及评价方法,并介绍了5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报譬器的应用、干燥床铺训练、尿贮留和括约肌控制锻炼、药物和行为的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4种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7年8月1日。纳入对比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中任意2个或以上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统计软件R 3.3.2和STATA 14.0完成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计1 505例患儿。网状meta分析提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高于去氨加压素(完全反应率OR=2.8,95%CI:1.5~5.4;成功率OR=3.5,95%CI:1.7~7.5)和警铃(完全反应率OR=2.7,95%CI:1.1~6.6;成功率OR=3.8,95%CI:1.6~9.0);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成功率高于警铃(OR=1.9,95%CI:1.1~3.4);治疗结束后警铃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去氨加压素(OR=0.15,95%CI:0.03~0.53)。排序结果显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后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治疗效果最佳,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能最大程度降低每周尿床次数,警铃的复发率在4种方案中最低。结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方案比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治疗效果略有优势或相近;去氨加压素和警铃治疗效果相近;警铃治疗的复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遗尿症儿童的气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男女遗尿症儿童的气质测试,了解遗尿症患儿的气质特点,探讨气质与遗尿症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寻求临床对遗尿症儿童有效心理干预的新途径。方法对60例遗尿专科门诊的原发性单一症状性遗尿症患儿,使用Carry儿童气质系列问卷中的《8~12岁儿童气质问卷》进行测试。结果遗尿症儿童气质难养型比例(30%)高于正常儿童(1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气质的维度测试上,男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反应强度较强烈、坚持性低、注意较易分散;女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情绪本质较消极、坚持性较低。结论遗尿症患儿的气质特点可能与遗尿症的发生有关,气质调适可作为对遗尿症儿童心理干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骏  金星明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909-911
目的对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对国内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特征有一比较全面的认识。方法对183例确诊为原发性单一症状性夜间遗尿症的患儿临床表现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男92例,女91例;年龄5~16岁,平均(8.26±2.84)岁;患儿遗尿发生次数1~21次/周,其中≤3次/周占24.6%,4~7次/周占33.9%,8~14次/周占28.4%,>14次/周占13.1%。平均遗尿次数为(6.58±1.67)次/周。夜间首次遗尿发生时间在凌晨2~3时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4.6%),其次为凌晨3~4时穴占20.2%雪。其中夜间经常自行起床排尿者占4.9%;夜间偶尔自行起床排尿者占23.5%;夜间从不自行起床排尿者占71.6%。家族中有遗尿史者占总数的39.3%。结论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多数缺乏夜间排尿控制技能,首次遗尿在凌晨2~3时发生最多,高达39.3%的患儿有家族史。  相似文献   

11.
电铃电路条件性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铃电路条件性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武汉市第四医院儿科(430033)张智,华楚信湖北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韩丹,张桂林根据儿童功能性遗尿的病理生理机制很可能与后天自主性排尿条件反射建立的障碍有关,我院采用目前国际上认为最有效的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门诊就诊的45例功能性遗尿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0例)。在采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疗程结束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并随访1 a。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0%(20/25例),有效率为96%(24/25例);对照组治愈率为50%(10/20例),有效率为70%(14/2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无一例复发,对照组2例复发,采用治疗组方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是指超过5岁的儿童发生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没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间期,并且除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病变。PNE为儿科常见病,7.5岁儿童发病率可达15.5%,1%的儿童可伴严重日间尿失禁症状~[1]。尽管遗尿症有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14.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标准,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i-ary ncturnal enuress,PNE)是指连续发生夜间遗尿达6个月以上,年龄大于5岁者,根据是否合并白天的症状,PNE又可分为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monosymptomatic primary enuresi,MPE)和复杂性遗尿(complicated prima-ry enuresis CPE)。此症状在小儿中常见,5岁发病率15%,7岁发病率为10%,每年以15%的比例逐渐减少。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遗尿报警器治疗小于年龄相应膀胱容量而无夜尿增多的单一症状遗尿症(MNE)的疗效。方法15例诊断为小于年龄相应膀胱容量而无夜尿增多的MNE患儿应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并辅以睡前2 h限制饮水等基础治疗,每月复诊随访。以初次持续治疗2~3个月,连续14个夜晚无遗尿为治疗成功;停止治疗后又出现2周内遗尿≥2次为复发,并再次应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和随访。结果患儿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9.76±4.24)岁(6~15岁)。第1个疗程结束时,13例治疗成功,2例因家庭配合度不佳,改用去氨加压素治疗。随访期内,5例复发,再次应用遗尿报警器治疗,4例治疗成功并未再复发,另1例治疗失败。总治愈率80%。结论遗尿报警器治疗小于年龄相应膀胱容量而无夜尿增多MNE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对70例PNE患儿进行感觉统合功能测试,并与74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PNE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 (76% vs 35%)、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39% vs 18%)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E组儿童所有感觉统合功能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NE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并且是多方面的,故对PNE患儿进行感觉统合功能测试,并针对性地对伴发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进行训练很有必要。[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41-343]  相似文献   

18.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a J  Zhang YW  Wu H  Jiang F  Jin XM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67-171
目的对3种遗尿症治疗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以及对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的疗效。方法以138例确诊为原发性单一症状性夜间遗尿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家长和患儿同意进行4个月的治疗并坚持随访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3组:(1)生理.心理治疗组52例,使用报警器的条件反射训练与其他心理行为治疗整合的一体化方法;(2)药物治疗组46例,口服去氨加压素片剂;(3)综合治疗组40例,同时应用前两种方法治疗。家长和患儿决定暂不治疗或延期治疗的45例患儿归为对照组,并定期随访。对4组患儿4个月治疗结束时,和停止治疗3个月后遗尿的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理-心理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治愈率分别为75.0%、71.2%;药物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治愈率分别为47.8%、28.3%;综合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治愈率分别为85.0%、80.0%。生理-心理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生理-心理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心理治疗组起效慢、疗效巩固;药物治疗组起效快,停药后复发率高。结论 生理-心理治疗和药物去氨加压素治疗对我国儿童具有良好疗效。生理-心理治疗立足于发展儿童的夜间排尿控制能力,较药物治疗疗效更好,且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值得在国内遗尿症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遗尿症与非遗尿症儿童的晨尿渗透浓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夜遗尿症(PNE)儿童晨尿渗透浓度与非遗尿儿童有否差异,是否可以反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水平。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01—2006-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肾脏专科门诊就诊的患儿。用FM-8P冰点渗透浓度计前瞻性测定18例PNE患儿(病例组)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遗尿儿童(对照组)清晨(6:00~7:00)起床第1次尿和白天(14:00~15:00)随机尿的渗透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凌晨1:00和下午15:00的血清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结果病例组晨尿渗透浓度[(682.06±222.68)mmol/L]比白天尿渗透浓度[(712.06±336.25)mmol/L]没有升高(P=1.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晨尿渗透浓度[(911.40±235.98)mmol/L,P=0.023]及晨尿渗透浓度正常值低限(800mmol/L)(t=2.247,P=0.038);白天尿渗透浓度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2.06±336.25)mmol/L和(759.91±281.53)mmol/L,差异无显著性(P=1.000);血清ADH夜间(1:00)病例组为(1.58±0.35)pg/mL比白天[(15:00,2.48±1.72)pg/mL]无升高(P=0.834)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夜间血ADH水平[(4.18±0.86)pg/mL,P=0.000],而对照组夜间ADH明显高于白天(15:00)[(2.10±1.35)pg/mL,P=0.002]。结论PNE患儿晨尿渗透浓度比白天没有升高且明显低于非遗尿儿童,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相一致。提示晨尿渗透浓度可以间接反映PNE患儿夜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情况。  相似文献   

20.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生理心理治疗的疗效及随访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 应用生理心理治疗观察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临床远期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 对2004年9月至2006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应用生理心理治疗PNE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中2周随访1次(随访观察6个月),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1次,家长每日记录患儿遗尿频率和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B超测定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最大憋尿状态下的膀胱容量。统计分析生理心理治疗的远期疗效,遗尿频率、膀胱容量以及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理心理治疗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应用生理心理治疗的68例PNE患儿远期疗效为:治愈43例(63.2%),显效18例(26.5%),部分有效5例(7.4%),无效2例(2.9%)。治疗前平均遗尿频率为每周(6.12±1.32)次,停止治疗6个月后遗尿频率为每周(1.23±0.18)次(t= 2.65,P=0.011 )。治疗前平均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为每周(0.72±0.15)次,停止治疗6个月后平均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为每周(6.83±1.16)次(t= 2.25,P=0.026 )。治疗前患儿平均膀胱容量/体重为(4.13±0.98) mL·kg-1,治疗后平均膀胱容量/体重为(8.69±1.96) mL·kg-1(t= 2.58,P=0.016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降低生理心理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小[年龄<8岁(RR=3.24,95%CI:2.54~4.83)]、存在行为问题(RR=2.95,95%CI:1.33~4.16),膀胱容量小[膀胱容量/体重<5 mL·kg-1(RR=1.75,95%CI:1.03~2.67)],治疗前从未夜间自行起床排尿(RR=1.25,95%CI:1.04~2.17)。结论 应用生理心理治疗PNE可较快发展患儿的夜间排尿控制能力,亦可增大患儿膀胱容量,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