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加强门急诊护理信息化环节管理,提高患者门诊服务满意度。方法建立网络平台方便患者预约挂号和预约诊疗,实行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查报告,整合护士分诊台,护士实施走动式健康教育。结果改进后患者挂号爽约率减少,对门诊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有效投诉率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加强门急诊信息化系统管理可不断完善就医流程和体验,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检流程改进对提高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调整门诊诊室,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眼科五大诊区,在门诊大厅及五大诊室门前设立预检分诊点,选择临床科室高年资护士担任预检分诊护士,邀请临床各专科资深医疗专家对预检分诊护士进行岗前专科知识培训与考核。结果流程改进后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患者及医生满意率显著高于流程改进前(P0.05,P0.01);就诊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流程改进前(P0.01)。结论门诊预检分诊流程改进能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的改进方法,为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预检分诊岗位的临床现状以及存在的管理问题,从设立合理岗位及班次,完善预检分诊岗位说明书,对预检分诊岗位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比较预检分诊岗位改进与管理实施前后急诊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护士二次评估及提前评估的执行情况。结果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后,二次评估率、提前评估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改进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岗位管理,可有效保证预检分诊岗位职责落实,保障急诊患者安全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以专科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效果。方法 2022年7-12月由58名网约护士实施常规“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前),2023年1-6月由103名网约护士实施以专科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后),评价比较实施前后网约护士接单量、接单行为及服务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专科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179例次和409例次。实施后网约护士接单行为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 以专科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利于增强网约护士的接单行为意愿,改善患者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医院急诊疼痛的分诊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艳  黄海燕 《护理学杂志》2011,26(10):92-93
从急诊疼痛预检分诊护士资质、预检分诊记录,疼痛分级评估工具以及分诊护士疼痛管理等方面介绍新加坡医院急诊科对疼痛患者的管理方法.新加坡医院通过疼痛管理协议,允许分诊护士在对疼痛患者进行详细的预检分诊记录、细致的分级评估后,对部分疼痛患者采取及时、快速的镇痛措施,大大缩短了患者的诊治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我国急诊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慢性伤口多学科联合居家护理服务模式,解决居家慢性伤口患者护理的难点。 方法 构建医院-社区多学科联动慢性伤口居家护理云平台。患者在线申请,医院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分阶段整合多学科诊疗意见后联合实施居家伤口护理,社区护士负责后续的居家护理,平台定期随访。 结果 实施6个月,为辖区内的137例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其中8例接受了医院-社区联合居家护理服务,社区护士提供后续上门护理服务及随访36例次。 结论 医院-社区多学科联动慢性伤口居家护理云平台整合了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矛盾。  相似文献   

7.
黄静  张静  甘甜  石雨  章花  涂文菲 《护理学杂志》2022,27(5):77-79+99
目的 基于互联网医院构建一站式医护上门多系统集成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开发“医护上门”服务平台,实施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统计应用前6个月(采用电话预约方式实施居家服务)与应用后6个月服务患者的情况,比较患者满意度及护士认可度。结果 应用前开展项目12项,接受服务63例;应用后开展项目28项,接受服务299例。应用后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护士认可度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前(均P<0.01)。结论 医护上门平台实现了多系统、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可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居家护理服务,促进了居家护理服务业态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医护同组查房对提升护士专业素质的影响。方法以2所医院29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区的381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实施医疗小组与责任护理小组合作查房。连续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实施医护同组查房后护士基础理论、专科理论、专科操作、专科体检考试得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医护同组查房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队的建设和实践效果。方法我院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通过建立静脉治疗团队、明确静脉治疗亚专科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机制来实现静脉治疗亚专科的运行。结果通过2年的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团队构建与管理,临床护士的静脉导管维护能力显著改善(P<0.05)、科研创新能力较前提高;输液工具选择合理率、输液接头使用正确率、导管固定正确率、敷料维护正确率、穿刺点发红发生率较实施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实施后静脉血管通路门诊工作量较前增加,患者和护士满意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亚专科的建设与实践不仅提升了专科护理人员综合水平,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静脉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多元化治疗需求,进一步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深化专科内涵,促进静脉治疗专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社区有就医需求患者提供及时方便的上门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方法 在医院微信服务号建立子系统“护理服务到家”,设基础护理17项、专科护理6项、母婴护理5项、检验服务11项共4类39项服务项目;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后正式运行(线上下单,上门服务)。 结果 “护理服务到家”运行128 d,上门服务652单;上门护士1 196人次、医生108人次;患者满意度为100%;上门服务项目均顺利完成,未发生投诉和不良事件,未发生医生护士相关安全问题。 结论 基层医院实施“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同时有助于体现护士职业价值感,以及缓解看病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满足产妇不断增长的产后康复服务需求。方法制定"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制度规范,遴选5名工作室成员,通过互联网提供线上线下产后康复服务。结果 2020年1~3月共进行线上母乳喂养咨询128次,门诊母乳喂养咨询31次,产后盆底肌修复203次,产后塑形指导52次,科学"坐月子"指导24次,婴儿照护75次,心理康复31次,服务对象满意度高达96%。结论 "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有效满足产妇的多样化、多层次康复需求,为护理人员实现职业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模式并验证其运行效果。方法依托医院优质资源,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结合民众实际需求,制定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具体内容和流程并运行。统计线上护理就诊人数、就诊人员满意度及护士职业获益感,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2020年1月21日至8月2日累计接诊患者3 847例次;互联网就诊人员满意率为97.79%;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职业获益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开展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能满足各类人群的护理健康咨询需求,提高就诊人群的就医满意度,并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获益感。  相似文献   

13.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科病区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下开展母婴床旁护理的方法,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将产科病区护士分3层,即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实施责任组长负责的小组包干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针对孕产妇不同住院阶段在床旁实行一对一、有重点的健康教育,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技能一对一的讲解和操作演示.结果 实施前后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方法正确率(除抱奶体位外)及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发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探讨其应用效果,提升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水平。方法整合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等资源,基于现有护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功能升级,构建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护士261名),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护士264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实施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后,护士的护理技术实践考核达标率、能级进阶成功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实施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多终端信息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实现护士培训与考核多样化,提高护士对系统使用的满意度,提升临床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大专护生外科护理学实训效果及体验。方法 在2021级护理专科班4个班的护生中招募研究对象并以班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37)。在外科护理学16学时的实训教学中,对照组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采用自主学习视频和入镜示范模式,观察组采用自主学习视频和虚拟现实系统训练模式。比较两组学习效果,并对观察组11名护生进行半结构访谈,以了解参与虚拟现实教学的体验。结果 教学后观察组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线上教学系统和虚拟现实系统的可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参与虚拟现实教学的体验提取3个主题:参与的感受(积极和双赢),参与的益处(沉浸和创新),参与的影响因素(动力和障碍)。结论 应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提高大专护生外科护理学在线实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病房动态上报及督导制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成效.方法 对全院46个专科护理单元建立并实施病房动态上报及督导制度,对当日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科室进行人力资源动态调整及现场督导.结果 病房动态上报及督导制度实施后,重危患者、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 病房动态上报及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升护士长管理意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参与性行动研究在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参与性行动研究在临床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50个病房832名临床护士及参与本研究的5名继续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参与者。采用参与性行动研究方法实施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研究组成员与参与者一起预先找出存在及要解决的问题,发现可能的原因和可行的干预措施,从而达成对问题和原因的新共识,对变革过程进行计划,通过参与促发有效的变革而改善临床护士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及效果。结果实施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后,培训覆盖率由92.5%上升到100%,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培训的护士由67.3%上升到88.9%,对培训的满意率由48.5%上升到62.4%,认为接受培训时有压力由70.5%降至41.7%,临床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率逐年提高(均P<0.01)。结论参与性行动研究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护士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及对培训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男护士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管理者稳定男性护士队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跟踪随访46名本科男护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情况,采用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男护生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3人(93.48%),调查时仅13人仍在临床护理岗位,离岗率达65.22%;在岗组男护士生活满意度评分和各维度分显著低于非在岗组(P<0.05,P<0.01);影响在岗男护士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为社会偏见及传统观念、爱情婚姻困扰、社会地位低、缺乏职业成就感、工作环境、护理工作价值观念困扰等(P<0.05,P<0.01)。结论在岗男护士生活满意度低及离岗率高,需要从社会到个人、从政策到舆论等多方面努力以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享普胸外科专科ICU(胸外ICU)护理轮转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求,从多视角分析胸外ICU模块化教学对轮转新护士专科护理能力的提升效果。 方法以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新入职胸外科普通病房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将入职后先到专科ICU轮转3个月再到普通病房工作者设为观察组,先在普通病房工作等待轮转但仍未轮转者设为对照组。轮转护士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模块、病种流程护理模块、急危重症抢救护理3个模块。教学方式包括临床操作和护理文书书写2方面。新护士入职第5个月时做护理素质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胸外科护理能力评估、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胸外科护理能力评估、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数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 结论新入职的胸外科护士通过胸外专科ICU轮转,有利于快速提高胸外科专科护理水平,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